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心学吧 关注:4贴子:32
  • 0回复贴,共1

9.逻辑心学修证注解.“法印”区别(2018.10.9)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①“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长久以来,众多修行者对“三法印”与“一实相印”,一直喋喋不休的争执,此中的主要原因在:“三法印”,是开悟者站在修行者的角度,简单易懂的阐述万物实相,而“一实相印”,是开悟者站在“涅磐寂静”的状态,也就是俱解脱的境界,对修行者阐述万物实相。
三法印,偏重印证修行者对万物实相的解读;一实相印,偏重印证修行者证悟的境界。一个针对万物实相,一个针对修行者的境界,这是探讨法义的不同所致。但由此可见,一实相印,是建立在“三法印”的基础上,开悟者印证修行者的境界而产生的。
②“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核心是什么?
三法印包含: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一实相印的核心:言语道断,一说即错。
诸行无常,即世间万物,没有不“生住异灭”的;诸法无我,即万物的“本性”,是无我的状态;涅磐寂静,即修行者与道合一、解脱生死与烦恼。
“言语道断,一说即错”,指世间万物的实相,是本来存在的,是不能用语言描述的,只要用语言描述出来,内心已经产生二元对立,就已经错误了。此句来源一部影视作品《天道》,是描述“涅磐寂静”状态,比较贴切的诠释,更符合六祖慧能提出的不立文字,与佛陀说自己传法49年一字未讲。
③“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关系是什么?
禅宗开悟者,印证修行者的前提,是修行者已经了悟“三法印”,且对“三法印”融会贯通时,才可以对修行者运用“一实相印”。因为修行者探讨“三法印”的任何“法印”,其实内心已经产生“二元对立”的评判,但不可否认,没有了悟“三法印”,“一实相印”对修行者就是谈空论玄。
“言语道断,一说即错”,是“一实相印”的解释,可以简单理解为:世间万物的实相,是本来存在的,是不能用语言描述的,只要用语言描述出来,说明“心”已经产生“二元对立”的分别,就已经错误了。但理解“二元对立”这一问题,就必须先明了“三法印”。这就是“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重要关系,如同渐悟与顿悟的区别。
④你在解释“涅磐寂静”时,指出修行者“与道合一”,此句如何理解?
与道合一,即了悟解脱者历缘对境时,内心是“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的运行模式,且能够“知行合一”。
此处,内心“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的运行模式,是“无我”的状态,这就是“诸法无我”的理解思路。知行合一,是不仅了悟此模式,历缘对境更把“贪嗔痴”清除,行为同时到达此模式。此种境界,就是“涅磐寂静”。
当修行者到达“涅磐寂静”的境界时,再无任何烦恼,只是随顺因缘的在红尘游历,而周围出现的所有人、事、物等,不论所作所为的是非善恶,皆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任运随缘去,方得大自在,此为慧解脱者红尘练心的潇洒气魄。当然,无为无不为,更是菩萨红尘练心的方式,以此延伸出了北传佛教对戒律的“开遮持犯”。
⑤你在解释“三法印”与“涅磐寂静”时,运用过多名词或术语,如何使普通人快速理解呢?
有关这个问题,一些同修曾经指出,说:“你搞的理论,逻辑思维错综复杂,支脉丛生,看起来有些凌乱。”
其实,这并不是凌乱的问题,而是我的总结,是针对各个问题的核心要点,而不是繁杂的对一些问题过多的重复。
再者,理论与实践是不一样的,如针对一些修行者或普通人探讨佛法要义,不能按照理论的步骤进行,要看对方执迷的区域,对佛法的领悟程度,然后把整体理论打乱,以对方想要了解的地方切入。如从心念契入,是顿悟的核心,而你给没有佛法基础的人探讨佛法时,不能把“四念处”讲一遍,他们可能听不懂,只用把核心梳理出来,指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念头支配即可。
上面所述,就如同“兵书与兵法”的关系,兵书是排兵布阵的方向,而对战时需要运用兵法,要因事、因时、因势变化的。倘若依照兵书而来,就如同赵括的“纸上谈兵”一般,结局是可以预料的。另外,尽信书不如无书,你不能说六祖提出“不立文字”,就说《坛经》是伪书。
执智 2018.10.9


1楼2020-04-07 23:1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