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妇女自古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直到建国初期几年间,纺纱、织布、染布仍是一项重要的家庭手工业,至90年代仍有些壮家保存手摇纺纱机。织成的布匹多采用天然染料大靛青(草本植物),染成蓝或青色布,如采用鱼塘深底泥则染成黑布。青蓝色与黑色是壮族自古崇尚的传统色调,成为民间的审美基调。
过去壮族的服饰,男装有右袵与对襟两种,右袵衫反膊无领,衣纽用铜扣,系长腰带,英武美观,对襟衫比较短窄。女装亦是无领右袵,袖宽大近尺,长至膝盖,用不同颜色的布条镶嵌滚边则有宽细,一般有二三道边。肩内贴布在外,起缝三线,称作“反膊衫”。妇女加滚边花兜肚(小围裙)腰间挂有一串穗形线筒和一串家中的钥匙,走起路来叮铃作响,呈现出女性的装饰美。姑娘出嫁举行婚礼时,着盛装,穿绣花衫、勾头花鞋,衫外罩有流苏的围肩,裤外加贴花腿筒、红绒布做成的散条裙,风格类似原始的草裙,壮话称“因”。
男女着长裤,式样无别,俗称牛头裤,无袋、无裤耳,用一铜钱穿双带系裤头,后改用铜扣或布扣。
壮族姑娘喜蓄长发,有流海,通常把左边头发绕到右边,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将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凤)臀般的式样,插上银制或骨质横簪,这种典雅古朴的发型称“凤头大髻”。在《连山绥瑶厅志》上早有记载:“惟女子髻梳蟠龙,贯以大簪;或包白布帕。以青纱绣之”。后改用黑帕或花帕头巾。中年以上妇女梳髻,戴绣花勒额。冬季妇女多戴绒线帽,帽边花式因年龄而异。
壮族儿童服饰:童帽是一种有特色的圆形遮额帽,一般用二三寸宽的色花布条缝制成一小圆帽(无顶)。在历史上,壮族习惯“露顶跣足”,“常以布帛勒额”(束额)。这种习俗却有趣地在童帽上获得再现。婴儿的背带,呈蝴蝶状,有壮锦图案长约丈余,一端有小袋,可装婴儿食品。背带可将婴手脚全部裹住,以防风、防寒、防蚊虫叮咬,以适应背着婴孩爬山越岭和田间劳动。
建国后,壮族服饰已随着时代有所变化,除了节日和喜庆场合穿着本族服装外,一般日常服装与汉族无异。80年代后,流行时装打扮,但较朴素。来源:云南文化商城
过去壮族的服饰,男装有右袵与对襟两种,右袵衫反膊无领,衣纽用铜扣,系长腰带,英武美观,对襟衫比较短窄。女装亦是无领右袵,袖宽大近尺,长至膝盖,用不同颜色的布条镶嵌滚边则有宽细,一般有二三道边。肩内贴布在外,起缝三线,称作“反膊衫”。妇女加滚边花兜肚(小围裙)腰间挂有一串穗形线筒和一串家中的钥匙,走起路来叮铃作响,呈现出女性的装饰美。姑娘出嫁举行婚礼时,着盛装,穿绣花衫、勾头花鞋,衫外罩有流苏的围肩,裤外加贴花腿筒、红绒布做成的散条裙,风格类似原始的草裙,壮话称“因”。
男女着长裤,式样无别,俗称牛头裤,无袋、无裤耳,用一铜钱穿双带系裤头,后改用铜扣或布扣。
壮族姑娘喜蓄长发,有流海,通常把左边头发绕到右边,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将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凤)臀般的式样,插上银制或骨质横簪,这种典雅古朴的发型称“凤头大髻”。在《连山绥瑶厅志》上早有记载:“惟女子髻梳蟠龙,贯以大簪;或包白布帕。以青纱绣之”。后改用黑帕或花帕头巾。中年以上妇女梳髻,戴绣花勒额。冬季妇女多戴绒线帽,帽边花式因年龄而异。
壮族儿童服饰:童帽是一种有特色的圆形遮额帽,一般用二三寸宽的色花布条缝制成一小圆帽(无顶)。在历史上,壮族习惯“露顶跣足”,“常以布帛勒额”(束额)。这种习俗却有趣地在童帽上获得再现。婴儿的背带,呈蝴蝶状,有壮锦图案长约丈余,一端有小袋,可装婴儿食品。背带可将婴手脚全部裹住,以防风、防寒、防蚊虫叮咬,以适应背着婴孩爬山越岭和田间劳动。
建国后,壮族服饰已随着时代有所变化,除了节日和喜庆场合穿着本族服装外,一般日常服装与汉族无异。80年代后,流行时装打扮,但较朴素。来源:云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