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最喜欢的交通方式就是地铁,地铁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集中在一个车厢里,可以从他们的一举一动里想象着他们的生活。
从Bedford station出发的地铁上,有西装革履打着领带的白人男士,颇有风度,见到带着孩子的妇女,会微笑着为她让座,举止中让我觉得他更像追求绅士文化的英国人。那位带着孩子的妇女看样子像是华人,一手推着一辆婴儿车,一手还牵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她们之间的对话都是以英文进行的,听得出来那位妇女的口语并不算标准,至少远不如她女儿说的标准,想必是移民到了美国然后让孩子在这里接受的教育,不知道她会不会在这春节将至之际有过一些思乡,她又会怎样向她的女儿介绍中国的文化,以及她女儿长大后会怎样看待她真正的故乡。她们旁边坐着一个黑人少年,头上戴着耳机,小声地唱着rap,手上还不停地耍着手势,让我不禁想起路边墙上的各式涂鸦,篮球场上穿着宽大卫衣打着野球的年轻男孩,这种街头文化应该也是布鲁克林的一种特色。
当地铁行至Smith 9th street,便已经走到了地上,早上九点的阳光打进车厢,我才发现斜对面的一个白人女孩,鼻子上打着鼻钉,手上纹满了纹身,不停地在一个本子上写写画画,借着阳光才看清她在用线描绘画,看起来像是要画曼哈顿岛,不知道这座城市在她的眼里是怎样的风貌。不一会儿,许是清晨的阳光着实令人振奋,两位穿着黑色毛呢大衣的男人拿出了他们的小提琴和手风琴在地铁上开始演奏,曲调清新欢快,他们也不管别人是否投来赞赏或非议的目光,只顾闭着眼享受着自己的演奏,另一头的一个黑人也开始应和着琴声唱了起来,应该是一首知名的曲子。车上的听众们也没有过多的理会,仿佛早已习以为常。
来到美国第一周最大的感触便与美国一直所称道的特点相同,即自由与包容,无论是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个性,都有着容身之所。这边的生活让我感觉比国内的更加活跃与激烈,接下来的日子里,还会碰见很多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从文化碰撞的适应上引渡到个人能力的提升,对于我将是新的挑战。期待着在这完全不同的新环境里,对工作,生活,社会都能收获新的思考。
从Bedford station出发的地铁上,有西装革履打着领带的白人男士,颇有风度,见到带着孩子的妇女,会微笑着为她让座,举止中让我觉得他更像追求绅士文化的英国人。那位带着孩子的妇女看样子像是华人,一手推着一辆婴儿车,一手还牵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她们之间的对话都是以英文进行的,听得出来那位妇女的口语并不算标准,至少远不如她女儿说的标准,想必是移民到了美国然后让孩子在这里接受的教育,不知道她会不会在这春节将至之际有过一些思乡,她又会怎样向她的女儿介绍中国的文化,以及她女儿长大后会怎样看待她真正的故乡。她们旁边坐着一个黑人少年,头上戴着耳机,小声地唱着rap,手上还不停地耍着手势,让我不禁想起路边墙上的各式涂鸦,篮球场上穿着宽大卫衣打着野球的年轻男孩,这种街头文化应该也是布鲁克林的一种特色。
当地铁行至Smith 9th street,便已经走到了地上,早上九点的阳光打进车厢,我才发现斜对面的一个白人女孩,鼻子上打着鼻钉,手上纹满了纹身,不停地在一个本子上写写画画,借着阳光才看清她在用线描绘画,看起来像是要画曼哈顿岛,不知道这座城市在她的眼里是怎样的风貌。不一会儿,许是清晨的阳光着实令人振奋,两位穿着黑色毛呢大衣的男人拿出了他们的小提琴和手风琴在地铁上开始演奏,曲调清新欢快,他们也不管别人是否投来赞赏或非议的目光,只顾闭着眼享受着自己的演奏,另一头的一个黑人也开始应和着琴声唱了起来,应该是一首知名的曲子。车上的听众们也没有过多的理会,仿佛早已习以为常。
来到美国第一周最大的感触便与美国一直所称道的特点相同,即自由与包容,无论是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个性,都有着容身之所。这边的生活让我感觉比国内的更加活跃与激烈,接下来的日子里,还会碰见很多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从文化碰撞的适应上引渡到个人能力的提升,对于我将是新的挑战。期待着在这完全不同的新环境里,对工作,生活,社会都能收获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