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3个人加起来,都有200多岁了,”吴能达自我解嘲地说。
此刻,他正在一人多深的“脑炊”里,奋力踩踏樟木片,看动作完全不像一个80岁的老人。
在旁边帮忙的,有他的妻子张美智,以及一个雇佣的工人。3个老人撑起的这个作坊,几乎是台湾最后一个樟脑加工厂。
樟脑,是台湾近现代的支柱产业,几代大陆同胞从小学课本“祖国的宝岛台湾”那一课上就知道,台湾是世界上最大的樟脑产地。
但是随着现代石化工业的发展,樟脑逐渐淡出了台湾人的生活。只有末代“脑长”吴能达一家还在坚守着。
让吴能达欣慰的是,家族的樟脑事业后继有人。他的小女儿吴素萍,正在用文创的方式,让吴家的樟脑故事继续下去。

吴锦春:“脑长”世家从100多年前开始
“我总觉得自己有一种使命感”,吴素萍边说边摆弄着自己手做的樟脑工艺品,她的“宝岛燻樟—樟脑故事体验馆”,距离父亲的樟脑作坊一箭之遥。
有时候她也经常到父亲的作坊帮忙。“首先选木,分辨出是本樟还是芳樟,本樟主要药用,芳樟可以用来做香料;然后刨片、蒸馏、冷却、分离”,身为设计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她,对樟脑提炼过程早已谙熟于心,在解说时还间或跳入“脑炊”,帮父亲踩木片,“这样让樟木片更扎实,气体可以透过木片将樟脑精油带出来。”
其实,吴素萍生长的年代,台湾樟脑产业已经没落,她也是20多岁之后,才断断续续地从父亲那里了解到家族的往事。“有时候我有一种美国电影《第六感生死恋》(《人鬼情未了》)的感觉,觉得自己在和先辈隔空对话”,吴素萍说。
吴家祖上是广东客家人,清朝从广东渡海来台,定居台湾中部。一如早起来台的客家移民,吴家沿着中部山地开山垦林。而清朝正是台湾樟脑产业兴起的年代。而以樟脑为生的,大多是台湾客家人。
台湾盛产樟树,樟脑产量占据全世界的70%。第二次鸦片战争,淡水、打狗(高雄)等港口开放之后,台湾樟脑开始行销世界,成为全球抢手的工业、医药原料。
由于利润丰厚,清朝对樟脑实行严格的专营制度。当时,樟脑产地设立“脑寮”,由官府许可从事樟树砍伐、樟脑提炼的工人称为“脑丁”。而一个区域“脑丁”的管理者,则称为“脑长”。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日本强占。日本殖民当局延续了清朝的专营制度。
100多年前,吴素萍的曾祖父吴锦春,就当了“脑长”。这是吴家樟脑故事的起点。
吴禄生:“脑长”的辉煌时代,随着太平轮沉入大海
1912年,吴锦春的儿子吴禄生出生。成年后,吴禄生继承了父亲“脑长”的职位。他就是吴能达的父亲,吴素萍的爷爷。
吴素萍坦言,对她的人生道路产生莫大影响的,就是这个未曾见过面的爷爷。
而吴能达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幼年时,台湾被日本殖民者卷入战争,生活十分艰难,身为“脑长”的父亲吴禄生总是把宝贵的粮食分给脑丁们,自己和家人则以地瓜干、香蕉干等充饥。
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吴禄生的事业迎来了高峰。颇具商业头脑的他,将台湾过剩的香蕉大量销往上海,顿时成了市面上的抢手货,再从上海收购当时台湾十分稀缺的商品,回来贩售。“上海市面上的第一批台湾香蕉,就我阿公(爷爷)运过去的”,吴素萍说。
吴禄生奔走两岸做贸易,让吴家成了台湾中部客家庄的富裕人家。吴能达清楚地记得,当村子里别的孩子都打着赤脚时,他就穿上了父亲从上海买来的皮鞋。在很多农村人不知电影为何物的时候,他们家已经有了电影放映机。
转眼到了1949年1月,国共内战大局已定,上海前往台湾的船位已经十分抢手。吴禄生耗资不菲买到了一张船票,在那一年的小年夜,踏上了回台湾的旅程。
但是,这趟旅程却永远到不了终点。因为吴禄生登上的那条船名叫——太平轮。1949年1月27日深夜,严重超载的太平轮在舟山群岛海域,与建元轮相撞,很快沉入大海,遇难者上千人。
在这次重大海难中遇难的,有后来“神探”李昌钰的父亲李浩民,有后来的女富豪龚如心的父亲龚云龙……还有吴能达的父亲、吴素萍的爷爷,曾经煊赫一时的台湾“脑长”吴禄生。
“我阿公是太平轮海难中遇难的唯一客家人”,吴素萍说,“我可以想像阿公在海中,在跟死神交手霎那,内心的不甘愿、遗憾、不舍、挣扎到最终生命结束,连同他要带回台湾的财物沉入海底!”

吴能达:辍学养家成末代“脑长”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这句话,生生地应验到了吴能达身上。
“当年父亲才12岁,家里经济支柱倒了,除了照顾弟妹了,还要撑起家中经济,为了糊口,就此辍学”,吴素萍说,父亲吴能达为了和奶奶一起养活全家,先是在派出所做伕役,帮警察查户口、打猪印(防私宰的印章)、送公文,每月挣新台币18元;后来又到铁路单位做维修工。
吴家终究是樟脑世家,吴能达在四叔的指导下,很快学会了樟脑提炼加工技术,24岁时通过资格考试,成为吴家第三代“脑长”。当时,吴能达是全台湾最年轻的“脑长”。
他当时不会想到有一天,他竟成了全台湾硕果仅存的“脑长”。
“那时候樟脑还是专营,工作是很累,但是收入稳定”,吴能达回忆,但是1960年代,石化工业飞速发展,樟脑作为工业、医药原料的重要原料的地位已然失去。
1967年,台湾当局取消樟脑专营制度,台湾樟脑产业的辉煌时代就此终结。

吴素萍:用文创让樟脑重入社会
“看着台湾的樟脑产业从那样的辉煌,没落到现在这个样子,于心不忍”,吴素萍说。
其实,吴素萍并没有见识过台湾樟脑产业和吴家樟脑事业最辉煌的时候。爷爷吴禄生在太平轮海难中遇难之后20多年,她才来到这个世界。那时距离台湾取消樟脑专营,也已经过去不短时间。
但是,当吴素萍从父亲断断续续的讲述中了解吴家这一百多年的家族史时,就无法淡定了。学习设计专业的她,工作了几年之后决定辞职,把樟脑作为自己的事业。
对她来说,樟脑并不是一种过时了的工业、医药原料,也不仅是家族的传统。“就拿这一瓶燻油来说”,吴素萍拿着一瓶自己手工制作的樟脑燻油说,“这是过去台湾客家姑娘出嫁时必备的陪嫁品,终其一生,婴儿护理、产后恢复、身体保养,都离不开它。这里面凝聚了多少客家人文传统?它的位置,难道是化学产品完全替代得了的吗?”
吴素萍穷尽此生所学,以樟脑为原料制作各种小物件,樟脑燻油、樟脑香皂、樟木工艺品……“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 ‘文创’”,吴素萍说。
吴素萍的想法与父亲吴能达不谋而合。在樟脑产业没落之后,吴能达也曾做过别的营生。但终究还是放不下家学渊源,晚年还是做回了老本行。
今天,父亲开作坊提炼樟脑,女儿制作樟脑文创产品推向市场。前店后厂,相得益彰。
吴家的樟脑故事仍在继续
现实总是骨感的,樟脑毕竟已经远离主流市场多年。在一些商场、博物馆展示樟脑文创产品,往往有始无终。“我曾经一个月只有3000元(新台币)的收入”,吴素萍说(人民币与新台币汇率为1比4.6左右),这样的收入几乎不能维持生活。
“有很多辛酸、委屈”,吴素萍说,“但我是个有使命感的人。”
在这个时候,她总是觉得,家族樟脑事业的先人,特别是随着太平轮沉入大海的祖父吴禄生,正在和她隔空对话,给她坚持下去的力量。
终于,吴素萍的宝岛燻樟樟脑故事体验馆,在3年前获得了官方的资助,进驻台中东势客家文化园区。
这几乎是曾经作为台湾代名词的樟脑,在当下宝岛唯一的阵地了。有了稳定的客流量,樟脑故事馆至少获得了生存下去的保障。
每年1月27日太平轮遇难纪念日,吴素萍都会和父亲吴能达一起前往基隆港(太平轮死亡航程的目的地)祭奠。她的祭品总是与众不同——她自己制作的樟脑香皂和燻油。吴素萍以此告诉另一个世界里的爷爷吴禄生,吴家的樟脑故事仍在继续,樟脑事业在台湾依然存在着。
(作者系《晶报》驻台湾记者,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3个人加起来,都有200多岁了,”吴能达自我解嘲地说。
此刻,他正在一人多深的“脑炊”里,奋力踩踏樟木片,看动作完全不像一个80岁的老人。
在旁边帮忙的,有他的妻子张美智,以及一个雇佣的工人。3个老人撑起的这个作坊,几乎是台湾最后一个樟脑加工厂。
樟脑,是台湾近现代的支柱产业,几代大陆同胞从小学课本“祖国的宝岛台湾”那一课上就知道,台湾是世界上最大的樟脑产地。
但是随着现代石化工业的发展,樟脑逐渐淡出了台湾人的生活。只有末代“脑长”吴能达一家还在坚守着。
让吴能达欣慰的是,家族的樟脑事业后继有人。他的小女儿吴素萍,正在用文创的方式,让吴家的樟脑故事继续下去。

吴锦春:“脑长”世家从100多年前开始
“我总觉得自己有一种使命感”,吴素萍边说边摆弄着自己手做的樟脑工艺品,她的“宝岛燻樟—樟脑故事体验馆”,距离父亲的樟脑作坊一箭之遥。
有时候她也经常到父亲的作坊帮忙。“首先选木,分辨出是本樟还是芳樟,本樟主要药用,芳樟可以用来做香料;然后刨片、蒸馏、冷却、分离”,身为设计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她,对樟脑提炼过程早已谙熟于心,在解说时还间或跳入“脑炊”,帮父亲踩木片,“这样让樟木片更扎实,气体可以透过木片将樟脑精油带出来。”
其实,吴素萍生长的年代,台湾樟脑产业已经没落,她也是20多岁之后,才断断续续地从父亲那里了解到家族的往事。“有时候我有一种美国电影《第六感生死恋》(《人鬼情未了》)的感觉,觉得自己在和先辈隔空对话”,吴素萍说。
吴家祖上是广东客家人,清朝从广东渡海来台,定居台湾中部。一如早起来台的客家移民,吴家沿着中部山地开山垦林。而清朝正是台湾樟脑产业兴起的年代。而以樟脑为生的,大多是台湾客家人。
台湾盛产樟树,樟脑产量占据全世界的70%。第二次鸦片战争,淡水、打狗(高雄)等港口开放之后,台湾樟脑开始行销世界,成为全球抢手的工业、医药原料。
由于利润丰厚,清朝对樟脑实行严格的专营制度。当时,樟脑产地设立“脑寮”,由官府许可从事樟树砍伐、樟脑提炼的工人称为“脑丁”。而一个区域“脑丁”的管理者,则称为“脑长”。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日本强占。日本殖民当局延续了清朝的专营制度。
100多年前,吴素萍的曾祖父吴锦春,就当了“脑长”。这是吴家樟脑故事的起点。
吴禄生:“脑长”的辉煌时代,随着太平轮沉入大海
1912年,吴锦春的儿子吴禄生出生。成年后,吴禄生继承了父亲“脑长”的职位。他就是吴能达的父亲,吴素萍的爷爷。
吴素萍坦言,对她的人生道路产生莫大影响的,就是这个未曾见过面的爷爷。
而吴能达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幼年时,台湾被日本殖民者卷入战争,生活十分艰难,身为“脑长”的父亲吴禄生总是把宝贵的粮食分给脑丁们,自己和家人则以地瓜干、香蕉干等充饥。
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吴禄生的事业迎来了高峰。颇具商业头脑的他,将台湾过剩的香蕉大量销往上海,顿时成了市面上的抢手货,再从上海收购当时台湾十分稀缺的商品,回来贩售。“上海市面上的第一批台湾香蕉,就我阿公(爷爷)运过去的”,吴素萍说。
吴禄生奔走两岸做贸易,让吴家成了台湾中部客家庄的富裕人家。吴能达清楚地记得,当村子里别的孩子都打着赤脚时,他就穿上了父亲从上海买来的皮鞋。在很多农村人不知电影为何物的时候,他们家已经有了电影放映机。
转眼到了1949年1月,国共内战大局已定,上海前往台湾的船位已经十分抢手。吴禄生耗资不菲买到了一张船票,在那一年的小年夜,踏上了回台湾的旅程。
但是,这趟旅程却永远到不了终点。因为吴禄生登上的那条船名叫——太平轮。1949年1月27日深夜,严重超载的太平轮在舟山群岛海域,与建元轮相撞,很快沉入大海,遇难者上千人。
在这次重大海难中遇难的,有后来“神探”李昌钰的父亲李浩民,有后来的女富豪龚如心的父亲龚云龙……还有吴能达的父亲、吴素萍的爷爷,曾经煊赫一时的台湾“脑长”吴禄生。
“我阿公是太平轮海难中遇难的唯一客家人”,吴素萍说,“我可以想像阿公在海中,在跟死神交手霎那,内心的不甘愿、遗憾、不舍、挣扎到最终生命结束,连同他要带回台湾的财物沉入海底!”

吴能达:辍学养家成末代“脑长”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这句话,生生地应验到了吴能达身上。
“当年父亲才12岁,家里经济支柱倒了,除了照顾弟妹了,还要撑起家中经济,为了糊口,就此辍学”,吴素萍说,父亲吴能达为了和奶奶一起养活全家,先是在派出所做伕役,帮警察查户口、打猪印(防私宰的印章)、送公文,每月挣新台币18元;后来又到铁路单位做维修工。
吴家终究是樟脑世家,吴能达在四叔的指导下,很快学会了樟脑提炼加工技术,24岁时通过资格考试,成为吴家第三代“脑长”。当时,吴能达是全台湾最年轻的“脑长”。
他当时不会想到有一天,他竟成了全台湾硕果仅存的“脑长”。
“那时候樟脑还是专营,工作是很累,但是收入稳定”,吴能达回忆,但是1960年代,石化工业飞速发展,樟脑作为工业、医药原料的重要原料的地位已然失去。
1967年,台湾当局取消樟脑专营制度,台湾樟脑产业的辉煌时代就此终结。

吴素萍:用文创让樟脑重入社会
“看着台湾的樟脑产业从那样的辉煌,没落到现在这个样子,于心不忍”,吴素萍说。
其实,吴素萍并没有见识过台湾樟脑产业和吴家樟脑事业最辉煌的时候。爷爷吴禄生在太平轮海难中遇难之后20多年,她才来到这个世界。那时距离台湾取消樟脑专营,也已经过去不短时间。
但是,当吴素萍从父亲断断续续的讲述中了解吴家这一百多年的家族史时,就无法淡定了。学习设计专业的她,工作了几年之后决定辞职,把樟脑作为自己的事业。
对她来说,樟脑并不是一种过时了的工业、医药原料,也不仅是家族的传统。“就拿这一瓶燻油来说”,吴素萍拿着一瓶自己手工制作的樟脑燻油说,“这是过去台湾客家姑娘出嫁时必备的陪嫁品,终其一生,婴儿护理、产后恢复、身体保养,都离不开它。这里面凝聚了多少客家人文传统?它的位置,难道是化学产品完全替代得了的吗?”
吴素萍穷尽此生所学,以樟脑为原料制作各种小物件,樟脑燻油、樟脑香皂、樟木工艺品……“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 ‘文创’”,吴素萍说。
吴素萍的想法与父亲吴能达不谋而合。在樟脑产业没落之后,吴能达也曾做过别的营生。但终究还是放不下家学渊源,晚年还是做回了老本行。
今天,父亲开作坊提炼樟脑,女儿制作樟脑文创产品推向市场。前店后厂,相得益彰。
吴家的樟脑故事仍在继续
现实总是骨感的,樟脑毕竟已经远离主流市场多年。在一些商场、博物馆展示樟脑文创产品,往往有始无终。“我曾经一个月只有3000元(新台币)的收入”,吴素萍说(人民币与新台币汇率为1比4.6左右),这样的收入几乎不能维持生活。
“有很多辛酸、委屈”,吴素萍说,“但我是个有使命感的人。”
在这个时候,她总是觉得,家族樟脑事业的先人,特别是随着太平轮沉入大海的祖父吴禄生,正在和她隔空对话,给她坚持下去的力量。
终于,吴素萍的宝岛燻樟樟脑故事体验馆,在3年前获得了官方的资助,进驻台中东势客家文化园区。
这几乎是曾经作为台湾代名词的樟脑,在当下宝岛唯一的阵地了。有了稳定的客流量,樟脑故事馆至少获得了生存下去的保障。
每年1月27日太平轮遇难纪念日,吴素萍都会和父亲吴能达一起前往基隆港(太平轮死亡航程的目的地)祭奠。她的祭品总是与众不同——她自己制作的樟脑香皂和燻油。吴素萍以此告诉另一个世界里的爷爷吴禄生,吴家的樟脑故事仍在继续,樟脑事业在台湾依然存在着。
(作者系《晶报》驻台湾记者,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