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段)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燃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棉手,汝眼见时,心分别否?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楞严经》是佛用抽丝剥茧见“究竟”,直陈解脱之理的一部大经。佛以出世法立论,阿难以世法作答,佛亦以世法作解,可见出世法即是世法、世法即是出世法,此即:真作假时假亦真之理。二者本无分别,一真一切真,假文字解理而已,这是入佛知见的要点。

阿难回答心在身内的观念被佛以无可争辩的妙理给否定了,于是阿难又自作聪明,心想既然心不在身内,那就在身外了,并用了一大堆理由来说明心在身外的道理。这时阿难稽首(礼拜)后对佛说:我听如来,以法音宣示心不在身内的道理后,从而悟知我的觉明之“心”,实为居住于身外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譬如灯光,灯点燃后放于室内,此灯光一定是先照亮室内,然后从其室门,才照到门庭边际处的,正如一切众生,看不见身内,而独能看见身外之物,就犹如灯光,如将灯光放于室外,就肯定不能照亮室内。如心在身外当然就不能看见体内的东西,就和灯在室外当然就不能照亮室内是一个道理,这个道理现在是很明白的,应该没有疑惑了,这种认识也等同于佛的究竟“了义”说,我所得的这个理也不会再是虚妄的吧?
《楞严经》第一卷用七问七答七否定的论辩方式,重点讲的就是这个“了义”,这个了义就是“如来藏”、就是“心”,就是修行人必须要证得的“法身”。

佛告诉阿难说:跟随我的比丘很多,他们与我在“室罗筏城”里。“室罗筏城”:是舍卫国的首都;又名王舍城、舍卫城。佛的祇园精舍离城仅五里远的路程,佛和弟子们每天都要到城里去乞食,为众生种福。“循乞抟食”。“循”:是有次序地依循、“乞”是讨饭。“抟食”又称为段食,即分时间段的饮食,如早、中、晚餐。古印度人吃饭是用手把饭捏成一个一个的饭团,吃饭团名“抟食”。
佛说他和弟子们挨家依次序乞讨抟食,然后回到祇陀林。佛说:我已用过斋了,你阿难观察这些比丘,其中一个人吃饱了,其它人是不是都吃饱了?阿难回答说:不是这样的,世尊!为什么说不是这样的呢?因为这么多的比丘,虽然都是阿罗汉,都证得了我空,但并没有入灭,那么他们在五欲六尘中就仍然有感受,饿了的时候知道饿、饱了的时候知道饱,而他们各自的因缘合和之身是不相同的,感受也是不相同的,即然不相同,也就是说各有各的身体,那么一个人吃就只能是一个人饱,而不可能使没有吃的众人都饱。

佛告诉阿难说:这个事情说明,你这觉明“知见心”,如确实是在身外,这身和心就分开了,这个心和你的身体就互不相干了,就和吃饱了的人和没有吃的人一样,这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饱、一个是饿,心知道的,身体就感觉不到,感觉得到的身体,心又不能知道。我今让你看我这“兜罗棉手”。“兜罗绵”:是古代一种棉的纺织品、又名“兜罗锦”。是兜罗树上柳絮状棉编织而成,以兜罗绵之洁白细软比喻云状,兜罗绵云即云海。宋 范成大《吴船录》说:“凡佛光欲现,必先布云,所谓兜罗绵世界光相,依云而出;其不依云,则谓之清现。”兜罗棉手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比喻佛手柔软,加以合缦,如锦棉般的光滑,细润明洁,能放百千光明和起诸多妙用。
佛对阿难说:你用眼看见我这兜罗绵手,心里有没有分别?阿难回答说:是的、世尊!有分别,我知道那是佛的手。佛告诉阿难说:你既然知道是我的手,这个“知”在外面那里呢?这个“知”就是能知之“心”,我一举手你就知道了,你说心在身外,身和心就应是各不相干的了,但我举手时,你是用你的眼和身来看和感受的,如果心在身外,就不应通过眼和身来感受,而该用身外的那个“知”来感受,但你的感受却没离开你的眼和身,所以你说心在身外,是没有道理的。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燃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棉手,汝眼见时,心分别否?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楞严经》是佛用抽丝剥茧见“究竟”,直陈解脱之理的一部大经。佛以出世法立论,阿难以世法作答,佛亦以世法作解,可见出世法即是世法、世法即是出世法,此即:真作假时假亦真之理。二者本无分别,一真一切真,假文字解理而已,这是入佛知见的要点。

阿难回答心在身内的观念被佛以无可争辩的妙理给否定了,于是阿难又自作聪明,心想既然心不在身内,那就在身外了,并用了一大堆理由来说明心在身外的道理。这时阿难稽首(礼拜)后对佛说:我听如来,以法音宣示心不在身内的道理后,从而悟知我的觉明之“心”,实为居住于身外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譬如灯光,灯点燃后放于室内,此灯光一定是先照亮室内,然后从其室门,才照到门庭边际处的,正如一切众生,看不见身内,而独能看见身外之物,就犹如灯光,如将灯光放于室外,就肯定不能照亮室内。如心在身外当然就不能看见体内的东西,就和灯在室外当然就不能照亮室内是一个道理,这个道理现在是很明白的,应该没有疑惑了,这种认识也等同于佛的究竟“了义”说,我所得的这个理也不会再是虚妄的吧?
《楞严经》第一卷用七问七答七否定的论辩方式,重点讲的就是这个“了义”,这个了义就是“如来藏”、就是“心”,就是修行人必须要证得的“法身”。

佛告诉阿难说:跟随我的比丘很多,他们与我在“室罗筏城”里。“室罗筏城”:是舍卫国的首都;又名王舍城、舍卫城。佛的祇园精舍离城仅五里远的路程,佛和弟子们每天都要到城里去乞食,为众生种福。“循乞抟食”。“循”:是有次序地依循、“乞”是讨饭。“抟食”又称为段食,即分时间段的饮食,如早、中、晚餐。古印度人吃饭是用手把饭捏成一个一个的饭团,吃饭团名“抟食”。
佛说他和弟子们挨家依次序乞讨抟食,然后回到祇陀林。佛说:我已用过斋了,你阿难观察这些比丘,其中一个人吃饱了,其它人是不是都吃饱了?阿难回答说:不是这样的,世尊!为什么说不是这样的呢?因为这么多的比丘,虽然都是阿罗汉,都证得了我空,但并没有入灭,那么他们在五欲六尘中就仍然有感受,饿了的时候知道饿、饱了的时候知道饱,而他们各自的因缘合和之身是不相同的,感受也是不相同的,即然不相同,也就是说各有各的身体,那么一个人吃就只能是一个人饱,而不可能使没有吃的众人都饱。

佛告诉阿难说:这个事情说明,你这觉明“知见心”,如确实是在身外,这身和心就分开了,这个心和你的身体就互不相干了,就和吃饱了的人和没有吃的人一样,这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饱、一个是饿,心知道的,身体就感觉不到,感觉得到的身体,心又不能知道。我今让你看我这“兜罗棉手”。“兜罗绵”:是古代一种棉的纺织品、又名“兜罗锦”。是兜罗树上柳絮状棉编织而成,以兜罗绵之洁白细软比喻云状,兜罗绵云即云海。宋 范成大《吴船录》说:“凡佛光欲现,必先布云,所谓兜罗绵世界光相,依云而出;其不依云,则谓之清现。”兜罗棉手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比喻佛手柔软,加以合缦,如锦棉般的光滑,细润明洁,能放百千光明和起诸多妙用。
佛对阿难说:你用眼看见我这兜罗绵手,心里有没有分别?阿难回答说:是的、世尊!有分别,我知道那是佛的手。佛告诉阿难说:你既然知道是我的手,这个“知”在外面那里呢?这个“知”就是能知之“心”,我一举手你就知道了,你说心在身外,身和心就应是各不相干的了,但我举手时,你是用你的眼和身来看和感受的,如果心在身外,就不应通过眼和身来感受,而该用身外的那个“知”来感受,但你的感受却没离开你的眼和身,所以你说心在身外,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