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有词,其中几句是,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三言两语勾勒出一个醉酒者的模样。
凡是好一点儿杯中物的茶友,多少会在生活中见识过喝高了主。张杰尧老前辈在《酒诗》里将醉鬼的状态总结为睡笑骂哭“四门功课”,我觉得自己占了个笑。记得上学时和一同学去绍兴旅游,中午在咸亨酒店两人喝光一坛十五年加饭。哥俩怎么从店里挪出来的忘记了,只记得我坐在马路牙子上冲着过往行人车辆哈哈大笑,反正看什么都觉得可乐。想站起来已经没戏了,后来发生什么没了印象。事后咨询兄弟,他说自己也坐靠着电线杆睡了会儿。
我可以想象当时看到我们出洋相的路人们啥表情,哎,且用世人笑我太疯癫聊以自嘲。醉鬼的状态,我个人听相声不多,觉得侯宝林的相声《醉鬼》最妙。强驽出来的声音,凝固的眼神,形神分离的肢体动作,无不惟妙惟肖。这得在台下花多大功夫研究揣摩。
这次被放倒在路边儿,因为一来我们平时极少饮酒亦不胜量,二来喝的太猛(觉得入口似糖水)又没点啥饭菜。从那以后我对黄就有了戒心。黄酒度数普遍不高,但我感觉后劲颇大,对北方的贪杯高手也似温水煮蛙。说到黄酒上头,想起来马志明王佩元苏文茂的《酒令》,在里面王佩元就抛了个包袱“这酒就是上头”。这是我最早看过的版本。后来看过常贵德赵伟洲杨少华的《酒令》,还有郭德纲高峰于谦的《酒令》,比对之后才觉得王佩元真是功夫了得!马王苏的版本,后人实在太难超越。具体的感受不在这里聊了。常赵杨的版本只记住天津令和章丘令挺逗。郭高于版本修改幅度看似大实际只是将一多半时间用在了“铺垫”上,而主要的酒令内容效果很泥。问题是前边的铺垫和后面的酒令没有啥启承关系,感觉整体架构有一些散乱。
另外还有关于酒的相声段子,比如孟凡贵《酒的乐趣》,宋德全《酒的研究》等等,只是听完后没啥印象。相声就得多听,听多了自然会在心里作比对,这也许就叫玩味吧。闲扯一个,业内人士不必和俺们观众一般见识,相声对于他们来说是饭碗是生财,对于俺们就是业余爱好。品头论足是百姓的天性,再说了,褒贬是买主嘛。
回复里接着侃。

凡是好一点儿杯中物的茶友,多少会在生活中见识过喝高了主。张杰尧老前辈在《酒诗》里将醉鬼的状态总结为睡笑骂哭“四门功课”,我觉得自己占了个笑。记得上学时和一同学去绍兴旅游,中午在咸亨酒店两人喝光一坛十五年加饭。哥俩怎么从店里挪出来的忘记了,只记得我坐在马路牙子上冲着过往行人车辆哈哈大笑,反正看什么都觉得可乐。想站起来已经没戏了,后来发生什么没了印象。事后咨询兄弟,他说自己也坐靠着电线杆睡了会儿。
我可以想象当时看到我们出洋相的路人们啥表情,哎,且用世人笑我太疯癫聊以自嘲。醉鬼的状态,我个人听相声不多,觉得侯宝林的相声《醉鬼》最妙。强驽出来的声音,凝固的眼神,形神分离的肢体动作,无不惟妙惟肖。这得在台下花多大功夫研究揣摩。
这次被放倒在路边儿,因为一来我们平时极少饮酒亦不胜量,二来喝的太猛(觉得入口似糖水)又没点啥饭菜。从那以后我对黄就有了戒心。黄酒度数普遍不高,但我感觉后劲颇大,对北方的贪杯高手也似温水煮蛙。说到黄酒上头,想起来马志明王佩元苏文茂的《酒令》,在里面王佩元就抛了个包袱“这酒就是上头”。这是我最早看过的版本。后来看过常贵德赵伟洲杨少华的《酒令》,还有郭德纲高峰于谦的《酒令》,比对之后才觉得王佩元真是功夫了得!马王苏的版本,后人实在太难超越。具体的感受不在这里聊了。常赵杨的版本只记住天津令和章丘令挺逗。郭高于版本修改幅度看似大实际只是将一多半时间用在了“铺垫”上,而主要的酒令内容效果很泥。问题是前边的铺垫和后面的酒令没有啥启承关系,感觉整体架构有一些散乱。
另外还有关于酒的相声段子,比如孟凡贵《酒的乐趣》,宋德全《酒的研究》等等,只是听完后没啥印象。相声就得多听,听多了自然会在心里作比对,这也许就叫玩味吧。闲扯一个,业内人士不必和俺们观众一般见识,相声对于他们来说是饭碗是生财,对于俺们就是业余爱好。品头论足是百姓的天性,再说了,褒贬是买主嘛。
回复里接着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