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当数清朝后期在广西乃至全国都赫赫有名的同胞三翰林”唐景崧、唐景崇和唐景對三兄弟了。唐氏老大、老二都官至一品,这在广西乃至全国历史上均罕见
唐景崧(1842-1903年)字维卿,号南注生。14岁参加岁试,中第一名;19岁参加乡试,中解元(即乡试第一名);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二甲八名进
士,翰林院庶言士,散馆改变部主事(正七品,相当于现代国家人事部的处长),一干便是14年,多年未得升迁,这除了和其秉性耿直、不肯阿谀上司有关外,还大概与其散馆不合格有关。(明清时期,从新科进士中由皇帝亲选若干名才学兼伐、年轻力壮、朝考前列、优于文学书法者为庶吉士,俗称“点翰林”,继续在输林院底常馆学习三年,期满考试,谓之“散馆”。合格者二甲进士授编修,三甲进士授检讨:不合格者内用六部主事、外用知县。庶吉士的选找无定数,一般为数十名,完全由皇帝根据当科进士实际情况现场钦定,如清顺治八年辛丑科,顺治皇帝钦点的翰林只有13名;而清光绪十八年壬辰科,光绪帝钦点的翰林却达101名之多。)有关资料引用《台湾通史・卷三十六》,说唐景崧“性豪爽,饮酒赋诗,遨游公卿间”,笔者所熟悉的灌阳籍朋友,大多均“性豪爽,善饮酒,多才思”,与景崧公性格相近,故该记载,笔者信。
光绪八年(1882年),法越事起,唐景崧自请出关赴越南招安刘永福黑旗军。次年,抵越南劝刘永福内附,共抗法军,大捷,毙敌两千余,捉、斩法军北圻舰队司令李威利上校,立功赏授四品衔。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受两广总督张之洞之命,返桂募勇四营,号“景字军”赴越作战,捷。战后,晋二品衔,署福建合湾道。光绪十七年(1891年)迁布政使。
光绪二十年(1894年)署理台湾巡抚,晋赠光禄大夫(正一品)。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败,割弃合湾。《马关条约》签订后,唐景崧拒绝清政府内渡命令,自主抗日,积极布置合湾防务,合湾军民成立民主国,推唐为大总统(唐应为中国史上称“总统”第一人),抵抗日本侵略军。败,唐便带上巡抚印携款内渡,虽颇受时论指责,但清廷理亏在前,故只免职未追责。此后唐回桂林闲居,不再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