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吧 关注:10,829贴子:202,938

【考据】卫青冢是否确为江西九江庐山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元封五年,长平烈侯卫青薨。起冢,象庐山。
庐山到底是指哪座山,一说为阴山山脉其中一支,二或“庐”同“卢”,为匈奴境内名山。
不管哪种说法,似乎都把“表彰战功”作为了前提。因为霍去病的祁连山状冢,那么卫青去世后,同样以山来纪念看起来挺有道理。
不过,仔细查证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关于元封五年前后的记载后。
我认为,庐山冢,其实就是字面的意思,即,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江西省九江庐山,而非漠北某座被用来纪念功勋的山峰。


1楼2020-03-21 15:29回复
    首先,关于“卢山”说的史料来源:
    且夫前世岂乐倾无量之费,役无罪之人,快心于狼望之北哉?以为不一劳者不久佚,不暂费者不永宁,是以忍百万之师以摧饿虎之喙,运府库之财填卢山之壑而不悔也。《汉书•卷九十四下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窴颜山在漠外。其下有赵信城。汉武帝元狩四年,匈奴所筑以居降将赵信者。卫青出定襄,至幕北,匈奴败走,追至窴颜山赵信城而还。又霍去病以轻骑追虏至窴颜山,得匈奴积粟处也。或曰:山亦名卢山,卫青薨,武帝命起冢象卢山。又扬雄曰:运府库之财,填卢山之壑。孟康曰:卢山,单于南庭。窴,一作阗。《读史方舆纪要》
    看起来是有迹可循,但是这种说法非常站不住脚。
    《汉书》繁字版,班固写明的是 廬山,而后的注释全部把庐山=卢山,强行替代来说明卢山的来源,貌似还有解释为 long 山,前提就已大错特错。
    为什么一定要把庐山通假后再作解释?
    而且卫青所有战役中没有提到过“卢山”,这更诡异。
    如果武帝确实是要用山峰来纪念他的战功,记载里现成的山头那么多,为什么要挑用这么一座“奇怪”的山。


    2楼2020-03-21 15:41
    回复
      回到 “庐山”二字上,庐山本身就是一座名山,在汉武帝时期已有明确的指代。最早把庐山写进史书的人,正是司马迁本人,他不但写了,还登山了。说明武帝朝,庐山不但有可行的步道,更是游玩的景点。
      “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闚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史记·河渠书》
      上述几个地点,汉武帝在元封年间巡游时同样有出现。太史公在天子巡游时,自然也陪同前去了,并且也参与了背柴治水。
      既然早在汉武帝朝,庐山就是指九江的庐山,班固根本没必要用“庐山”二字去代称北方的某座山峰,还会引起不必要的歧义。


      3楼2020-03-21 15:50
      回复
        所以元封五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才会把卫青和庐山联系在一起呢。
        自然是那次历时半年声势浩大的南巡,梳理一下史书的记载:
        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礼其名山川。北至琅邪,并海上。四月中,至奉高脩封焉。《封禅书》
        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灊天柱山,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遂北至琅邪,并海,所过,礼祠其名山大川。春三月,还至泰山,增封。甲子,祠高祖于明堂,以配上帝,因朝诸侯王、列侯,受郡国计。夏四月,诏曰:“朕巡荆、扬、辑江、淮物,会大海气,以合泰山。上天见象,增修封禅。其赦天下。所幸县毋出今年租赋,赐鳏、寡、孤、独帛,贫穷者粟。”还幸甘泉,郊泰畤。《武帝纪》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五年
        冬,上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疑。登灊天柱山,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遂北至琅邪,并海,所过礼祠其名山大川。春,三月,还至太山,增封。甲子,始祀上帝于明堂,配以高祖,因朝诸侯王、列侯,受郡、国计。夏,四月,赦天下,所幸县毋出今年租赋。还,幸甘泉,郊泰畤。《资治通鉴》
        以上是关于这次南巡的地点记载,简明列一下旅游路线:
        南郡-江陵-盛唐-天柱山-寻阳-枞阳-琅邪-奉高


        4楼2020-03-21 15:54
        回复
          那么,如果不是为了表彰战功,把封土建成山的形状目的是为了什么。而且如果是江西九江庐山的话,这座山和卫青的联系是什么。


          IP属地:陕西5楼2020-03-21 15:56
          收起回复
            孙放《庐山赋》曰: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
            寻阳县,汉文帝十六年,置寻阳县,县治包括今黄冈市黄梅县全部,广济县绝大部分,安庆市宿松县湖区以南至望江县华阳镇沿江一带,九江市柴桑区大部分,湖口、彭泽两县北部沿江一带,即古之柴桑、彭泽二县之间自长江至庐山一带。
            其中,盛唐,寻阳,枞阳(元封五年置县),均属庐江郡。
            庐江郡,故淮南,文南十六年别为国。
            按照今天的路线,大概对照一下坐标,即,武帝一行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方游玩,所过礼祠其名山大川,然后沿长江巡游,上岸后弃船北上,到山东青岛,在海边继续游玩,后至泰山,增封祭祀,而后归。
            南巡的时间为,元封五年冬至春三月。
            史书记载,天子车驾一路祭祀经过的名山大川,当然也到了江西九江庐山。
            还有一次难忘的经历是在此射蛟龙。(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
            注意,汉武帝仅有元封五年这一次巡行寻阳的记录,也是刘彻唯一一次远距离至此的南游。归途顺便赦了天下,以示君恩。


            6楼2020-03-21 16:02
            回复
              庐山在当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水经注》记载:
              《开山图》曰:山四方,周四百余里,叠鄣之岩万仞,怀灵抱异,苞诸仙迹。
              《豫章旧志》曰:庐俗,字君孝,本姓匡,父东野王,共鄱阳令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阳,曰越庐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宫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
              汉武帝南巡,睹山以为神灵,封俗大明公远法师。
              《庐山记》曰:殷、周之际,匡俗先生,受道仙人,共游此山,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矣。又按周景式曰:庐山匡俗,字子孝,本东里子,出周武王时,生而神灵,屡逃征聘,庐于此山,时人敬事之。俗后仙化,空庐犹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同乌号。世称庐君,故山取号焉。斯耳传之谈,非实证也。故《豫章记》以庐为姓,因庐以氏,周氏远师,或托庐慕为辞,假凭庐以托称。二证既违,二情互爽。按《山海经》创之大禹,记录远矣。故《海内东经》曰: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是曰庐江之名,山水相依,互举殊称,明不因匡俗始,正是好事君子,强引此类,用成章句耳。
              庐山,是方士之山,仙化之山,正符合汉武帝元封后寻仙作乐的心境。


              7楼2020-03-21 16:04
              回复
                根据汉书武帝纪所记载的时间线,
                甲子(即春分),祠高祖于明堂,以配上帝,因朝诸侯王、列侯,受郡国计。
                夏四月,诏曰:“朕巡荆、扬、辑江、淮物,会大海气,以合泰山。上天见象,增修封禅。其赦天下。所幸县毋出今年租赋,赐鳏、寡、孤、独帛,贫穷者粟。”
                还幸甘泉,郊泰畤。
                大司马大将军青薨。
                南巡归来,武帝在甘泉宫举行郊祭,并朝见诸侯列侯,不久后,卫青去世。
                游庐山之经历,仅仅是两三个月之前的事情,无论从记忆新鲜度来说,还是巡游心境来看,卫青去世,接着以庐山状为其起冢,再正常不过了。


                8楼2020-03-21 16:06
                回复
                  那么,回头看表彰将军之功,起冢如山的说法。
                  卫青此时已经十四年没有出征了,他位居朝堂的时间远远长于曾经塞外行军的时间。仅以“他是将军”先入为主的印象,便惯性思维认为庐山(卢山)是要表明战功的意义,这个观点着实欠妥。
                  他是将军,更是朝臣,汉武帝本人的记忆力是有多鲜明,偏偏要把十几年前,卫青打仗时候可能遇到的某座山头(还是不曾记载过的),拉过来当做是对功绩的表彰?
                  至于早期史书的备注,包括现在大部分人对庐山的理解,除了有习惯性思维的因素外,不外乎就是觉得,卫青本人看起来与庐山没任何关系,所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直接把庐山=卢山来作解释。
                  但是看一下元封五年初到他去世前南巡的路线,就很好理解,卫青和庐山到底什么联系。
                  联系就是,这是生前除泰山外,游玩并祭祀过的最后一座名山。
                  在时间上,最近的记忆便是南游所至的庐山,以此山为冢来纪念自己的近臣,才更加合乎情理。


                  9楼2020-03-21 16:18
                  回复
                    最后,关于山形的类比,看到过很多和阴山山脉去比对的图片,虽然大部分山都是千奇百怪的,包括庐山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但是庐山云瀑,不就是因为阶梯状的山头产生的吗。当然,这个就各有所想了,毕竟风化了两千多年的冢,只能看个大概。





                    10楼2020-03-21 16:28
                    收起回复
                      还有一些旁证,比如太史公写的史记中并未提到庐山,如果和霍去病一样来旌功的话,那肯定会写。还有汉书里面也没有在卫青薨之后直接就写到起冢象庐山。而是和那段来自褚少孙补记的平阳公主议亲放在了一起,而班固的写史书的原则就是把不确定或者不理解的地方放在最后。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3-21 16:32
                      回复
                        再看各注书家对庐山的注释,三家注史记没有注释到庐山,说明他们也不解为何是庐山。唐朝以后颜师古,胡三省用【盖】等表示推测的语气说可能是匈奴之卢山,但是也非肯定之语。之所以至今没有一个肯定说法,就是没有人有合理的解释把卫青和庐山真正联系起来。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3-21 16:35
                        收起回复
                          百衲本汉书里的确是 廬山,对于这样一座山直接通假,确实有些说不过去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0-03-22 09:38
                          收起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0-03-22 15: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