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老百姓爱的太深,官僚集团觉得,打江山之后,没有能享福,反而过着清苦的日子。他们渐渐的走到了皇帝和老百姓的对立面,甚至视为仇寇,不共戴天。公务员们,受够了在他们看来官不聊生的日子,在官僚集团总头目胡惟庸的带领下,他们密谋造反,企图打倒阻碍他们过上荣华富贵日子的明太祖。
在胡惟庸案中,明太祖始终不肯相信,李善长会反他,会跟着胡惟庸那种人一起走。结果事实表明,李善长不仅知道胡惟庸造反的事,而且还一直隐瞒着明太祖。手握帝国重兵的李善长,他默许了胡惟庸及其同党们的倒行逆施,也接受了胡惟庸许给他的事成之后的荣华富贵。杀胡惟庸,太祖比较解恨。但是杀李善长,让他十分揪心和痛苦。为什么从前一起打天下的人,为天下苍生谋幸福而并肩作战的人,会突然变得那么陌生呢?一切都是因为钱。
官僚集团,之所以能在总头目胡惟庸的带领下,集结几万人,明太祖认为,根源在于宰相制度,在于宰相专权。于是,太祖废除了相权。令官僚系统,直接向自己汇报,而不再是向宰相汇报。去掉官僚系统的中枢,自己既做皇帝又做宰相,这样的改革,对于太祖这样极其勤政,精力极其旺盛的人来说,是可以撑下来的。换了其他人,就会比较难以胜任。
后来,朱棣进一步改革,改成了内阁制。内阁制的本质,是对相权的弱化,但是又以内阁首辅的形式,恢复了一部分的宰相职能。让宰相轮流做,皇帝在看上面看着下面的官僚集团党争内斗,像耍猴一样分化官僚集团。内阁制,为后来凶猛的党争,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