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映椒房吧 关注:10,276贴子:552,433

[讨论]墓志铭记载后妃得宠事迹算不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讨论]墓志铭记载后妃得宠事迹算不算?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3-23 10:39回复
    随带聊一下墓志铭含金量问题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3-23 10:40
    回复
      史书写宠的,不也有些是💧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3-23 12:22
      收起回复
        韦贵妃的墓志记载了她的宠料,而且说她宠冠后庭,虽然我觉得她没有弟媳得宠,但是在同级中最得宠应该没问题。刀细人的墓志称她是亲王府的宝物,她作为李二庶表婶比李二大九岁,当了仅次于王妃的细人肯定也很得宠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3-23 13:34
        收起回复
          要看事迹。如果墓志铭是记载的事迹,那就能看出来。光是宠爱词的话就水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3-23 16:09
          回复
            这要看怎么定义宠了
            比如宋太祖曾经宠爱一个宫女,后来又怕自己玩物丧志把她杀了
            还有唐宣宗宠爱别人进献的女乐,怕自己变昏君把人赐死了
            这俩能说不宠吗,但皇帝又对她们很渣


            IP属地:加拿大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0-03-23 16:39
            收起回复
              居然说有敏感词反正沈家绝不可能和宇文氏联姻,沈氏最多当妾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4-01 09:12
              收起回复
                说一下墓志贴金的问题,墓志也不是能无限贴金,或者把墓志里所有不理解的东西都打成贴金
                比如,有个李某,他只是个普通姓李的,墓志要给他抬身价可以说他是李唐宗室族亲,从高祖入关前多少年就是两家人,这是ok的。但是如果墓志作者直接给他把亲爹换成唐朝某皇室成员,这就是不可能了。因为家谱摆在那里,不是你倒贴说是人家儿子就能变成事实
                ——这也是为什么墓志里家族传承尤其是五代内家族传承是可信的
                再比如说,这个李某为了增彩,说自己很受皇帝的宠信,但是从墓志的历任官职上看明明官位不高嘛,都在吏部铨选的范围内,没机会面见皇帝,而且寿命也不短,没有英年早逝,那说明这个宠信确实可能是贴金,如果很受皇帝宠信应该不会一直在低位徘徊。又或者这个人说是受皇帝宠信,官位也高,但是担任的一直都是刺史之类的,从未进京,那也要怀疑一下,可能这个人真的很能干,但也许没那么受皇帝喜爱,
                ——一般来说墓志里的官位也是可信的,不会随便贴金,但是有些虚写的宠信,重用,则可能是夸张的
                至于墓志里虚写的赞美之词,比如唐代女性墓志基本上都会赞美这个墓主勤俭持家,善良宽厚,知书达理之类的,但都没有事迹支持。那这就是标准的贴金,这种赞美是一种通用模版,不能反映墓主本人的真实水平,墓主可能真是个品德高尚文学修养高的人,也可能是截然相反的一个人


                IP属地:加拿大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0-04-01 13:15
                收起回复
                  燕妃有事迹支撑才华,韦贵妃孝顺有事迹支撑。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4-02 17:34
                  回复
                    墓志铭记载美貌肯定不算,参考柔然公主的墓志铭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12-06 11:38
                    回复
                      得不得宠有待商量,但我知道北朝女性墓志的才华记载是真水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2-05-23 11:02
                      回复
                        北朝墓志水的不止有颜值
                        (北朝)有一些少数民族人士所写的应用文字,则和文人们不同。例如《周书·晋荡公护传》所载宇文护的母亲阎氏给宇文护的信及他的复信,都【比较接近口语】。尤其是阎姬那封信中【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如“阿摩敦”等,信中写家常琐事及离乱中的遭遇,颇为细致;两封信都颇有感情。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2-05-23 11:08
                        收起回复
                          元宏即位时,拓跋氏入主中原已近90年。鲜卑贵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任用某些汉族士大夫,而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就逐步受到汉族文化的熏陶。因此在元宏初年已经出现了祖莹等文人元宏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之后,更是大力推行汉化。从此,汉族士大夫逐渐致力于诗文的写作。但由于北方经过长期战乱,文学传统中断,他们不得不向南方文人学习。在北魏中后期比较有名的文人如袁翻、常景等,作文大多是骈体,但辞藻远不如南方文人华丽,对仗也不如他们工整,只能说是处于模仿的阶段。直到北魏覆亡前夕,才出现了温子。他的文章曾受到梁武帝萧衍的称赏,比之于曹植、陆机。从他现存的骈文看来,与齐梁骈文也无太大差别。和他齐名的是邢劭,其文风主要学梁代的沈约;稍后的魏收则学任。邢、魏二人曾互相讥笑彼此仿效任沈,可见即使到了东魏与北齐时代,北方著名的文人还没有完全摆脱南方的影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2-05-23 11:1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