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吧 关注:1,728贴子:43,961

杨维中:中国唯识通史(一)玄奘大师生年探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三章 玄奘西行及其翻译活动 第一节 玄奘早期行历




1楼2020-02-23 10:31回复
    第三章 玄奘西行及其翻译活动
    在中国佛教史上,甚至在中国历史上,玄奘都毫无异议地屹立于最伟大的人物的行列。
    作为一位佛教高僧,他不畏艰险,只身一人,前往天竺求取佛经,其意义早已经超越了佛教范围而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中华民族努力奋斗,创造辉煌。
    从佛教言之,玄奘不仅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史上成就最大的学者,同时又是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
    他翻译的经论既多且精,弘扬佛法真义也最为得力,在中国佛教史、文化史、思想史上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佛学家、佛典翻译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与思想家。
    玄奘西行求法归来,通过翻译经典和传授学徒等方面的工作,将当时印度唯识学的最新成果介绍予中土,最终创立了以佛教义学见长的法相唯识宗,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楼2020-02-23 10:3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高僧,玄奘的生平自然很引人关注。
      唐代关于玄奘有三部传记资料。
      第一本冥详著《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一卷(一般简称为《行状》,
      第二种是道宣《续高僧传·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一般简称为《玄奘传》),
      第三种是慧立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一般简称为《慈恩传》)。
      这三种传记材料,均撰写于玄奘卒后几年之内,也是与玄奘同时代的人所写。作为叙述玄奘生平事迹的基本材料很受后世的重视。
      本章依据上述文献,参照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玄奘大师的早期行历和西行求法的历程作些考辨叙述,然后叙述其归国之后的翻译活动。


      3楼2020-02-23 10:34
      回复
        第一节 玄奘早期行历
        尽管唐代流传下来不少记载玄奘生平事迹的文献资料,但在玄奘的生卒年等问题上仍然有不少的分歧。
        下文将在引证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参照学术界考证[①],先对玄奘生卒年问题作些综合叙述。然后,参照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玄奘大师的早期行历作些考辨叙述。


        4楼2020-02-23 10:34
        回复
          二、玄奘三藏的生卒年考辨
          现存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玄奘的生年,而其卒年则有间接记载。因此,确定其生年的关键在于其在世寿命。
          而关于玄奘的在世之年,常见的异说有五种。
          近代学者分别采纳其中之一,玄奘的生年和生平中一些事迹的年月推定就会发生歧义。五种说法如下:


          5楼2020-02-23 10:35
          回复
            第一种以冥详《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为根据主六十三岁说。
            《行状》并没有在玄奘圆寂时叙述其享年岁数,仅在圆寂的那一年,即麟德元年(664年)正月一日,“谓弟子及翻经僧等曰‘有为之法,必归磨灭,泡幻之盾,何得久停?今麟德元年,吾行年六十三,必卒于玉花,若于经论有疑,宜即速问,勿为后诲。’”《行状》这段记载,即表明玄奘圆寂时,年龄为十六十三岁。


            6楼2020-02-23 10:35
            回复
              第二种以道宣《续高僧传·玄奘传》为根据主六十五岁说。
              《续高僧传·玄奘传》记载:玄奘在圆寂的那一年,“告翻经僧与门人曰:‘有为之法,必归寂灭,泡幻形质,何得久停,行年六十五矣,必卒玉华,于经论有疑者,今可速问。’”道宣也是用间接的方式,表明玄奘寂年为六十五岁。


              7楼2020-02-23 10:35
              回复
                第三种以唐刘轲《大遍觉法师塔铭》(一般简称《塔铭》)为根据主六十九岁说。
                《塔铭》则在麟德元年二月五日云:“俄而去,春秋六十有九。”直接表明玄奘享寿六十九岁。


                8楼2020-02-23 10:3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第四种《旧唐书·玄奘传》的五十六岁说。
                  《旧唐书·玄奘传》则说:“六年,卒,时年五十六,归葬白鹿原。”直接说明玄奘享寿五十六岁。


                  9楼2020-02-23 10:36
                  回复
                    第五种,《慈恩传》记载:显庆五年(660年)至龙朔三年(663年)译《大般若经》时,玄奘曾“谓诸僧曰:‘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经部甚大,每惧不终,人人努力加勤,勿辞劳苦。’
                    ”由此推算到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寂年的岁数,应为六十六至六十九岁。此一岁数,似为前四种说法以外的另一种说法。


                    10楼2020-02-23 10:36
                    回复
                      尽管对于玄奘的享年记载分歧,但在近代之前注意者不多。
                      现今能够查考到提及此事的最早著述是元代释念常编的《佛祖历代通载》。
                      明万历间赵崡即已发现在玄奘生卒年问题上,文献史传间的记载互有参差。赵崡在《石墨镌华》卷四说:“《唐大遍觉玄奘法师塔铭》玄奘久居西域,广译佛言,唐太宗极尊崇之。据史,卒于显庆六年,即龙朔元年;铭则云卒于麟德元年之二月。史云年五十六,铭云年六十九。”
                      入清后,有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倪涛《六艺之一录》、林侗《来斋金石考》和王澍《竹云题跋》等,对《慈恩传》、《塔铭》与《旧唐书·玄奘传》之间的抵牾,皆作过细致的比勘和分析。
                      迨至1923年4月,梁启超在《东方杂志》第27卷第7期上,发表《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一文,认为《塔铭》的六十九岁说,为唯一正确的寂年俗寿。
                      此文引起陈垣等人的反驳,遂使玄奘享年问题成为唐史研究上的一大论争,一直到现在尚未成定论。


                      11楼2020-02-23 10:37
                      回复
                        五种说法之中,《旧唐书·玄奘传》的五十六岁说错谬明显,又是晚出,不足凭信。
                        尽管有学者以僧腊说来维护这一记载,认为玄奘十三岁出家为沙弥,二者的相加证成六十九岁之说。但古代僧人僧腊是以受具足戒为比丘或比丘尼的时间来计算的,玄奘二十一岁受具足戒,可见,其僧腊并非五十六。
                        这一说法漏洞最多,可不置评。第五种说法,常常被作为六十九岁说的证据。
                        而其余三说——六十三岁说、六十五岁说、六十九岁说,各有学者维护,也有学者反对,需要考辨一番,以确定本著的立场。


                        12楼2020-02-23 10:37
                        回复
                          六十九岁说的最初认定者是梁启超。
                          他在《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一文中认定《塔铭》的六十九岁说最为可信,其理由有以下五点:
                          第一,在古今所有名人谱传中,《慈恩传》的价值应推第一,诸家所记,什九皆取材于慧立的传记,故《慈恩传》实为奘传的基本资料。
                          第二,《行状》误将《慈恩传》所载的显庆五年译《大般若经》时所说的“玄奘今年六十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一语,记为“今麟德元年,吾行年六十有三。”又《行状》中有“贞观三年,年二十九”一语,若以六十三岁推算,其年仅二十八耳,自相矛盾者一年。而《续僧传》的六十五岁,也自相矛盾。
                          第三,《慈恩传》载,显庆二年九月二十日,玄奘上表云:“岁月如流,六十之年,飒然已至。”以六十九岁推算,是年为六十二岁,与“已至”二字之意合。
                          第四,《慈恩传》于显庆五年条下,记玄奘翻《大般若经》时,曾经对诸僧曰:“玄奘今年六十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一语,依《塔铭》六十九岁推算,正与《慈恩传》符合。


                          13楼2020-02-23 10:38
                          回复
                            对于梁启超上述几点,当代学者反驳者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是:
                            第一,《慈恩传》并非最早最可信。几种玄奘传记中,先写成的是《行状》,其后则是《续高僧传·玄奘传》,此后才是《慈恩传》。因此,与其说诸家所记大多取材于慧立的传记,倒不如说慈恩传抄自《行状》、《续高僧传》等书。
                            第二,梁启超说,《续高僧传》所云“行年六十三(五),必卒玉华”一词,似抄自《慈恩传》。而石万寿先生考证的结论是:“上列三段,词句含义大体相同,可能是同一来源,也就是传抄自最早撰成的文献。按:撰成时间最早,作者参与玄奘治丧事谊最深的史料为《行状》,极可能是《续僧传》、《慈恩传》所载都来自行状,而非《行状》误载《慈恩传》。”[④]
                            第三,对于《行状》中所举年岁自相矛盾的现象,几乎是所有玄奘相关资料的共同现象。
                            第四,梁启超以《慈恩传》显庆元年条下有“年六十五岁”一语,推算到麟德元年,正好为六十九岁,认为《塔铭》可信。查《慈恩传》所载“年六十五”一语,系玄奘翻译《大般若经》时所说的,而译《大般若经》的时间,是在显庆五年正月一日至龙朔三年正月二十日之间,《慈恩传》的“年六十五”一语,在显庆五年到龙朔三年间,每一年都有可能,并没有指明是在那一年,实不可以以显庆五年作为推算的依据。


                            14楼2020-02-23 10:3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对于梁启超的观点,后来主要有郭元兴《试论玄奘法师出生西行的年代问题》、罗香林《旧唐书僧玄奘传讲疏》、《玄奘法师年代考》和释东初《玄奘大师生平年代考》等五篇论文加以补充论证。但上述疑点并未消除。
                              另外,更重要的是一个细节,即玄奘出家为沙弥时的“恒度”的主持者郑善果的官职变化,与此说不符。
                              正如杨廷福所说:“即以六十九岁来对勘《传》、《状》、《碑》、《录》、《表》中的年岁记载,就没有一处相合。”[⑤]因此,此说采纳者不多。


                              15楼2020-02-23 10: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