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吧 关注:186贴子:473
  • 0回复贴,共1

熹茗小课堂:为什么有的武夷岩茶“涩”和“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为资深“岩友”,经常有茶友问熹茗君:喝到一些武夷岩茶,为什么感觉到有一些岩茶会有“涩感”,而且有些岩茶的茶汤是“浑浊”的,有什么原因吗?
原因一
有一种岩茶,它的汤是相对较浑的,它的涩味,也是相对较重的。这种岩茶,不是某一个品种,也不是某一种火功,它是岩茶的某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叫毛茶。武夷岩茶从采摘下来,到还没有焙火到位之前,这个阶段的茶叶,都叫毛茶。
而原毛茶时期,它是带着梗和黄片的,还没有经过精选。它的品质,还没有最后定型和稳定。它香气和汤感,未来还会有各种变化。
原毛茶阶段的武夷岩茶,就像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青涩的16岁,青春期,叛逆,不驯。
在这初制时期,它的汤水,由于叶片还没焙火,不稳定,浑浊感是很强的。冲泡后对着光线一照,能看到丝丝缕缕的叶片纤维,在汤里浮动。
它的口感,也是较苦涩的。相对于焙火过后的精制茶,它的口感,更浓烈,更刺激,更鲜香,花香更浓郁醉人。香得醉人。
原因二
武夷岩茶,分为很多山场,每个山场的小气候不同,温度,湿度,土壤结构,光照强度不同,加上制茶师的工艺不同,故而,茶汤的香气和滋味,都是不一样的。
有的山场,土壤贫脊,内含的矿物质成分少,能供给茶树生长发育的有机物也甚少。
这样的山场,不够幽静,阳光照射时间长,让茶树受到的日照多,光照太烈,生出了大量的呈苦涩味的物质,茶汤中,自然就显得浑浊,不通透。喝起来,苦涩味就更重。
原因三
有的产区,位于高海拔山区,温度,湿度,光照,都能媲美三坑两涧。看起来是很适合种植武夷岩茶了。然而,却还是有缺陷。这个缺陷,就是土壤不好。
这种地区种植茶树的土壤,是黄泥土、粘土。这种土壤,其实是不适合种植茶树的。
它的结构过于紧密,砂粒少,土层间不够通透,茶树的根部无法四通八达地生长和吸收养分,供给枝端的叶和芽生长。另外,也是由于粘性太强,水分不能在土壤里快速渗透,若遭遇暴雨,水分不能迅速从土壤里流出,会堆积在土层里,天长日久下去,会泡烂茶树幼细的根。
这种泥土,还有一个最致命的问题,它的泥腥味重,被茶树吸收后,输送到枝端的叶片里,并且留存在叶片里。
等到这些青叶被采下来,加工制作成成品茶,这股泥腥味,便留在了茶叶里。我们冲泡这种黄泥土地里生出来的茶叶,这股泥腥味便会完整地呈现在茶汤里。这股味道,浊而重,厚而浑,十分地不清爽,不干净。不像正岩茶,生于砂粒土壤,通透,清爽。做出的茶叶,鲜爽通透,滋味甘香美妙。
原因五花八门,但最终指向的结果都是相同的——茶不好。一杯好的武夷岩茶,一定是经历千锤百炼的,就像熹茗的岩茶一样,不计时间与成本,才有了那一口幽香的好茶。


IP属地:四川1楼2020-01-16 23:0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