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吧吧 关注:33,194贴子:93,123
  • 0回复贴,共1

《楞严经》汝性不真取我求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三十一段)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佛告阿难:吾今问汝,汝今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瞻;众生洞视,不过分寸。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汝性不真,取我求实?】

阿难说:我虽然知道无处还的那个就是“我”的道理,但怎样才能证实它就是我真实的本性呢?佛告诉阿难说:我今问你,至今你未得“无漏清净”,但你承蒙佛的神力加持,已超越了欲界,达到了“初禅”境界,已得无障碍的清净身:
“无漏清净”之“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即:1、由贪欲,嗔惠、愚痴等所产生的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2、烦恼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都叫做有漏法,而世间之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无漏清净是没有烦恼,自然清静的意思。要想达到无漏清净,需修无漏法,此法无为、无作、无行、无漏,熄灭**,消解饥渴,宿疾俱除,驱除睡魔,灭诸烦恼,开启智慧,身心清凉,奇妙无比,此名无漏妙法。修无漏妙法得无漏清净,是四果阿罗汉的境界。阿难仗佛神力,只得了初禅,离四果罗汉还差得远,所以佛说阿难只得了无障碍清净,而未得无漏清净。
“初禅”:指清净心中,诸漏不动;新译为“初静虑”、为四禅之一。具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等五支。如此即得八触、十功德,心能寂静审虑,感受到离开欲界之恶而生“喜、乐”。意为心感“喜受”、身感“乐受”。所以又称为“离生喜乐”。五支中的“寻”旧译作“觉”、为“心”起分别作用的粗思维观察;“伺”旧译作“观”、为“心”的细分别思维观察。以得此禅定的人虽伏住了欲界烦恼,但还没离开觉”和“观”的功夫,故又称“有觉有观”,或与“中间定”同称“无觉唯观”,名为初禅。
如果能于现世成就初禅,就可得往生色界初禅天的果报。此禅定可对治“贪恚害寻、苦、忧、犯戒、散乱”等五种修道的障难。此外,于初禅定中,以细分别心的作用,还有“见、闻、触”的活动,这些活动能生起语业,还有语言,但已得到破除欲界诸多障碍的自在。只有二禅以上,才远离了“寻、伺”,才不会再起语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靠他心通来完成。
佛说:阿难已入初禅,而“阿那律”已得天眼,得天眼的人,见“阎浮提”(人类世界),犹如手掌中观看“庵摩罗果”那样的清楚。“阿那律”意译为“意无贪”:又名阿兔楼驮。是甘露饭王的王子,佛的堂弟,出家后听佛说法时老爱打瞌睡,被佛诃责:“咄咄何为睡,螺蛳蚌壳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由此而痛恨自己,发勇猛精进,七日不眠,致双目失明。于是佛发悲心,教他乐见照明金刚三昧,证得半头天眼,三界六道,无所不见。在佛的十大声闻弟子中,称为天眼第一。

“阎浮提”:位于须弥山下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赡部洲(地球)。《俱舍论》卷十一说:四大洲中,唯此洲“地球”中有金刚座,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释迦牟尼佛就是在印度尼连河边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证得无上正觉的。由此得知,一切菩萨修行圆满后,都必须要来南瞻部洲找到并坐在金刚座上才能成佛,释迦牟尼佛是如此,下一届的弥勒佛也是如此,一切未来佛都将如此。
“庵摩罗果”:为印度的一种药果。形似槟榔,个头不大,食之可除风湿。佛说:阿兔楼驮用天眼看世界,如掌中看庵摩罗果一样的清楚。而菩萨们可看到百千个世界;十方如来,则可看到无穷无尽的微尘世界,一切清净国土,无所不见;而众生所见,不过方寸,所见都在自己的视力范围内,十分有限。
佛对阿难说:我现在带你到“四大天王”所住的宫殿去观看世界,会将世界的一切物象看得更清楚。“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居住于欲界第一重天。相传四大天王住在须弥山山腰上的四座山峰处。四大天王分别是: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持宝剑,管理南赡部洲,司风;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持琵琶,管理东胜神洲,司调;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持宝伞,管理北俱卢洲,司雨;西方广目天王留博叉、持蛇“赤龙”,管理西牛贺洲,司顺。组合起来便成了“风调雨顺”。从风调雨顺的含义来看,四大天王不仅护持佛法,还常常保佑人间。
佛对阿难说:在四天王天的宫殿中间可以观看到水中游的鱼类、陆地上走的人类和**类、空中飞行的鸟类,虽然有的昏暗、有的清楚,但这些种种物象,无非都是色、声、香、味、触这些尘境所留下的各种形象质碍,你应该在这些地方来分别自己的本性和他物,比如现在,我将你纳入我的知见中,那么谁是我的体性?谁是物象呢?应是你就成了我体性中的物象。
佛对阿难说:穷尽你看到日宫和月宫的能见,而你所看见的是日宫和月宫,这些所见是物象而不是你的自性。再看七金山:七金山是须弥山脚四周分隔七重香海的七重金山。在日宫和月宫可看见这七重金山,现在你四下观察,虽有种种光色,这些也都是物象而不是你的能见之性。渐渐再观看,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这全都是物而不是你的自性。
佛说:阿难!这诸多远近所有的物性,人有人不同、物有物不同、人与物不同等等,虽然各有差别,而且很悬殊,同样是你“见精”“心”之清净功能所见,这各种人类物类,都有自己的差别,但你那能分出这些差别的能见精明清净之性“心”,却没有差别悬殊,此“精妙明心”,就是你的“见性”。

“见性”之“见”、是能见和所见;“见性”之“性”、是真如自性,不生不灭的本体。能见是自性的一个功能、所见是自性的作用。“见性”属于精神层面,而不属于物象,含体用二义。佛说:如果这“见性”是物,那你也可以看到我的见性了,因这能见之性是无形相的,如要将它作物象看,那我们佊此都能看见对方的见性了,这是不可能的。如我们同时看一个事物,就名为看见我之见性了,因我之见性已等同于物,而我不与你同看一物时,你就看不到我之见性了,既然这个见性属物,它就应该在不见之时有个去处,比如太阳,白天来、晚上去,但你怎么又看不到我那不见之性的去处呢?如果你那个见性看不到我这个见性,那么我这个见性,自然就不是你那不见之性。如见不到我的不见之性的所在地在哪里,这个见性自然就不属于物象,这不属于物象的能见之性“心”,怎么不是你呢?
如按你的逻辑,这个“见”在物上,那么你如今见到物象之时,则物象也可以看见你,如此体性纷杂,这心物世界就全乱套了,你和我乃至整个虚空世界的体系和秩序,就没有了章法,这人和物都混为一体了,如何区别?又如何各自安立?佛对阿难说:如你见物象时,是你而不是我,你见我的能见之性,是“见性周遍”,充满尘刹,无所不在的。
“见性周遍”之“见性”、就是“心”、就是法身;“周遍”意为“见性”即法身,是遍满虚空法界的。佛对阿难说:这“见性”“心”不仅无所不在、而且还无所不知,这无所不知的能见之性“心”,不是你又是谁呢?为什么还要怀疑自己已明白的真如自性,对已明白的“真如心”不信,反而在我这里来求取什么实性,这不是多余的吗?这是佛在正告学佛之人,不要心外求法。


IP属地:重庆1楼2019-12-23 08:2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