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旅游.赏识
黄石林
一.文物
文物,其定义为:人类社会活动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文化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的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务领域译写规范》正式实施,规定文物标准英文名为Cultural Relic。
在我国,文物一词的产生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内容:
1、指礼乐制度。古代用文物明贵贱,制等级,故云。
《左传.桓公二年》:“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百官。”唐杜甫《次行昭陵》诗,“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孺。”
《旧唐书.储无量传》:“请旁询硕儒,俯摭旧典,采典台之故事,行圆邱之正仪,使圣朝叶昭旷之涂,天下知文物之盛,岂不幸甚。”
宋杨万里《题望韶亭》诗:“尧时文物也麄疎,礼乐犹带鸿荒馀。”
2、文彩物色。
晋.葛洪《抱朴子.诘鲍》:“宫室居处则有堵雉之限,冠盖旌旗则有文物之饰。”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诗云‘为章于天’,谓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曰章。”
3、指车服旌旗仪仗之类。
南朝宋 谢庄《宋孝武帝哀策文》:“文物空严,銮和虚卫”。
唐 李延寿《南史·齐豫章王嶷传》:“嶷身长七尺八寸,善持容范,文物卫从,礼冠百僚。”
唐 魏徵《隋书·炀帝纪上》:"丙辰,上御观风行殿,盛陈文物,奏九部乐。"
唐 宋之问《驾出长安》诗:"太平多扈从,文物有光辉。"
鲁迅《书信集·致姚克》:"关于秦代的典章文物,我也茫无所知。"
4.文人,文士。
唐骆宾王《夕次旧吴》诗:“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
宋叶适《刘子怡墓志铭》:“今两乡文物,争自磨洗,齐衡一州自君始也”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窦叔向》:“有卓绝之行,登第于大历初,远震佳名,为文物冠冕。”
5. 历代相传的文献古物
唐 颜师古《等慈寺碑》:“即倾许之人徒,收亡隋之文物。”
宋文天祥《跋诚斋》:“呜呼,庚申一变,瑞之文物煨烬十九。”
徐迟《凤翔》:“精美贵重的文物,几座珍宝馆也陈列不了。”
6.借谓文化悠久
清冯桂芬《重建吴江松陵书院记》:“故数文物之邦,必曰东南。”
太平天国洪仁轩《诛妖檄文》:“将见普天率土,仍是文物华人。”
总之,现代意义的文物,我们现今使用的文物一词的确切含义,就是泛指人类社会活动的遗存。它有两个特征,其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或者是和人类活动有关的。其二是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创造,再生产的。
文物的分类系统比较庞杂,主要有1.时代分类。2.区域分类。3.存在形态分类。4.质地分类。5.功用分类。6.属性分类。7.来源分类。8.价值分类等。
然而,除了专业上面的分类需要外,对于普通的游客,我们所接触的主要分类,不过就是其存在形态的分类,即指文物的体量的动与静,直观的存在与隐蔽的存在,存在于收藏处所,或散存与社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把文物分成不可移动的文物和可移动文物。
不可移动的文物一般说来都是文物史迹,如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古墓葬、近现代重要建筑、纪念地等。
可移动的文物主要有石器、陶器、金属器具、玉器、漆器、工艺品、书画、古文献等等。
很明显的是,一般来说,组成景观以供旅游的大多属于不可移动的文物。而进入景观范畴的不可移动文物,我们又把它称为人文景观。同时,我们为可移动的文物建造了博物馆,有专题博物馆,遗址博物馆,也有综合博物馆,配以解说,图片,形成可供陈列参观的公共建筑场所和景观,或形成所谓风景名胜。对人们、广大的旅游者,进行经常性的游览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熏陶和教育;这些富有意义,极具特色的场所,加上它的富有魅力的个性建筑,也能组成重要的人文景观。
二.旅游
旅游,旅是旅行,游是游玩。旅游顾名思义,就是一边旅行,一边游玩的意思。单独的旅,是构不成旅游的含义的。旅,自古有之,有差旅、商旅、投亲、访友、求学、赶考……不一而足。这种带着目的,离开此地到达彼地,完成使命,异地归来的过程,只能称为旅,或某旅之行。
旅游,则是以游为目的之旅,游是游玩,或观光,休闲,游乐等内容。那么,以这种方式完成之旅,就称之为旅游了。
关于旅游的基本概念,各国有所差异。为了旨在提供一个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及将它与其他类似的、有时是相关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动区别开来,国际上普遍接受艾斯特定义,即1942年,瑞士学者汉沃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的: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这,就是目前为止,关于旅游活动的定义。这个定义有四层含义,首先是“非定居者”,其次是“旅行”,其三是“暂时居留”,其四是“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总和”。同时,旅游还有两个重要特征:其一是“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其二是“主要不从事赚钱活动”。
时间的流动,空间的移动,眼、耳、鼻、舌、身的感动,再加上思想、情感的触动,志趣、情操的激发、联想、波动……这,应该是旅游的全部过程及内涵和意义。
旅游也是古已有之。自古以来就有踏春、游春、登高、赏红叶、观秋景之举。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唐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唐王勃《洞底寒松赋》:“岁八月壬子旅游于蜀,寻茅溪之涧”。都是古代旅游的真实写照。
唐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从小邱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冽……座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正说明了旅游的全过程,其旅,其行;其观,其闻,其感触,其心境……可谓托盘而出。
我们到都江堰旅游,看宝瓶口,看古老的水利工程,由衷地感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我们民族水利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我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励我们发奋图强,向先辈学习,勇攀科学高峰……
我们看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它们既是惊艳世界的考古奇迹,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那里我们看到了将近5千年到3千年之前的古蜀文明,灿烂的青铜文化,精美的玉文化,使我们无比震惊,无比感动!这批文物,无可争辩地说明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正是它们,和江南的良渚文化一起,承载着中华民族灵魂的滥觞。追终慎远,我们油然涌起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民族崛起的责任感……
这就通过旅游,引起了情感的触动,从而激励了我们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志向。
随着时代的进步,旅游逐渐成了一个新兴的事业,它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通过安全、先进、舒适的旅游设施,给人们提供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全要素。从而满足了人们旅游的需要,促进了旅游经济的蓬勃振兴,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
如今,随着中国的科技飞速进步,随着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与世界的交往也日益扩大与加深,旅游事业方兴未艾;它对世界各国的文明互鉴,文化的交流交融,友谊的建立与互动,加深与紧密,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赏识
赏识,是旅游中产生的过程。也是我们在旅游活动中发生的反应。通过旅游,我们接触到优美旖丽的自然景观,观摩到悠久灿烂的文物,欣赏到璀璨恢弘的人文景观,这些过程,使我们完成了审美层次,获得了愉悦和满足,感到心情激动并由此得到精神升华,达到志趣昂扬的境界。这,就叫做赏识。
关于审美层次,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将人的美感分为三个层次,即一、悦目悦耳,二、悦心悦意,三悅志悦神。
悦目悦耳,是审美中最基本的感受,明丽的色彩,和谐的色调,是我们目击到的景观给人视觉上的愉悦。动听的音调,柔美的声音传入我们的耳朵,给我们舒适、惬意的感觉,使我们驻足观看,侧耳倾听,我们的感官得到了享受和满足,我们在旅游中流连忘返,这就完成了第一个审美层次。
悦心悦意,是审美的第二个层次,一个旅游景观,一次旅游,不仅满足了我们的直接感官,让我们悦耳悦目,又使我们赏心乐意,使我们对旅游的环境,内涵,感到心满意足,获得了情感的激动和意趣的满足,这就达到了悦心悦意,即审美的第二个层次。
悅志悦神,是审美的第三个层次,即最高层次。一个旅游景观,一次旅游,使我们有所感悟,有所震撼,有所激励;它优美而富有个性的环境,精心的布局,刻意的物件、详细而雄辩的文字说明,满足了我们志趣的升华,精神境界的淬炼和洁净,这就达到了悅志悦神,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层次。
正如千多年前的唐人柳宗元那样,当他携友人来到小石潭后,“……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看见了青翠阿娜的竹林,听到了有如玉佩碰击的叮咚水声。感到了悦耳悦目。
“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他的心开始激动欢乐了,感到了悦心悦意。
更进一步,他看见了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萝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终于,这个唐代杰出诗人、散文大家、被谪贬的柳州刺史,触景生情,萌发了深沉的凄怆孤独情感,流露出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后浓郁的忧国忧民之情,升华到志向和精神层次。
谈到赏识,著名的风景园林专家赵长庚教授在《风景名胜的赏识——天时、地利、人和与史、诗、画、游》一文中说道:“对待风景名胜的赏识问题,就不仅是亭、台、楼、阁,山、水、林、木,吃、喝、玩、乐的问题。而是要在游赏之中,提高认识,深入探索,虚心学习,提高对风景名胜的鉴赏能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因天时、地利、风韵,人和的不同条件来鉴赏风景名胜。在风景名胜的感染中,来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
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自我的学习和修养,从而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增强我们的赏识能力。因为在把握丰富而庞杂的文物知识,天文、地理知识、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史、诗、书、画等知识以后,我们才能在游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和”的作用,获取审美的最高层次,得到志向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使旅游的收获趋向于较为丰满的状态,使我们的旅游活动变得更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黄石林
一.文物
文物,其定义为:人类社会活动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文化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的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务领域译写规范》正式实施,规定文物标准英文名为Cultural Relic。
在我国,文物一词的产生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内容:
1、指礼乐制度。古代用文物明贵贱,制等级,故云。
《左传.桓公二年》:“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百官。”唐杜甫《次行昭陵》诗,“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孺。”
《旧唐书.储无量传》:“请旁询硕儒,俯摭旧典,采典台之故事,行圆邱之正仪,使圣朝叶昭旷之涂,天下知文物之盛,岂不幸甚。”
宋杨万里《题望韶亭》诗:“尧时文物也麄疎,礼乐犹带鸿荒馀。”
2、文彩物色。
晋.葛洪《抱朴子.诘鲍》:“宫室居处则有堵雉之限,冠盖旌旗则有文物之饰。”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诗云‘为章于天’,谓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曰章。”
3、指车服旌旗仪仗之类。
南朝宋 谢庄《宋孝武帝哀策文》:“文物空严,銮和虚卫”。
唐 李延寿《南史·齐豫章王嶷传》:“嶷身长七尺八寸,善持容范,文物卫从,礼冠百僚。”
唐 魏徵《隋书·炀帝纪上》:"丙辰,上御观风行殿,盛陈文物,奏九部乐。"
唐 宋之问《驾出长安》诗:"太平多扈从,文物有光辉。"
鲁迅《书信集·致姚克》:"关于秦代的典章文物,我也茫无所知。"
4.文人,文士。
唐骆宾王《夕次旧吴》诗:“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
宋叶适《刘子怡墓志铭》:“今两乡文物,争自磨洗,齐衡一州自君始也”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窦叔向》:“有卓绝之行,登第于大历初,远震佳名,为文物冠冕。”
5. 历代相传的文献古物
唐 颜师古《等慈寺碑》:“即倾许之人徒,收亡隋之文物。”
宋文天祥《跋诚斋》:“呜呼,庚申一变,瑞之文物煨烬十九。”
徐迟《凤翔》:“精美贵重的文物,几座珍宝馆也陈列不了。”
6.借谓文化悠久
清冯桂芬《重建吴江松陵书院记》:“故数文物之邦,必曰东南。”
太平天国洪仁轩《诛妖檄文》:“将见普天率土,仍是文物华人。”
总之,现代意义的文物,我们现今使用的文物一词的确切含义,就是泛指人类社会活动的遗存。它有两个特征,其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或者是和人类活动有关的。其二是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创造,再生产的。
文物的分类系统比较庞杂,主要有1.时代分类。2.区域分类。3.存在形态分类。4.质地分类。5.功用分类。6.属性分类。7.来源分类。8.价值分类等。
然而,除了专业上面的分类需要外,对于普通的游客,我们所接触的主要分类,不过就是其存在形态的分类,即指文物的体量的动与静,直观的存在与隐蔽的存在,存在于收藏处所,或散存与社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把文物分成不可移动的文物和可移动文物。
不可移动的文物一般说来都是文物史迹,如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古墓葬、近现代重要建筑、纪念地等。
可移动的文物主要有石器、陶器、金属器具、玉器、漆器、工艺品、书画、古文献等等。
很明显的是,一般来说,组成景观以供旅游的大多属于不可移动的文物。而进入景观范畴的不可移动文物,我们又把它称为人文景观。同时,我们为可移动的文物建造了博物馆,有专题博物馆,遗址博物馆,也有综合博物馆,配以解说,图片,形成可供陈列参观的公共建筑场所和景观,或形成所谓风景名胜。对人们、广大的旅游者,进行经常性的游览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熏陶和教育;这些富有意义,极具特色的场所,加上它的富有魅力的个性建筑,也能组成重要的人文景观。
二.旅游
旅游,旅是旅行,游是游玩。旅游顾名思义,就是一边旅行,一边游玩的意思。单独的旅,是构不成旅游的含义的。旅,自古有之,有差旅、商旅、投亲、访友、求学、赶考……不一而足。这种带着目的,离开此地到达彼地,完成使命,异地归来的过程,只能称为旅,或某旅之行。
旅游,则是以游为目的之旅,游是游玩,或观光,休闲,游乐等内容。那么,以这种方式完成之旅,就称之为旅游了。
关于旅游的基本概念,各国有所差异。为了旨在提供一个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及将它与其他类似的、有时是相关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动区别开来,国际上普遍接受艾斯特定义,即1942年,瑞士学者汉沃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的: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这,就是目前为止,关于旅游活动的定义。这个定义有四层含义,首先是“非定居者”,其次是“旅行”,其三是“暂时居留”,其四是“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总和”。同时,旅游还有两个重要特征:其一是“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其二是“主要不从事赚钱活动”。
时间的流动,空间的移动,眼、耳、鼻、舌、身的感动,再加上思想、情感的触动,志趣、情操的激发、联想、波动……这,应该是旅游的全部过程及内涵和意义。
旅游也是古已有之。自古以来就有踏春、游春、登高、赏红叶、观秋景之举。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唐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唐王勃《洞底寒松赋》:“岁八月壬子旅游于蜀,寻茅溪之涧”。都是古代旅游的真实写照。
唐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从小邱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冽……座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正说明了旅游的全过程,其旅,其行;其观,其闻,其感触,其心境……可谓托盘而出。
我们到都江堰旅游,看宝瓶口,看古老的水利工程,由衷地感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我们民族水利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我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励我们发奋图强,向先辈学习,勇攀科学高峰……
我们看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它们既是惊艳世界的考古奇迹,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那里我们看到了将近5千年到3千年之前的古蜀文明,灿烂的青铜文化,精美的玉文化,使我们无比震惊,无比感动!这批文物,无可争辩地说明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正是它们,和江南的良渚文化一起,承载着中华民族灵魂的滥觞。追终慎远,我们油然涌起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民族崛起的责任感……
这就通过旅游,引起了情感的触动,从而激励了我们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志向。
随着时代的进步,旅游逐渐成了一个新兴的事业,它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通过安全、先进、舒适的旅游设施,给人们提供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全要素。从而满足了人们旅游的需要,促进了旅游经济的蓬勃振兴,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
如今,随着中国的科技飞速进步,随着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与世界的交往也日益扩大与加深,旅游事业方兴未艾;它对世界各国的文明互鉴,文化的交流交融,友谊的建立与互动,加深与紧密,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赏识
赏识,是旅游中产生的过程。也是我们在旅游活动中发生的反应。通过旅游,我们接触到优美旖丽的自然景观,观摩到悠久灿烂的文物,欣赏到璀璨恢弘的人文景观,这些过程,使我们完成了审美层次,获得了愉悦和满足,感到心情激动并由此得到精神升华,达到志趣昂扬的境界。这,就叫做赏识。
关于审美层次,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将人的美感分为三个层次,即一、悦目悦耳,二、悦心悦意,三悅志悦神。
悦目悦耳,是审美中最基本的感受,明丽的色彩,和谐的色调,是我们目击到的景观给人视觉上的愉悦。动听的音调,柔美的声音传入我们的耳朵,给我们舒适、惬意的感觉,使我们驻足观看,侧耳倾听,我们的感官得到了享受和满足,我们在旅游中流连忘返,这就完成了第一个审美层次。
悦心悦意,是审美的第二个层次,一个旅游景观,一次旅游,不仅满足了我们的直接感官,让我们悦耳悦目,又使我们赏心乐意,使我们对旅游的环境,内涵,感到心满意足,获得了情感的激动和意趣的满足,这就达到了悦心悦意,即审美的第二个层次。
悅志悦神,是审美的第三个层次,即最高层次。一个旅游景观,一次旅游,使我们有所感悟,有所震撼,有所激励;它优美而富有个性的环境,精心的布局,刻意的物件、详细而雄辩的文字说明,满足了我们志趣的升华,精神境界的淬炼和洁净,这就达到了悅志悦神,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层次。
正如千多年前的唐人柳宗元那样,当他携友人来到小石潭后,“……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看见了青翠阿娜的竹林,听到了有如玉佩碰击的叮咚水声。感到了悦耳悦目。
“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他的心开始激动欢乐了,感到了悦心悦意。
更进一步,他看见了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萝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终于,这个唐代杰出诗人、散文大家、被谪贬的柳州刺史,触景生情,萌发了深沉的凄怆孤独情感,流露出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后浓郁的忧国忧民之情,升华到志向和精神层次。
谈到赏识,著名的风景园林专家赵长庚教授在《风景名胜的赏识——天时、地利、人和与史、诗、画、游》一文中说道:“对待风景名胜的赏识问题,就不仅是亭、台、楼、阁,山、水、林、木,吃、喝、玩、乐的问题。而是要在游赏之中,提高认识,深入探索,虚心学习,提高对风景名胜的鉴赏能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因天时、地利、风韵,人和的不同条件来鉴赏风景名胜。在风景名胜的感染中,来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
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自我的学习和修养,从而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增强我们的赏识能力。因为在把握丰富而庞杂的文物知识,天文、地理知识、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史、诗、书、画等知识以后,我们才能在游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和”的作用,获取审美的最高层次,得到志向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使旅游的收获趋向于较为丰满的状态,使我们的旅游活动变得更有积极向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