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设标准编制专家组组长奚道章同志,给我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认为学校的历史“宜从1913年的新民学校算起”,提醒我们遵循全国多数历史老校的做法,弘扬和打造滕州一中百年品牌。弘道院时期的老校友、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朱传棨先生,一直十分珍视自己在弘道院学习的那段经历,希望当年学校求善求真的良好育人传统能够得到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朱教授曾应邀来学校作报告,并两次给学校题词,落款均为年过八旬的老校友,给我们以委婉的提醒。校友李继耐上将也非常关心学校的发展,百忙之中,多次接见学校有关同志,多次提到一中的历史,也认为应是百年老校、百年名校。
为了不辜负各位老领导、老教师、老校友的希望和重托,学校领导班子经过审慎地思考,于2012年底成立百年校庆办公室,抽调多位同志组成校史资料收集小组,开始多方收集相关信息。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许多一中人和广大知情人士积极配合此项工作,他们闻风而动,献计献策,使我们在较短时间内就收集到大量珍贵资料。1934年出版的《山东滕县华北弘道院简章》提到:“狄博士考文,毕生以教育人才宣传福音为职志。博士殁后,其弟乐播与狄师母秉其遗志,拟办一学校,以造就有力之传道士及教员。1913年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妇女布道会捐助美金二千元,遂于滕城北关购地十七英亩为校址,本校于焉成立,即请刘廉卿牧师长之。”1929年新民学校改称华北弘道院,1947年又改称私立弘道中学。现存史料清楚地显示,1950年10月2日,滕县文教科致信滕县中学负责人杨绍一和黄河清两位校长,明确指示:“兹将前私立弘道中学校产、校舍、校具、图书、仪器清册,寄交你校暂存,你校可通知林伯玉先生将所保存之校舍校具等查验,归省立滕县中学保管使用。”直至今天,校内还保留着新民学校时期的建筑设施,还有美国山核桃等古树和1000余册《万有文库》等图书。
不仅如此,不少原弘道院的师生,在1948年部分师生南迁以后继续留在学校工作或学习。查阅学校档案室现存资料,从1951年11月3日登记的在校教师花名册中,可以看到,当时在校教职工共有37人,其中有13人在1949年之前来校工作。如杨洪九老师1948年7月来校,宁运隆老师1948年11月来校等等。语文老师李在云先生,从1937年到1957年一直在校工作,在他亲笔书写的工作简历中提到,“1948年至1950年与滕县专署、行署联系恢复弘道中学”。学生如褚庆胡等,先在弘道中学学习,后在滕县中学毕业。还有,原先弘道院毕业的学生,有不少后来回到一中教书,如周长伦、王里奕、张恩槐、张开泉等等。
因此可以说,尽管时代变迁,教育宝地历经沧桑,但近百年来却从未中断,由新民学校到弘道院,到弘道中学,到山东省立滕县中学,到今天的滕州一中,历史的连续性是非常清晰的。校园内始终是书声琅琅,书香袅袅。滕州一中如同千年荆河,浩浩荡荡,文脉流转,绵延不绝!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目前,滕州市也正在努力做好城市历史遗址和文化的保护工作,积极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学校是文化生产、宣传和创新的重要阵地,是文化的摇篮,理应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建设文化强国和历史文化名城方面走在社会的前列。2012年9月
为了不辜负各位老领导、老教师、老校友的希望和重托,学校领导班子经过审慎地思考,于2012年底成立百年校庆办公室,抽调多位同志组成校史资料收集小组,开始多方收集相关信息。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许多一中人和广大知情人士积极配合此项工作,他们闻风而动,献计献策,使我们在较短时间内就收集到大量珍贵资料。1934年出版的《山东滕县华北弘道院简章》提到:“狄博士考文,毕生以教育人才宣传福音为职志。博士殁后,其弟乐播与狄师母秉其遗志,拟办一学校,以造就有力之传道士及教员。1913年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妇女布道会捐助美金二千元,遂于滕城北关购地十七英亩为校址,本校于焉成立,即请刘廉卿牧师长之。”1929年新民学校改称华北弘道院,1947年又改称私立弘道中学。现存史料清楚地显示,1950年10月2日,滕县文教科致信滕县中学负责人杨绍一和黄河清两位校长,明确指示:“兹将前私立弘道中学校产、校舍、校具、图书、仪器清册,寄交你校暂存,你校可通知林伯玉先生将所保存之校舍校具等查验,归省立滕县中学保管使用。”直至今天,校内还保留着新民学校时期的建筑设施,还有美国山核桃等古树和1000余册《万有文库》等图书。
不仅如此,不少原弘道院的师生,在1948年部分师生南迁以后继续留在学校工作或学习。查阅学校档案室现存资料,从1951年11月3日登记的在校教师花名册中,可以看到,当时在校教职工共有37人,其中有13人在1949年之前来校工作。如杨洪九老师1948年7月来校,宁运隆老师1948年11月来校等等。语文老师李在云先生,从1937年到1957年一直在校工作,在他亲笔书写的工作简历中提到,“1948年至1950年与滕县专署、行署联系恢复弘道中学”。学生如褚庆胡等,先在弘道中学学习,后在滕县中学毕业。还有,原先弘道院毕业的学生,有不少后来回到一中教书,如周长伦、王里奕、张恩槐、张开泉等等。
因此可以说,尽管时代变迁,教育宝地历经沧桑,但近百年来却从未中断,由新民学校到弘道院,到弘道中学,到山东省立滕县中学,到今天的滕州一中,历史的连续性是非常清晰的。校园内始终是书声琅琅,书香袅袅。滕州一中如同千年荆河,浩浩荡荡,文脉流转,绵延不绝!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目前,滕州市也正在努力做好城市历史遗址和文化的保护工作,积极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学校是文化生产、宣传和创新的重要阵地,是文化的摇篮,理应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建设文化强国和历史文化名城方面走在社会的前列。2012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