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阳人至今仍对伫立在铁西广袤平原上的三根大烟囱念念不忘,那曾经是沈阳的高度,是铁西工业的地标。很多人将日本人对铁西的开发和掠夺,视为铁西发展的开端,实际上,当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后,这片土地便开始焕发活力。不过,我们必须面对的历史仍旧是,日本侵略者的到来,开始了铁西的工业建设。
1905年,日本人在我国境内修筑的军用铁路安奉线(安东到奉天)竣工。这年6月,日本野战铁道提理部在终点(沈阳站)西侧建成装备现代机器的修理火车机车的奉天机关区,第一家使用现代化机器的企业在铁西出现,成为了铁西工业发展的起点。
同年,在日俄战争中胜利的日本侵略者从沙俄手中接管了南满铁路。1907年,日本成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并将“铁路用地”改为“满铁附属地”,1908年12月,满铁将铁道西侧的“附属地”定为工业区,从此开启了对铁西区的规划和对资源的掠夺。
铁西为何会被日本侵略者选为工业发展区,而没有对其他地域进行开发,都源于铁西优越的地理位置。铁西地区土地平坦,交通便利,既有周边钢铁、煤炭资源之利,又有铁路可通朝鲜,便捷通达日本,并且靠近老道口一带的贫民区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离奉天老城很近。最重要的是,从此往西的更广袤的土地,全部可以大肆开发。
从规划“附属地”后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附属地”内外投资建设工业企业共29家,投资总额达3629.1万日元。所涉及行业包括制陶、窑业、粮油加工及机器加工和毛纺等。
在这一时期建设的工厂中,规模较大的有满洲制糖株式会社,建立于1916年12月,投资1000万日元,地点在“附属地”的永代町(沈辽东路,现沈阳化工研究院处);同样投资千万日元的还有“满蒙毛织株式会社”(原沈阳第一毛纺厂处),产品为毛纺制品等;另外一个大型的工厂是奉天制麻株式会社(原沈阳第二毛纺织厂处)。
值得一提的是,在1910年8月,铁西地区建成了奉天发电所,开始供应工业用电;在1921年2月,“满蒙毛织株式会社”附近设立了邮电支局(现光明街邮局),铁西地区开始有了邮电业务。
如果说“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侵略者还在遮遮掩掩地建设和掠夺,那么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人开始明目张胆地把铁西地区当做侵蚀的对象,作为投资的重点,其中来自大阪的资本占据了重要的比重。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伪奉天市公署于1932年11月成立都市计划委员会,以日本大阪为模式进行规划,确定铁西地区为奉天西工业区。193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大奉天都市计划”。从此,铁西成为日本人疯狂开发掠夺的目标。
首先嗅到这块肥肉味道的是大阪的中山钢业。中山钢业所于1933年8月建立,位于兴工街二段(原沈阳轧钢厂处),先后投资达百万元,主要产品为轧钢制品和珐琅铁器。产品主要供给日本关东军。该所还在上海、天津和青岛设立分厂。
有了中山钢业的榜样,大阪资本接踵而至。“满洲麦酒”、“满洲住友金属”、“满洲机器”、“日满钢材“等“大阪资本别动队”纷纷进入铁西。其中日满钢材工业株式会社于1934年4月在云峰街建立(原沈阳鼓风机厂处)。主要产品有矿山和建筑机械。满洲麦酒株式会社于同年4月到5月在兴工街(原沈阳啤酒厂处)设立第一和第二工场,主要生产啤酒,注册商标原为“太阳牌”,后来改为“麒麟牌”。同样来自大阪的日本涂料奉天工场也于1934年建立,位于嘉工街(原沈阳油漆厂处)。
1935年11月,三菱资本进入铁西,建立了“满洲机器株式会社”(1940年改为“满洲三菱株式会社”),该工厂位于铁西区劝工街(原沈阳第一机床厂处)。1936年正式开工生产,主要产品有矿山机械,火车和汽车弹簧等,是日本军需工业的第一线企业,是日伪重要的机械工业企业。
正是因为大阪资本的涌入,让原本还羞羞答答发展的铁西工业一下子膨胀起来。在日本政府经济掠夺政策的指导下,这一阶段的工业品种也开始倾向于重工业,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发展迅速,数量增多,规模变大。同时,化工、纺织、粮油加工和酿造业也得到发展,铁西逐渐发展为工业门类较齐全,在亚洲也是重要的工业区。当时的铁西,俨然是一座“翻版的大阪城”。
铁西的现代化并非从一开始就由日本人独唱。在20世纪初,这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揽军屯逐渐繁华起来,一条大路通过村中央,被称为中央大街,街道两边,则是繁华的街市。据史料记载,到1935年,揽军屯共有工商户332家,其中手工作坊65家,商业户267家。主要行业有粮油加工、铁器、木器加工、酿酒烧锅等等,但是可谓商贾云集,百业兴旺。是盛京城外著名的商业地区。该地区仅理发店就有20家。在揽军屯南,1927年还建成了冯庸大学。
1935年,繁荣了多年的揽军屯在侵略者的武力下消失。这一年,由“满铁“与伪奉天市公署共同出资350万伪币,成立了奉天工业土地有限公司,由该公司经营铁西地区的土地。该公司强行收购规划地内的村屯和土地然后出售,很多日本资本家纷纷购买土地建厂。当时的居民把铁西地区称作“新地号”。从此,日本人强行将规划区内的居民和商户迁往今景星街、兴顺街一带。
揽军屯从铁西的版图上消失,但在奉天城的西边,一片工业区却渐成规模。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已经掌握在日本人手中的铁西,也就成为为日本军队提供供给的大本营之一。
1938年1月1日,伪奉天市政公署正式实施《奉天市区条例》,奉天市设立11个区,铁西区也第一次以一个区的名字出现,名字很简单,因其在铁路西部,故名铁西。当时的铁西区东起长大铁路,西至保工街,南起沈辽路,北至沈山铁路。
1937年,日本工业资本对铁西的投资进入高潮期,投资额高达10835万日元,其中冶金、机械工业投资额最多,这一年,满洲电线株式会社成立(位于原沈阳电缆厂处),该厂投资1000万日元,是伪满最大的电线电缆制造厂,当时在亚洲位列第二位。是年9月,“满洲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奉天工场建立,位于劝工街(原沈阳重型机器厂处)。

1905年,日本人在我国境内修筑的军用铁路安奉线(安东到奉天)竣工。这年6月,日本野战铁道提理部在终点(沈阳站)西侧建成装备现代机器的修理火车机车的奉天机关区,第一家使用现代化机器的企业在铁西出现,成为了铁西工业发展的起点。
同年,在日俄战争中胜利的日本侵略者从沙俄手中接管了南满铁路。1907年,日本成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并将“铁路用地”改为“满铁附属地”,1908年12月,满铁将铁道西侧的“附属地”定为工业区,从此开启了对铁西区的规划和对资源的掠夺。
铁西为何会被日本侵略者选为工业发展区,而没有对其他地域进行开发,都源于铁西优越的地理位置。铁西地区土地平坦,交通便利,既有周边钢铁、煤炭资源之利,又有铁路可通朝鲜,便捷通达日本,并且靠近老道口一带的贫民区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离奉天老城很近。最重要的是,从此往西的更广袤的土地,全部可以大肆开发。
从规划“附属地”后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附属地”内外投资建设工业企业共29家,投资总额达3629.1万日元。所涉及行业包括制陶、窑业、粮油加工及机器加工和毛纺等。
在这一时期建设的工厂中,规模较大的有满洲制糖株式会社,建立于1916年12月,投资1000万日元,地点在“附属地”的永代町(沈辽东路,现沈阳化工研究院处);同样投资千万日元的还有“满蒙毛织株式会社”(原沈阳第一毛纺厂处),产品为毛纺制品等;另外一个大型的工厂是奉天制麻株式会社(原沈阳第二毛纺织厂处)。
值得一提的是,在1910年8月,铁西地区建成了奉天发电所,开始供应工业用电;在1921年2月,“满蒙毛织株式会社”附近设立了邮电支局(现光明街邮局),铁西地区开始有了邮电业务。
如果说“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侵略者还在遮遮掩掩地建设和掠夺,那么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人开始明目张胆地把铁西地区当做侵蚀的对象,作为投资的重点,其中来自大阪的资本占据了重要的比重。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伪奉天市公署于1932年11月成立都市计划委员会,以日本大阪为模式进行规划,确定铁西地区为奉天西工业区。193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大奉天都市计划”。从此,铁西成为日本人疯狂开发掠夺的目标。
首先嗅到这块肥肉味道的是大阪的中山钢业。中山钢业所于1933年8月建立,位于兴工街二段(原沈阳轧钢厂处),先后投资达百万元,主要产品为轧钢制品和珐琅铁器。产品主要供给日本关东军。该所还在上海、天津和青岛设立分厂。
有了中山钢业的榜样,大阪资本接踵而至。“满洲麦酒”、“满洲住友金属”、“满洲机器”、“日满钢材“等“大阪资本别动队”纷纷进入铁西。其中日满钢材工业株式会社于1934年4月在云峰街建立(原沈阳鼓风机厂处)。主要产品有矿山和建筑机械。满洲麦酒株式会社于同年4月到5月在兴工街(原沈阳啤酒厂处)设立第一和第二工场,主要生产啤酒,注册商标原为“太阳牌”,后来改为“麒麟牌”。同样来自大阪的日本涂料奉天工场也于1934年建立,位于嘉工街(原沈阳油漆厂处)。
1935年11月,三菱资本进入铁西,建立了“满洲机器株式会社”(1940年改为“满洲三菱株式会社”),该工厂位于铁西区劝工街(原沈阳第一机床厂处)。1936年正式开工生产,主要产品有矿山机械,火车和汽车弹簧等,是日本军需工业的第一线企业,是日伪重要的机械工业企业。
正是因为大阪资本的涌入,让原本还羞羞答答发展的铁西工业一下子膨胀起来。在日本政府经济掠夺政策的指导下,这一阶段的工业品种也开始倾向于重工业,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发展迅速,数量增多,规模变大。同时,化工、纺织、粮油加工和酿造业也得到发展,铁西逐渐发展为工业门类较齐全,在亚洲也是重要的工业区。当时的铁西,俨然是一座“翻版的大阪城”。
铁西的现代化并非从一开始就由日本人独唱。在20世纪初,这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揽军屯逐渐繁华起来,一条大路通过村中央,被称为中央大街,街道两边,则是繁华的街市。据史料记载,到1935年,揽军屯共有工商户332家,其中手工作坊65家,商业户267家。主要行业有粮油加工、铁器、木器加工、酿酒烧锅等等,但是可谓商贾云集,百业兴旺。是盛京城外著名的商业地区。该地区仅理发店就有20家。在揽军屯南,1927年还建成了冯庸大学。
1935年,繁荣了多年的揽军屯在侵略者的武力下消失。这一年,由“满铁“与伪奉天市公署共同出资350万伪币,成立了奉天工业土地有限公司,由该公司经营铁西地区的土地。该公司强行收购规划地内的村屯和土地然后出售,很多日本资本家纷纷购买土地建厂。当时的居民把铁西地区称作“新地号”。从此,日本人强行将规划区内的居民和商户迁往今景星街、兴顺街一带。
揽军屯从铁西的版图上消失,但在奉天城的西边,一片工业区却渐成规模。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已经掌握在日本人手中的铁西,也就成为为日本军队提供供给的大本营之一。
1938年1月1日,伪奉天市政公署正式实施《奉天市区条例》,奉天市设立11个区,铁西区也第一次以一个区的名字出现,名字很简单,因其在铁路西部,故名铁西。当时的铁西区东起长大铁路,西至保工街,南起沈辽路,北至沈山铁路。
1937年,日本工业资本对铁西的投资进入高潮期,投资额高达10835万日元,其中冶金、机械工业投资额最多,这一年,满洲电线株式会社成立(位于原沈阳电缆厂处),该厂投资1000万日元,是伪满最大的电线电缆制造厂,当时在亚洲位列第二位。是年9月,“满洲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奉天工场建立,位于劝工街(原沈阳重型机器厂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