白毛新收获蚁(Novomessor albisetosus)最早于1886年由奥地利昆虫学家GustayMayr首次描述。最初他将该物种描述为盘腹蚁属(Aphaenogaster)的一员(Aphaenogaster albisetosa)。1895年,意大利昆虫学家Carlo Emery将盘腹蚁属分类为窄结蚁族的亚属。后来,昆虫学家 Emery与1915年将该物种转移到新建立的新收获蚁属(Novomessor)。在1947年,美国昆虫学家Jane Enzmann还将白毛新收获蚁误认为是科氏新收获蚁(Novomessor cockerelli )的亚种(Novomessor cockerelli minor),这个分类在两年后被美国昆虫学家William Brown Jr. 认为该种就是白毛新收获蚁。
1974年,Brown将新收获蚁属和盘腹蚁属合并,因为觉得它们在外观特征上十分相似。后来,昆虫学家们在1976年又恢复了该属,因为研究表明,白毛新收获蚁和科氏新收获蚁具有外分泌腺体系统,而任何盘腹蚁属的蚂蚁都没有发现该特征。1982年,英国的血液学家Barry Bolton认为,这一特征并不能彻底区分新收获蚁属和盘腹蚁属,于是就又合并了。
直到 2015年,由昆虫学家BB Demarco和AI Cognato进行的系统研究得出结论, 新收获蚁属在遗传上与盘腹蚁属走的并不是同一个路子,所以又将白毛新收获蚁,科氏新收获蚁,执剑新收获蚁(Novomessor ensifer)划回了新收获蚁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