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吧 关注:1,110贴子:2,286
  • 9回复贴,共1
《传习录》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而阳明学说作为中国儒学最后一个高峰和近世启蒙思想的先导,其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超越时空的。
  《传习录》
  王阳明(中国·明 1472-1529)
  明兴三百年,名公巨卿间代迭出,或以文德显,或以武功著,然而所云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唯王阳明一人而矣。作为士大夫,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王阳明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的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可见其非凡的人格魅力。他一生中先后被朝廷委以诸多的军国要职,功勋卓越,战功累累,无人可及;但他又的的确确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也是明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在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留下了极其闪亮的一笔。
   《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阳明心学远祧孟子,直承象山,针对程朱理学越来越脱离人的生命而知识化、外在化的倾向,特别是其末流暴露出来的支离破碎的弊病,以更加简易直截的功夫与“先立乎其大”的入手方法,开辟了另一条与朱子不同的成德之学,拓宽了主体自立自主的精神价值世界,展示了道德自律与人格挺立的实践精义及具体路径。他强调的“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等理论主张,实际就是强调人的内心深处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知识论应该与活泼的生命相结合。
   王阳明是继朱熹之后中国思想史上的又一发展高峰。对一个受传统理学教育多年的文人而言,能走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完成一次如此彻底的思想突破,不得不让后人叹为观止。人们开始从单一的理学体系中解放出来,并学会了用另一种方法来思考问题;明代的哲学思想,也从此多了一个参照系。自“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始终讲学不辍,弟子广布天下,形成历史上罕见的大学派。直到今天,在当代新儒家中仍具有着深刻的影响。 
   王阳明一生著述很多,《传习录》是他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一词出自《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部书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书中阐述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心学观点,体现了致良知、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等思想宗旨,可以说是阳明学说的精华。



1楼2009-08-26 21:50回复
    程朱理学在明初被树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后,一直占据思想界的统治地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明中叶。弘治年间,王阳明创立“心学”,标志着理学统治地位的瓦解,由孔子创立的儒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最著名的一个故事是这样的:阳明与一友人出游,友人指着山中的花树诘问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何相关?”阳明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这样,阳明就把“心”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他直截了当地说:“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者,心即是天,言心则天地万物斯举矣。”他进一步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这就是说,万物都是由人心派生出来的东西,只有用心去观照时它们才会真正存在。这样,“心学”就完成了对理学“天理至上”的颠覆。 一元一国学网 
    很多人以为“心学”与理学是针锋相对的,其实不然。例如阳明说:“心即理。”他并不否认理的存在。他也不反对格物穷理,他说:“区区论致知格物,正所以穷理,未尝戒人穷理,使之深居端坐而一无所事也。”从这个意义上说,“心学”的产生是为了理学的振衰起弊。那么二者的根本区别在哪呢?《传习录》二云:“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可见,阳明认为,理是存在的,但必须由“心”里去求,也就是说,心先于理,按阳明的意思,心不仅先于理,心还先于万物。我们可以拿阳明论君臣伦理的话看出二者的区别。《传习录》云:“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就是说,有心才有理。而按照朱熹的话来说,则是“一切理都是永恒地在那里,无论有没有心,理照样在那里。”(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的区别。


    2楼2009-08-26 21:54
    回复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自号阳明山人,也称阳明先生,浙江馀姚人。二十八岁登进士第,曾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主事、南京鸿胪寺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官职,受封新建伯,在平定宁王朱宸叛乱中立过大功。曾筑室故乡阳明洞,创办阳明书院,是明代儒家心学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挥了陆九渊的哲学思想,人们合称为“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相对应。他的著作,后人编辑为《王文成公全书》,又称《阳明全书》,其中最主要的哲学著作是《传习录》,其次是《大学问》。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讲学语录和论学书信,分上、中、下三卷,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卷上是王阳明讲学的语录,卷中主要是王阳明写的七封信,卷下是部分语录和《朱子晚年定论》。全书由他的弟子徐爱、薛侃和钱德洪等编辑而成。该书表述了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论点,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比如深山中的花,“你未看到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由此强调客体存在价值在于认识主体的依赖作用。《传习录》继承孟子的“良知”说,提出“致良知”的理论。良知既是先天的道德天理,也是七情的自然流露,致良知便是推致实行良知,做到知行合一。他主张从静处体验,在事上磨练。《传习录》卷下有《朱子晚年定论》,依据部分朱熹思想资料,说明朱子晚年与阳明心学是一致的。
       
      《传习录》系王阳明的学生徐爱自正德七年(1512年)开始所陆续记录下的王阳明论学之谈话,故取名《传习录》。正德十三年(1518年),另一学生薛侃将徐爱所录残稿及陆澄与他新录的部分一起出版,仍名为《传习录》。嘉靖三年(1524年),南大吉增收王阳明论学书信若干篇,以原名出版。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王阳明的学生钱德洪将陈九川等人所录的《遗言录》加以删削,与他和王畿所录编成《传习续录》出版。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钱德洪又增收黄直所录。隆庆六年(1572年),谢廷杰在浙江出版《王文成公全书》,以薛侃所编《传习录》为上卷,以钱德洪增删南大吉所编书信部分的8篇为中卷,以《传习续录》为下卷,附入王阳明所编《朱子晚年定论》。这就是《王文成公全书》本的《传习录》。上海商务印书馆曾影印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书》作为四部丛刊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出版了叶绍钧的校注本。


      3楼2009-08-26 21:56
      回复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明代阳明学派的启蒙典籍。当明代中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凋敞之际,王阳明像一个布道的诗人牧师,高高举起一面知行合一的旗帜,重新设定了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先知般窥破荟芸众生心中之“贼”,他要让人回到“无善无恶”的纯真地段,走入健全的感性生活,享受天理的荣耀、完美和永恒。如康德所言“在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王阳明的句句箴言足以让熙熙镶镶的众生驻足聆听。 
        无论你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学子,还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巨擘,在你人生的旅程中匆匆行走的时候,不妨翻阅这本充满智慧和思辨的书,她会让你得到心灵的澄静和精神的富足。 
        王阳明,字伯安,名守仁,因曾筑室于会嵇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为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其祖上世代书香,父王华,字德辉,成化十七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生于明代中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崩颓之际,时势造英雄,这样的历史环境给以天下为己任的他提供了施展才智的机遇,使他得以其辉煌的事功和杰出的学说,“文事武备”,成为“儒家第一流人物”,成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并对中外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楼2009-08-26 22:19
        回复
          人气依然是这么的差


          IP属地:广东5楼2011-03-09 16:46
          回复
            顶一个。最近开始看传习录。


            IP属地:江苏6楼2011-05-03 14:46
            收起回复
              顶一下


              IP属地:广东8楼2011-06-02 14:43
              回复
                支持一下


                IP属地:北京9楼2024-10-22 21:19
                回复
                  在哪看传习录?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0-23 12: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