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吧 关注:1,861贴子:17,108
  • 29回复贴,共1

幸亏1960年老电影《刘三姐》出镜的刘三姐不是傅锦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960年老电影《刘三姐》,恐怕是世界电影史上永远都没法超越的经典。
这部《刘三姐》中的刘三姐一角,是由四个演员共同完成的。
影片中第一个出现的刘三姐,就是由傅锦华完成的。影片开头,刘三姐沿江唱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给人一种先声夺人的感触,这个刘三姐,就是配音演员傅锦华,全剧的刘三姐山歌都是傅锦华完成的。傅锦华的刘三姐山歌,已经成为经典。
影片中第二个出现的刘三姐,是由一个渔家女关秀完成的。影片中刘三姐第一次出镜,是在江上,脚下葡萄藤,手中青竹竿,这个镜头,不会水的黄婉秋没办法完成,导演就用了替身演员关秀。
影片中第三个出现的刘三姐,是由卢桂兰完成的。全剧中刘三姐都说普通话,当年拍摄的时候,黄婉秋的普通话说得并不够标准,没办法完成说话的剧情,导演就用了配音演员卢桂兰。
影片中第四个出现的刘三姐,才是由黄婉秋完成。演技很到位,演绎很经典,可以说,黄婉秋一出道,就达到了她人生演艺生涯中不可超越的巅峰。仅仅从出镜角色的人物形象而言,说黄婉秋就是刘三姐,恰如其分。
有些人认为,黄婉秋在《刘三姐》中,完全没有出声,说黄婉秋就是刘三姐,言过其实了。当然,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争议毫无意义。
有些人认为,《刘三姐》之所以经典,全靠傅锦华的歌声。这其实是相当片面的。傅锦华的歌声固然经典,但是如果不配上黄婉秋经典的演绎,整部剧也不可能这么出彩。当然,这并不是说傅锦华就演不了刘三姐这个角,而是如果由傅锦华出镜,刘三姐人物形象的美感应该是不如黄婉秋的,要不然当年也不可能换演员。毕竟创作一部好剧,要考虑各方面的效果,把不同演员的优点集中起来才行。
当年一开始,刘三姐这个角,首选演员就是傅锦华,而黄婉秋的首个角是舟妹。不过按照当时的安排,是由傅锦华出镜演刘三姐,但是剧中的山歌不由傅锦华完成,而是由配音演员蔡秀芬来完成。蔡秀芬的歌声怎么样,我没有听过,但是想必也是挺好的,要不然导演不会首选她来给傅锦华当配唱演员。然而,我们可以假设一下,我们观众毕竟没有听过蔡秀芬的歌声,不知道比傅锦华的歌声如何,倘若当初真的是由傅锦华来出镜演刘三姐,那么我们就听不到傅锦华唱的这么经典的刘三姐山歌了。
幸亏当年出镜的刘三姐不是傅锦华,我们才能听到傅锦华这么经典的刘三姐山歌。配唱演员傅锦华、替身演员关秀、配音演员卢桂兰、出镜演员黄婉秋,共同塑造了刘三姐这个经典。从歌声而言,可以说傅锦华就是刘三姐,从出镜的人物形象而言,可以说黄婉秋就是刘三姐。然而,人物形象要和歌声、台词匹配,没有傅锦华、关秀、卢桂兰、黄婉秋的通力合作,又哪有银屏上那么经典的刘三姐呢?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完全没有必要抬高其中某一个演员,而贬低另外的演员。
当然,这么经典,更离不开剧组其他人的功劳。


1楼2019-12-19 11:12回复
    自己顶一下


    2楼2020-01-23 19:35
    收起回复
      楼主有电影资源吗?能不能发给我一下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1-29 12:55
      收起回复
        舟妹,超凡脱俗的美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0-01-29 23:45
        收起回复
          你说的非常客观公正


          IP属地:北京12楼2020-03-19 19:57
          回复
            配音演员是张桂兰,不是卢桂兰。卢桂兰是长影的演员没错,但是并没有参与此片的制作。
            张桂兰曾经在长影待过,后来调到北影了。主要做译制片导演工作,她有许多经典配音,比如1986年为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中做主角阿信的配音。她也为许多中国的电影演员配过音,如《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海霞》中的小海霞,《五朵金花》中的副社长金花,还有就是给《刘三姐》对白配音发声。


            14楼2020-04-17 13:30
            收起回复
              我一直认为,一部有影响力的经典影片,它必须具备几个要素:好的剧本,优秀的导演,出色的演员,这点《刘三姐》都具备,还有一个重要的此片由于是音乐片,必须还要有一个好的编曲,正巧有音乐大师雷振邦的加盟,从而使得影片如虎添翼。之后陆续翻拍的78年舞台剧《刘三姐》,电视连续剧《刘三姐》,黄圣依的《寻找刘三姐》,香港的《山歌姻缘》等等,又因以上诸多要素的缺陷,根本就无法动摇长影版《刘三姐》的经典龙头地位。
              再谈一下影片的主演是整个影片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主演演得好,整部戏就成功了一半,就《刘三姐》这部影片来说,不是说傅锦华就不能演,她完全可以,再说主唱是她本人唱的,名气也比黄婉秋大得多,为何没让她演,还是一个机缘巧合问题,当时审查时被广西自治区一把手韦国清给否决了,主要是嘴型大,形象不太好看。换角后,这部戏在香港及东南亚火爆连映,观众主要还是被主演黄婉秋的年轻青春靓丽所吸引造成的,主演被追星,影片大卖创纪录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这部片子如果按贡献度来打分,我认为:黄婉秋占50%,傅锦华占20%,雷振邦占10%,编剧导演及其他演职员占20%。这也印证了为何现在电影中邀请的巨星报酬占整部影片投资的60~70%,不是没有道理的。
              虽然喜欢黄婉秋,但平时听的插曲比较多,知道都是傅锦华唱的,喜欢听。总体而言,两位对影片的贡献还是最大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4-18 00:07
              收起回复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即后来者几乎无法超越!
                黄婉秋温柔甜美、淳朴本色的表演现代人无法超越!
                电影结尾处阿牛和三姐在江里的对唱,大榕树下的对唱,都无法重拍!现代演员一张嘴就俗了。。。。。。


                17楼2020-05-20 18:4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