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楼玩笑,找北兄的帖子,我是不敢不认真回复的。
如《伊阙》一文中所写,穰侯举白起,其心思可能是比较复杂的,是综合了多重因素的考量,在这些考量中,白起也许只是一枚棋子,而且极可能成为弃子,而不是在后世传说中被慧眼识珠、寄予厚望的新星。
单纯如某白却不一定能一下子想到这么多,何况在那时,他离秦国的政治中心还很远,未必会对这里边的猫腻心知肚明。得到穰侯的青眼,一般人的反应都会比较受宠若惊吧,私以为以某白那样的性格,当会对穰侯感激仰慕,视之为自己生命中的贵人,“相善”因此而起。
现有的材料中找不出二人友善关系或者被打破的只言片语。当然,如果某白事后回过味来,想到了兄台推断的种种,他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偏偏某白又是个个性极其隐忍的人(指对于自己的委屈,对国事会直言),即使在昭王宠信应侯而自己被无形排挤的时刻也没表示什么,他对于恩相穰侯的心思,就更难以推断了。
我曾经推测(YY)过:伐楚之战,克郢以后,某白的行军路线来了个急转弯,似乎不能再向东部进军而被紧急召回。从当时的国际局势看,却似乎没有什么迫在眉睫必须停战的理由。为什么某白不趁势端了楚国的军工业基地——大冶周边的冶金走廊?春申君传中说,是因为黄歇给昭王上书,讲了一通不能继续伐楚的道理。
这其实很匪夷所思,正在交战中的敌国说客,其说辞有那么大的煽动作用吗?况且黄歇此文,根本就是空洞无物,较之苏张等颠倒黑白的经典发言,简直太小儿科了,我不认为此文有什么参考价值。但是,昭王的撤军令毕竟下了,而此时的秦国,是穰侯执政。不厚道地YY,范雎能担心“白起位列三公”,难道穰侯就不能担心吗?同为帝王之下的政坛第一人,他们的立场在某些时候其实很相似。虽然有着“素相善”的关系,但利益面前的人情又值几何?无论中止伐楚是谁的主意,要想实施,必须经过穰侯首肯。
但无论如何,昭王三十四年的伐魏,某白仍然作了穰侯的马前卒,为其效劳。对于他此时的心态我不敢妄下断语,也许是心有不满却在表面上遏制,但以我对他的认知来看,我更倾向于认为,他对穰侯有发自内心的感恩。虽然在有些时候会遭到掣肘,但穰侯的举荐之恩是没齿难忘的(无论穰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而且更多的时候,穰侯仍是他有力的政治后盾。这跟对范雎是不一样的,范雎仅凭口舌之劳就登上高位,某白或许会赞赏其才华,却绝不会向对穰侯这位资深政治家那样敬重。
穰侯的政治生涯在那一天突然结束,那位风华绝代天下无俦的贤士正式登上了秦国政坛(引东周列国志范雎判词“一时智术少俦伦”)。某白在此一权力交接的过程中表现得异乎寻常的平静,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表现(指未载于书面)。不由让人以为,某白其实是支持范雎扳倒穰侯,至少不反对。当然,武安君是大秦武将,而不是穰侯私人部曲,表现出中立的立场也没什么奇怪,但似乎又与人情不符。再从范雎当政后昭王对某白有意无意的冷淡排挤,实在难以想象秦国军方第一重臣和新任首相之间,会有什么融洽的关系。
某白曾经在昭王面前为穰侯说过话吗?或者,知道自己的意见并不能决定什么而缄口不语;或者,不想让昭王为难。因为秉性正直不拉帮结派,只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介入政治权利的纠纷中。相对的,对范雎这样靠暗地给君王吹阴风的行为,也不见得欣赏。
暂说到此。这真是令人着迷的人物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