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虚构
原创张蜀梅张蜀梅昨天

唤马镇曾经的渡船
吹梦到西洲华语群星-歌曲合辑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怀念家乡,我说,我的家乡是一些永不磨灭的、碎片化的记忆。
每年冬天我看着同一个新闻,无论看多少次,都依然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外出打工的人们骑着摩托车组成的队伍回乡过年,即便是大雪封山,也无法阻挡他们回家的脚步。
我想,很多在广东等沿海发达城市打工的外乡人跟我一样,在内心深处,家乡是最大的宗教,每年春节回家过年就是一次集体朝圣。
我的童年已经远去了,但,我的家乡还在,还在原地肃立。
我出生在四川省北部一个叫唤马的小镇,那就是我的家乡,我20岁前都是在这个小镇生活。
唤马镇历史悠久,三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多年了。
在三国时期,张飞将军驻守阆中城,古称“巴西郡”,唤马镇那时还不叫“唤马镇”叫“竹林溪”,距离阆中城不是太远。
传说某天张飞将军的战马脱缰而逃,手下的人一路追寻,在一个竹林茂密的江边小镇被唤住,捉了回去,所以这个小镇从此就改名叫“唤马”。
40多年前我就出生在这个叫“唤马”的小镇。
我对出生的小镇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家后门正对着一座望断脖子才看得到顶的大山,镇上的人都叫它“鹞子岩”,它像一座巨大的航母,横在这个镇的前面。
我奶奶说这山很高,又险,那时植被茂密,一般的鸟是飞不过去的,只有一种像老鹰一样的猛禽鹞子才能飞越,所以唤马镇的人才叫它“鹞子岩”。
山脚下是嘉陵江的支流,叫“东河”。
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我都时常想像着渡过东河、飞越“鹞子岩”,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莫名的期待和向往。
我想,小时候盼着飞越大山离开此地,几十年过后,又拼命怀想的,那就是我的家乡。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这样的地方。
书面语称之为“故乡”。
张家我爷爷
五六十年前的唤马镇,跟现在的阆中古城一样,只是规模没有那么大,街道不宽,都是青石板铺成的,每到夏天,经常下大雨,把青石板路冲洗得特别干净,露出青色的石板来,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们就光着脚丫子,在青石板上踩水玩,乐此不疲,一直玩到天黑。
镇上当时只有二三十户人家,房子基本都是土木结构,临街每家每户都是用一块一块的木板拼起来当门板,整整一排木板,少则三四张,多则十多张,到了赶集的那天,临街的人家就会把这些木板一匹一匹取下来,搭在两根长凳上,拼成一个摊位,在上面摆卖一些日杂百货商品,镇上吃商品粮的人家是没有土地的,都是靠这些小生意维持生活。
计划经济时期,只有那些国有、集体所有制的单位人员才能做这些生意;有土地的农民是没有这样的经营权,一年四季,农民们只能靠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用在土地上的收成,维持生计。
我们张家在唤马镇一共有三户人家:大爷爷家、二爷爷家、我爷爷家。听张家的长辈们说,唤马镇的这三户张家是张飞的后代,战乱的时候祖先从阆中城里逃了出来,辗转多地才在唤马这个小镇定居下来的。
我们家和大爷爷家仅一墙之隔,因为是亲戚,有一堵墙还是共用。二爷爷家在距离镇上一公里远的村里,来往不如大爷爷家密切。
我爷爷和大爷爷都算是镇上有文化的人,记得小时候,每当要过年时,我爷爷和大爷爷都会要我们这些小孩子帮忙磨墨,他们用大红纸书写春联,在除夕上午把春联贴在当街的木头柱子上。墨是现磨的,字是现写的,对联也是我爷爷和大爷爷现场你一句我一句拟出来的,红红的对联贴在柱子上,散发着淡淡的油墨清香,让春节有了仪式感;贴完春联,吃过午饭,小孩子开始洗澡洗头,表示新的一年即将开始,用新的面貌迎接它,到了晚上,一家人围着火炉取暖守岁,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压岁钱收,一毛二毛,都是崭新的纸币,装在红色的纸袋里,每个孩子都有。
所以,春节也是我们小孩子一直期待的节日。
我爷爷的毛笔字写得好,在镇上有些名气。
我爷爷会做筵席,在镇上也是声名远扬,每年春节的时候,家里都是他主厨,准备几大蒸笼的菜品,除夕一早就用柴火蒸煮,几个竹编的蒸笼冒着热气,平时省吃俭用,过年是绝对不会含糊的,丰富的食品一直够吃到正月十五。
我爷爷还喝茶。他是唤马镇少有的喝茶的人。
他喝茶常年用的是一个白色的搪瓷杯,喝的茶最多的茉莉花茶,过年过节或者来了朋友,他才拿出最高级的竹叶青。
我爷爷说,四川的竹叶青和杭州的西湖龙井一样高贵,但是西湖龙井是什么样的,我爷爷没见过,也没有喝过。
家住隔壁的大爷爷比较怜惜我,在我的印象中,大爷爷善解人意,识大局,懂道理,尊重妇女儿童,像一位有威望的乡绅。因为他年轻的时候被打成反革命,挨过批斗,所以一直很低调地活着,我们家吵架,有大的矛盾时,大爷爷总是会来劝架。
和大爷爷相比,我爷爷可不是那么低调的人。首先,我爷爷在镇上算个人才,高个子,有175厘米左右,平时只爱喝镇上自产的粮食酒,其实就是没有认证的五粮液,吃张飞牛肉,基本不吃主食,所以一直很瘦,加上五官端正,依照现在的标准评判,我爷爷依然算是一位老帅哥;其次,他觉得自己是镇上为数不多的吃商品粮的人,天生有一种优越感,再加上他有文化,会写字,读过不少书,《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的故事,我们被他讲得耳熟能详,他看《人民日报》《参考消息》,还会写诗(我觉得他写的那些诗不过都是打油诗),他总觉得自己满腹诗书,不被赏识,受尽委屈,所以我常常看见他借酒浇愁,一个人生着闷气。
一想起某某某同龄人在私塾里念书写字都没他好,后来都当了南充地委副书记,他就更加来火,喝了酒就点评时事,然后就是抨击镇上的人,先从我奶奶、我**起,再到镇上新嫁来的媳妇,只要穿得花枝招展的,他看不顺眼,都会被他辛辣、刻薄地点评。
堪称唤马镇鲁迅。
好在镇上的人都知道我爷爷都是酒后耍酒疯,不喝酒的时候也还是讲理的,他年轻的时候出去旅行过,最远去过成都、南充等大城市,给大家留下见多识广的印象,所以,镇上的人都懒得跟他计较。
我记忆中的童年,左邻右舍的人家,也仿佛是天生的。我一出生就遇见了他们。
哪怕童年过得不那么富裕,但快乐是高质量的,纯净无瑕。
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计划生育,镇上家家户户都有三个以上的孩子,还有个别的家庭生十个八个的。
我们家有5个小孩。我有两个姑姑跟我年纪相差不大,我还有两个弟弟。我大姑姑穿过的衣服,经过我奶奶手工改一改,我们后面的四个孩子基本都会再穿一遍。
镇上的男孩子女孩子都一起玩,一起成长,各家各户相互之间也没有什么秘密。那时没有网络游戏,没有电视,周末的时候,约好把作业写完,我们就跑出来玩自己的“王者荣耀”,实地玩打仗的游戏。
我当女将军,用类似石头剪刀布的“翻手板”的方式,把孩子们分成敌我双方,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解放牌帆布书包,在书包里装上沙子和小石子,然后主战场设置在废弃的厂房、粮管所的粮仓附近,周围还有很多的小路可以隐蔽,如果看见敌人来了,趁其不注意就撒一把沙子,如果对方被沙子打中,就表示击毙了敌人,由于双方的战士不够多,击毙一次算死掉一个战士,看哪边死的人次多则为输,每次都以此来计算输赢。
战争非常激烈,我们个个都跑得满头大汗,浑身上下都是泥土和沙子,头发里,口里都是。
一直到我奶奶超高八度的声音从街那一边响起,呼喊我们回家的时候,战事才告一段落。
当然,回到家,每个小孩都少不了挨一顿臭骂。
即便如此,下个周末我们还会再战。
在机动车没有普及的年代,交通运输全靠水路,东河是水路中的要道,几乎每天都有一些货船逆流而上,下行的船倒是记忆里没有多少画面。
上行的船一般都是把南充、阆中、苍溪、元坝等地的货物运往歧坪、旺苍,再把旺苍的东西运出去。旺苍有一个煤炭基地,一般都是靠船运出来,在分散到周边各地。
每个货船大约配有五六个纤夫,货船路过唤马镇这一段比较湍急的水路时,那些纤夫都光着身子,肩上搭着纤绳编的带子,拉着纤绳,整个身子前倾,几乎要趴在地上,吃力地喊着川江号子。
这个时候,我大致是坐在后门的门槛上,静静地看着东河那边的货船,听着纤夫们几近哀鸣的川江号子。
我奶奶戴着一个老花眼镜,眼镜挂在鼻尖上,坐在厨房后门的地方,静静地缝补衣裳,她有时候也会停下手中的活和我一起若有所思地听纤夫们的号子。
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货船的行迹越来越少。
一辆拖拉机的一个小时的路程,五六个纤夫要花一两天的时间来行走。
所以,当第一辆鲜红颜色车头的拖拉机出现在唤马镇农机站的时候,我们都跑去参观了一次又一次。
尽管童年那么美好和纯净,玩伴也很多,不知道为什么,我从小就是想离开唤马镇,对鹞子岩外面的世界充满各种幻想,唤马镇很好,但是外面或许更好,再坏的结果,都比留在这个镇里好。这种想离开的大山的念头,仿佛与生俱来。
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某天,学校来了好多人,那是四川省川剧团来苍溪县招收演员,委托苍溪县川剧团到下面各个区镇学校来挑选演员,为四川省培养川剧人才,那种选拔的形式,就好比现在的“海选”。
我记得苍溪县川剧团的老师在每个班都仔细看了一遍,挑选了几个孩子,我也是其中一位。
然后把我们单独叫到学校简陋的会议室里,让我们每个人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模仿几个舞蹈动作,再唱一首歌。
后来,我被通知可以去苍溪县川剧团参加复试,老师要我晚上回家跟父母商量。
我简直是惊喜交加,终于有一个机会可以翻过鹞子岩了。
放学后,我兴冲冲地跑着回家,第一时间跟我妈说了,我以为我妈会跟我一样很兴奋,没想到,我妈脸上乌云密布。
与其说是找父母商量,不如说,直接看我爷爷的脸色。
我爸爸是铁路工人,14岁就离开家乡,他们的公司在全国各地修铁路,只有每年春节的时候才有探亲假回家跟家人过春节,春节后立即要回去上班,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是奉献给了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
我奶奶在家基本没有什么地位,更别说我妈了;我妈结婚前原本是一位耕读小学老师,一结婚就放弃了工作当了家庭妇女,在家里说不上话,什么事情都轮不上她做主,所有的事情都要爷爷点头才行。
我奶奶和我妈都不敢跟我爷爷说,只能靠我自己了,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大胆地跟我爷爷说了一下:“爷爷,老师说,我可以去苍溪县城参加复试,以后可能成为一名川剧演员。”
完蛋了。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我爷爷脸上的表情包基本上都是鄙夷的神情,听了我说的话后,他不说话,只顾着喝酒,例牌酒后耍酒疯,我知道,爷爷又要开始发飙骂人了,这次的主要骂的对象就是我。
按照惯例,我爷爷骂人的时候,先是拿我奶奶和我妈做铺垫,因为他知道她们不会反抗。
首先是骂我奶奶软弱疼我,包庇我,然后是骂我妈教育不合格,才教出这么一个大逆不道、对不起列祖列宗的女娃来。
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我犯了什么错,我只深深地记得爷爷的几句话:
“演员?想唱川剧?以为在台上很风光?你可知道,自古以来都没有女人在戏台上唱戏的,即便是有,那唱戏的女人叫戏子!戏子是没有地位的,三教九流,戏子都排不上号!我们张家祖祖辈辈都是读书人,从来没有出过一个戏子。”
“给老子记住: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惟有读书高!高!高!高!
被爷爷骂了很多天,各种难听的话,他都说了,历史上各种下流的戏子的典故都被他拿来做了反面的范例,负面情绪堆积如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直到大爷爷在隔壁听不下去了,亲自来我们家劝诫我爷爷。
我爷爷才有所收敛。
从此谁也不敢再提唱川剧的事情。
因为我爷爷特别重视读书,即便是家里再穷,我们家的孩子从小就有订一报一刊的权利,我们家长期订的是《中国少年报》《少年文艺》,长大以后,我自己把刊物换成了《人民文学》还有南京的《春笋报》。
其他家的孩子好像没有这种特权。
因为订一年刊物的钱,基本上是一个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估计还不止。
搭着绿色包包的邮递员是我最喜欢看见的人,他每周送一两次邮件,送来的不是报纸、杂志,就是我爸爸的来信。带来的都是令人期待的、充满希望的信息。
我爸爸很爱我,能感觉得到他对我的宠爱超过了两个弟弟。
我拥有唤马镇上的第一件毛呢大衣,在女孩子中间我有漂亮的裙子,还没有参加工作的时候,就有了我自己的第一块腕表。
原创张蜀梅张蜀梅昨天

唤马镇曾经的渡船
吹梦到西洲华语群星-歌曲合辑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怀念家乡,我说,我的家乡是一些永不磨灭的、碎片化的记忆。
每年冬天我看着同一个新闻,无论看多少次,都依然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外出打工的人们骑着摩托车组成的队伍回乡过年,即便是大雪封山,也无法阻挡他们回家的脚步。
我想,很多在广东等沿海发达城市打工的外乡人跟我一样,在内心深处,家乡是最大的宗教,每年春节回家过年就是一次集体朝圣。
我的童年已经远去了,但,我的家乡还在,还在原地肃立。
我出生在四川省北部一个叫唤马的小镇,那就是我的家乡,我20岁前都是在这个小镇生活。
唤马镇历史悠久,三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多年了。
在三国时期,张飞将军驻守阆中城,古称“巴西郡”,唤马镇那时还不叫“唤马镇”叫“竹林溪”,距离阆中城不是太远。
传说某天张飞将军的战马脱缰而逃,手下的人一路追寻,在一个竹林茂密的江边小镇被唤住,捉了回去,所以这个小镇从此就改名叫“唤马”。
40多年前我就出生在这个叫“唤马”的小镇。
我对出生的小镇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家后门正对着一座望断脖子才看得到顶的大山,镇上的人都叫它“鹞子岩”,它像一座巨大的航母,横在这个镇的前面。
我奶奶说这山很高,又险,那时植被茂密,一般的鸟是飞不过去的,只有一种像老鹰一样的猛禽鹞子才能飞越,所以唤马镇的人才叫它“鹞子岩”。
山脚下是嘉陵江的支流,叫“东河”。
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我都时常想像着渡过东河、飞越“鹞子岩”,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莫名的期待和向往。
我想,小时候盼着飞越大山离开此地,几十年过后,又拼命怀想的,那就是我的家乡。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这样的地方。
书面语称之为“故乡”。
张家我爷爷
五六十年前的唤马镇,跟现在的阆中古城一样,只是规模没有那么大,街道不宽,都是青石板铺成的,每到夏天,经常下大雨,把青石板路冲洗得特别干净,露出青色的石板来,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们就光着脚丫子,在青石板上踩水玩,乐此不疲,一直玩到天黑。
镇上当时只有二三十户人家,房子基本都是土木结构,临街每家每户都是用一块一块的木板拼起来当门板,整整一排木板,少则三四张,多则十多张,到了赶集的那天,临街的人家就会把这些木板一匹一匹取下来,搭在两根长凳上,拼成一个摊位,在上面摆卖一些日杂百货商品,镇上吃商品粮的人家是没有土地的,都是靠这些小生意维持生活。
计划经济时期,只有那些国有、集体所有制的单位人员才能做这些生意;有土地的农民是没有这样的经营权,一年四季,农民们只能靠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用在土地上的收成,维持生计。
我们张家在唤马镇一共有三户人家:大爷爷家、二爷爷家、我爷爷家。听张家的长辈们说,唤马镇的这三户张家是张飞的后代,战乱的时候祖先从阆中城里逃了出来,辗转多地才在唤马这个小镇定居下来的。
我们家和大爷爷家仅一墙之隔,因为是亲戚,有一堵墙还是共用。二爷爷家在距离镇上一公里远的村里,来往不如大爷爷家密切。
我爷爷和大爷爷都算是镇上有文化的人,记得小时候,每当要过年时,我爷爷和大爷爷都会要我们这些小孩子帮忙磨墨,他们用大红纸书写春联,在除夕上午把春联贴在当街的木头柱子上。墨是现磨的,字是现写的,对联也是我爷爷和大爷爷现场你一句我一句拟出来的,红红的对联贴在柱子上,散发着淡淡的油墨清香,让春节有了仪式感;贴完春联,吃过午饭,小孩子开始洗澡洗头,表示新的一年即将开始,用新的面貌迎接它,到了晚上,一家人围着火炉取暖守岁,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压岁钱收,一毛二毛,都是崭新的纸币,装在红色的纸袋里,每个孩子都有。
所以,春节也是我们小孩子一直期待的节日。
我爷爷的毛笔字写得好,在镇上有些名气。
我爷爷会做筵席,在镇上也是声名远扬,每年春节的时候,家里都是他主厨,准备几大蒸笼的菜品,除夕一早就用柴火蒸煮,几个竹编的蒸笼冒着热气,平时省吃俭用,过年是绝对不会含糊的,丰富的食品一直够吃到正月十五。
我爷爷还喝茶。他是唤马镇少有的喝茶的人。
他喝茶常年用的是一个白色的搪瓷杯,喝的茶最多的茉莉花茶,过年过节或者来了朋友,他才拿出最高级的竹叶青。
我爷爷说,四川的竹叶青和杭州的西湖龙井一样高贵,但是西湖龙井是什么样的,我爷爷没见过,也没有喝过。
家住隔壁的大爷爷比较怜惜我,在我的印象中,大爷爷善解人意,识大局,懂道理,尊重妇女儿童,像一位有威望的乡绅。因为他年轻的时候被打成反革命,挨过批斗,所以一直很低调地活着,我们家吵架,有大的矛盾时,大爷爷总是会来劝架。
和大爷爷相比,我爷爷可不是那么低调的人。首先,我爷爷在镇上算个人才,高个子,有175厘米左右,平时只爱喝镇上自产的粮食酒,其实就是没有认证的五粮液,吃张飞牛肉,基本不吃主食,所以一直很瘦,加上五官端正,依照现在的标准评判,我爷爷依然算是一位老帅哥;其次,他觉得自己是镇上为数不多的吃商品粮的人,天生有一种优越感,再加上他有文化,会写字,读过不少书,《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的故事,我们被他讲得耳熟能详,他看《人民日报》《参考消息》,还会写诗(我觉得他写的那些诗不过都是打油诗),他总觉得自己满腹诗书,不被赏识,受尽委屈,所以我常常看见他借酒浇愁,一个人生着闷气。
一想起某某某同龄人在私塾里念书写字都没他好,后来都当了南充地委副书记,他就更加来火,喝了酒就点评时事,然后就是抨击镇上的人,先从我奶奶、我**起,再到镇上新嫁来的媳妇,只要穿得花枝招展的,他看不顺眼,都会被他辛辣、刻薄地点评。
堪称唤马镇鲁迅。
好在镇上的人都知道我爷爷都是酒后耍酒疯,不喝酒的时候也还是讲理的,他年轻的时候出去旅行过,最远去过成都、南充等大城市,给大家留下见多识广的印象,所以,镇上的人都懒得跟他计较。
我记忆中的童年,左邻右舍的人家,也仿佛是天生的。我一出生就遇见了他们。
哪怕童年过得不那么富裕,但快乐是高质量的,纯净无瑕。
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计划生育,镇上家家户户都有三个以上的孩子,还有个别的家庭生十个八个的。
我们家有5个小孩。我有两个姑姑跟我年纪相差不大,我还有两个弟弟。我大姑姑穿过的衣服,经过我奶奶手工改一改,我们后面的四个孩子基本都会再穿一遍。
镇上的男孩子女孩子都一起玩,一起成长,各家各户相互之间也没有什么秘密。那时没有网络游戏,没有电视,周末的时候,约好把作业写完,我们就跑出来玩自己的“王者荣耀”,实地玩打仗的游戏。
我当女将军,用类似石头剪刀布的“翻手板”的方式,把孩子们分成敌我双方,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解放牌帆布书包,在书包里装上沙子和小石子,然后主战场设置在废弃的厂房、粮管所的粮仓附近,周围还有很多的小路可以隐蔽,如果看见敌人来了,趁其不注意就撒一把沙子,如果对方被沙子打中,就表示击毙了敌人,由于双方的战士不够多,击毙一次算死掉一个战士,看哪边死的人次多则为输,每次都以此来计算输赢。
战争非常激烈,我们个个都跑得满头大汗,浑身上下都是泥土和沙子,头发里,口里都是。
一直到我奶奶超高八度的声音从街那一边响起,呼喊我们回家的时候,战事才告一段落。
当然,回到家,每个小孩都少不了挨一顿臭骂。
即便如此,下个周末我们还会再战。
在机动车没有普及的年代,交通运输全靠水路,东河是水路中的要道,几乎每天都有一些货船逆流而上,下行的船倒是记忆里没有多少画面。
上行的船一般都是把南充、阆中、苍溪、元坝等地的货物运往歧坪、旺苍,再把旺苍的东西运出去。旺苍有一个煤炭基地,一般都是靠船运出来,在分散到周边各地。
每个货船大约配有五六个纤夫,货船路过唤马镇这一段比较湍急的水路时,那些纤夫都光着身子,肩上搭着纤绳编的带子,拉着纤绳,整个身子前倾,几乎要趴在地上,吃力地喊着川江号子。
这个时候,我大致是坐在后门的门槛上,静静地看着东河那边的货船,听着纤夫们几近哀鸣的川江号子。
我奶奶戴着一个老花眼镜,眼镜挂在鼻尖上,坐在厨房后门的地方,静静地缝补衣裳,她有时候也会停下手中的活和我一起若有所思地听纤夫们的号子。
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货船的行迹越来越少。
一辆拖拉机的一个小时的路程,五六个纤夫要花一两天的时间来行走。
所以,当第一辆鲜红颜色车头的拖拉机出现在唤马镇农机站的时候,我们都跑去参观了一次又一次。
尽管童年那么美好和纯净,玩伴也很多,不知道为什么,我从小就是想离开唤马镇,对鹞子岩外面的世界充满各种幻想,唤马镇很好,但是外面或许更好,再坏的结果,都比留在这个镇里好。这种想离开的大山的念头,仿佛与生俱来。
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某天,学校来了好多人,那是四川省川剧团来苍溪县招收演员,委托苍溪县川剧团到下面各个区镇学校来挑选演员,为四川省培养川剧人才,那种选拔的形式,就好比现在的“海选”。
我记得苍溪县川剧团的老师在每个班都仔细看了一遍,挑选了几个孩子,我也是其中一位。
然后把我们单独叫到学校简陋的会议室里,让我们每个人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模仿几个舞蹈动作,再唱一首歌。
后来,我被通知可以去苍溪县川剧团参加复试,老师要我晚上回家跟父母商量。
我简直是惊喜交加,终于有一个机会可以翻过鹞子岩了。
放学后,我兴冲冲地跑着回家,第一时间跟我妈说了,我以为我妈会跟我一样很兴奋,没想到,我妈脸上乌云密布。
与其说是找父母商量,不如说,直接看我爷爷的脸色。
我爸爸是铁路工人,14岁就离开家乡,他们的公司在全国各地修铁路,只有每年春节的时候才有探亲假回家跟家人过春节,春节后立即要回去上班,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是奉献给了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
我奶奶在家基本没有什么地位,更别说我妈了;我妈结婚前原本是一位耕读小学老师,一结婚就放弃了工作当了家庭妇女,在家里说不上话,什么事情都轮不上她做主,所有的事情都要爷爷点头才行。
我奶奶和我妈都不敢跟我爷爷说,只能靠我自己了,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大胆地跟我爷爷说了一下:“爷爷,老师说,我可以去苍溪县城参加复试,以后可能成为一名川剧演员。”
完蛋了。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我爷爷脸上的表情包基本上都是鄙夷的神情,听了我说的话后,他不说话,只顾着喝酒,例牌酒后耍酒疯,我知道,爷爷又要开始发飙骂人了,这次的主要骂的对象就是我。
按照惯例,我爷爷骂人的时候,先是拿我奶奶和我妈做铺垫,因为他知道她们不会反抗。
首先是骂我奶奶软弱疼我,包庇我,然后是骂我妈教育不合格,才教出这么一个大逆不道、对不起列祖列宗的女娃来。
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我犯了什么错,我只深深地记得爷爷的几句话:
“演员?想唱川剧?以为在台上很风光?你可知道,自古以来都没有女人在戏台上唱戏的,即便是有,那唱戏的女人叫戏子!戏子是没有地位的,三教九流,戏子都排不上号!我们张家祖祖辈辈都是读书人,从来没有出过一个戏子。”
“给老子记住: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惟有读书高!高!高!高!
被爷爷骂了很多天,各种难听的话,他都说了,历史上各种下流的戏子的典故都被他拿来做了反面的范例,负面情绪堆积如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直到大爷爷在隔壁听不下去了,亲自来我们家劝诫我爷爷。
我爷爷才有所收敛。
从此谁也不敢再提唱川剧的事情。
因为我爷爷特别重视读书,即便是家里再穷,我们家的孩子从小就有订一报一刊的权利,我们家长期订的是《中国少年报》《少年文艺》,长大以后,我自己把刊物换成了《人民文学》还有南京的《春笋报》。
其他家的孩子好像没有这种特权。
因为订一年刊物的钱,基本上是一个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估计还不止。
搭着绿色包包的邮递员是我最喜欢看见的人,他每周送一两次邮件,送来的不是报纸、杂志,就是我爸爸的来信。带来的都是令人期待的、充满希望的信息。
我爸爸很爱我,能感觉得到他对我的宠爱超过了两个弟弟。
我拥有唤马镇上的第一件毛呢大衣,在女孩子中间我有漂亮的裙子,还没有参加工作的时候,就有了我自己的第一块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