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逻辑心学.实证的次弟》一文,描述的步骤有些难以理解,能否简单告知,并告知具体如何操作?
实证,是需要从实修慢慢推演的。
简单讲,就是通过“止观双修”觉知到念头,随后再从念头梳理清楚“本心的运行规律”。
但如果想具体了解,就需要搞懂以下步骤:首先,利用止观双修,以“觉到心念、悟到不住念、无我见涅槃”的步骤(参见《逻辑心学.慧解脱次弟》),使修行者,通过观察自心了悟“三法印”,更明了“涅槃寂静”的境界,是无烦恼、痛苦的极乐天堂,是超越“二元对立”之境。
其次,通过“无我”,梳理清楚“本心的运行规律”(参见《本心的运行规律》)。本心是没有“我执”的状态,心是有“我执”的状态,而念头由心所生。随之,明了“万物一体”,是指万物的“本心”是一样的。
最后,通过实证,搞懂法界万物的“三法印”。(参见《逻辑心学.实证的次弟》)
在探讨具体步骤中,出现的这三篇文章,有些内容是重叠的,但却是领悟“三法印”的要点。
②在“本心生出心,心生出念头”的过程中,“贪嗔痴”是如何变化的?
“本心”之所以能生出“心”,在于蕴含贪嗔痴的种子(宗教界的累世业障),因缘和合之后,贪嗔痴包裹的“本心”成为“心”(如婴儿成长为人的过程,贪嗔痴慢慢出现);“心”在接收“念头”带来的信息后,用贪嗔痴给予处理,随之把这些含有贪嗔痴的指令传达给“念头”;“念头”负责接收“六根”带来的信息,并把信息传送给“心”,随之在“心”处理完毕信息后,传递给“念头”,接而影响身口意。
倘若把本心、心与念头比喻成计算机,那么“念头”如同计算机的输入与输出设备,负责接收外界(六根)信息与传送外界(六根)信息;“心”如同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负责处理信息;“本心”如同储存器,负责记录信息。
“本心”含有贪嗔痴的种子,倘若没有贪嗔痴的种子的本心,就是藏传佛教所论的第九识。此种划分在逻辑思维方面,是没有错误的。
③ 如何领悟“万物一体”?
在《逻辑心学.实证的次弟》一文中,探讨过只有理解修行者的本心与法界万物的本心相同,才能彻悟“万物一体”,而理解“本心”的前提,是了悟“本心”的异名——无我,从而反观他人,就能明了人与人的本心是相同的。随之,反观飞禽走兽等有情众生,就能明了人与兽的本心是相同的。随之,反观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等无情众生,就能明了人与大自然的本心是相同的。
当然,修行者想体悟宗教界的“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不仅要彻悟“无我”,更要深入四禅八定,体验各种禅相,领悟众生因其“贪嗔痴”的不同,造成了的去处。
④如何证明万物之“心”的存在?
宇宙之中的一切物质现象,如天与地、人类、动物、植物等,皆有自己的运行模式,皆有“生住异灭”的运行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类、动物等,由意识(心)控制行为,是显而易见的,而目前科学界证实,植物也是有意识(心)的。普通人难以理解的,是“天与地”可曾有“心”?当然,天与地,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检测不出“心”的存在。但现在,我们众所周知的,是“地球围绕太阳转”、“月亮围绕地球转”等天体各自的运行规律。此处,运行规律,就是道家“道”的显现,佛家“心”的显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遵循自然而然的运行规律,而天与地,要效仿道的运行规律。因其,“道”是无“贪嗔痴”的状态,而“天与地”尚有痴愚未破。
⑤既然人与人的“本心”相同,为何行为与人生不同?
一个人,从出生那刻起,环境、身份、地位等外在条件已经注定,这就是宗教界论述的“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
我们前世所造之因,方才形成今世之果。如一个人拥有荣华富贵或一贫如洗,拥有健康体魄或肢体残疾,皆是由往昔“贪嗔痴”所造的善恶之业,引起今世的果报。想彻悟这一点,必须深入禅定与彻悟无我,不然容易痴迷其中。
当然,人与人不论外相有多大差别,本心是相同的。普通人,在历缘对境时,“心”的贪嗔痴不同,造成“念头”的贪嗔痴不同,从而造成行为的不同。如果普通人,能够把“心与念头”的贪嗔痴,利用止观双修完全清除,即成为一名解脱者。
以前说过,解脱者已经进入极乐世界,内心再无烦恼,更无二元对立。可以想象,一位内心超越“二元对立”的解脱者,还会对世间的荣华富贵与身体的健康与否,有所执著吗?一旦进入此种境界,成为得道之人(解脱者),会自然而然的为众生服务的,不论外相所处的环境,是皇帝或乞丐,是富裕或贫穷,是健康或疾病。他们的所做所为,完全是依照,“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的运行模式。此刻,即便外相上,有世俗人认为的三六九等,但解脱者的内心,是完全没有二元对立的,对万物再无任何执著,与万物合为一体。
⑥人在一秒之内到底有多少念头?
《僧只律》描述:“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所以,人在弹指间,就有四百念,但普通人,一秒钟可以弹指数次,因而,念头之多可以想象。
禅宗,是从一念顿悟,接而开悟见法。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执迷“弹指四百念”这个问题,只用在当下一念之中,了悟“三法印”,从而开悟见法即可,而搞懂当下一念的运行模式,随之其他念头的运行模式也就明了。
⑦如果说修行是在行住坐卧的动态中,那么脑力工作者,一直处于静态,是否就不是修行?
脑力工作者,只是外相处于静态,而他们的思维是一直处于动态的。四念处中的“观心无常”,就是用专注的心观察念头的无常变化。但“观心”有两种,一种是身体处于动态,偏重入世的觉知念头;一种是身体处于静态,偏重出世的培养专注力。
脑力工作者,如能专注在工作内容上,且内心足够清静的思索,随之其他念头越来越少,就会触发禅定。这是运用“培养专注力”的方法,从而达到“由观入止”的修行方式。
⑧语言、文字等手段,与“以心印心”的关系是什么?
传道者,以众生的贪嗔痴为契入点,用语言、文字等手段为方法,使闻法者当下顿悟,此为“以心印心”。
语言、文字等手段,本就是众生“贪嗔痴”的显现。只不过解脱者,在运用手段时,自身“无贪嗔痴”,以手段制服众生的“贪嗔痴”。以贪制贪,是语言、文字等手段的存在价值。
但在解脱者离世后,解注者往往把解脱者的语言、文字等手段,一再扩展,使得贪嗔痴越来越多,直接引发众生的贪嗔痴越来越多。这就是为何,佛陀、六祖等开悟者,住世时,正法广传,一旦离世后,法门逐渐凋零的原因。因其追随者,大多不懂“以心印心”的法门。
万物本心相同,众生贪嗔痴相同。因此,一个合格的传道者,必须首先梳理清楚自己的内心,能够清楚自己贪嗔痴的所在,才能有效“以心印心”。
解脱者与解脱者之间,无话可说,无文字可描述,因其证悟“本心”,本心与本心是没有差别的状态,所以方有“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的千古公案。
再者,佛说:“吾传法四十九年,未说一字。”此句有两层意思:一怕众生的贪嗔痴越来越多,二为强调“以心印心”的重要。
⑨“四禅定与灭尽定”的区别是什么?
“四禅定与灭尽定”的区别,在于“四禅定”只有一念,而“灭尽定”一念皆无。初禅到四禅,是“内心专注而不散乱”的次第。如念佛,四禅只有一句佛号,灭尽定连佛号都没有了。
执智 2018.07.02
实证,是需要从实修慢慢推演的。
简单讲,就是通过“止观双修”觉知到念头,随后再从念头梳理清楚“本心的运行规律”。
但如果想具体了解,就需要搞懂以下步骤:首先,利用止观双修,以“觉到心念、悟到不住念、无我见涅槃”的步骤(参见《逻辑心学.慧解脱次弟》),使修行者,通过观察自心了悟“三法印”,更明了“涅槃寂静”的境界,是无烦恼、痛苦的极乐天堂,是超越“二元对立”之境。
其次,通过“无我”,梳理清楚“本心的运行规律”(参见《本心的运行规律》)。本心是没有“我执”的状态,心是有“我执”的状态,而念头由心所生。随之,明了“万物一体”,是指万物的“本心”是一样的。
最后,通过实证,搞懂法界万物的“三法印”。(参见《逻辑心学.实证的次弟》)
在探讨具体步骤中,出现的这三篇文章,有些内容是重叠的,但却是领悟“三法印”的要点。
②在“本心生出心,心生出念头”的过程中,“贪嗔痴”是如何变化的?
“本心”之所以能生出“心”,在于蕴含贪嗔痴的种子(宗教界的累世业障),因缘和合之后,贪嗔痴包裹的“本心”成为“心”(如婴儿成长为人的过程,贪嗔痴慢慢出现);“心”在接收“念头”带来的信息后,用贪嗔痴给予处理,随之把这些含有贪嗔痴的指令传达给“念头”;“念头”负责接收“六根”带来的信息,并把信息传送给“心”,随之在“心”处理完毕信息后,传递给“念头”,接而影响身口意。
倘若把本心、心与念头比喻成计算机,那么“念头”如同计算机的输入与输出设备,负责接收外界(六根)信息与传送外界(六根)信息;“心”如同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负责处理信息;“本心”如同储存器,负责记录信息。
“本心”含有贪嗔痴的种子,倘若没有贪嗔痴的种子的本心,就是藏传佛教所论的第九识。此种划分在逻辑思维方面,是没有错误的。
③ 如何领悟“万物一体”?
在《逻辑心学.实证的次弟》一文中,探讨过只有理解修行者的本心与法界万物的本心相同,才能彻悟“万物一体”,而理解“本心”的前提,是了悟“本心”的异名——无我,从而反观他人,就能明了人与人的本心是相同的。随之,反观飞禽走兽等有情众生,就能明了人与兽的本心是相同的。随之,反观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等无情众生,就能明了人与大自然的本心是相同的。
当然,修行者想体悟宗教界的“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不仅要彻悟“无我”,更要深入四禅八定,体验各种禅相,领悟众生因其“贪嗔痴”的不同,造成了的去处。
④如何证明万物之“心”的存在?
宇宙之中的一切物质现象,如天与地、人类、动物、植物等,皆有自己的运行模式,皆有“生住异灭”的运行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类、动物等,由意识(心)控制行为,是显而易见的,而目前科学界证实,植物也是有意识(心)的。普通人难以理解的,是“天与地”可曾有“心”?当然,天与地,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检测不出“心”的存在。但现在,我们众所周知的,是“地球围绕太阳转”、“月亮围绕地球转”等天体各自的运行规律。此处,运行规律,就是道家“道”的显现,佛家“心”的显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遵循自然而然的运行规律,而天与地,要效仿道的运行规律。因其,“道”是无“贪嗔痴”的状态,而“天与地”尚有痴愚未破。
⑤既然人与人的“本心”相同,为何行为与人生不同?
一个人,从出生那刻起,环境、身份、地位等外在条件已经注定,这就是宗教界论述的“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
我们前世所造之因,方才形成今世之果。如一个人拥有荣华富贵或一贫如洗,拥有健康体魄或肢体残疾,皆是由往昔“贪嗔痴”所造的善恶之业,引起今世的果报。想彻悟这一点,必须深入禅定与彻悟无我,不然容易痴迷其中。
当然,人与人不论外相有多大差别,本心是相同的。普通人,在历缘对境时,“心”的贪嗔痴不同,造成“念头”的贪嗔痴不同,从而造成行为的不同。如果普通人,能够把“心与念头”的贪嗔痴,利用止观双修完全清除,即成为一名解脱者。
以前说过,解脱者已经进入极乐世界,内心再无烦恼,更无二元对立。可以想象,一位内心超越“二元对立”的解脱者,还会对世间的荣华富贵与身体的健康与否,有所执著吗?一旦进入此种境界,成为得道之人(解脱者),会自然而然的为众生服务的,不论外相所处的环境,是皇帝或乞丐,是富裕或贫穷,是健康或疾病。他们的所做所为,完全是依照,“本心生出正心,正心生出正念”的运行模式。此刻,即便外相上,有世俗人认为的三六九等,但解脱者的内心,是完全没有二元对立的,对万物再无任何执著,与万物合为一体。
⑥人在一秒之内到底有多少念头?
《僧只律》描述:“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所以,人在弹指间,就有四百念,但普通人,一秒钟可以弹指数次,因而,念头之多可以想象。
禅宗,是从一念顿悟,接而开悟见法。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执迷“弹指四百念”这个问题,只用在当下一念之中,了悟“三法印”,从而开悟见法即可,而搞懂当下一念的运行模式,随之其他念头的运行模式也就明了。
⑦如果说修行是在行住坐卧的动态中,那么脑力工作者,一直处于静态,是否就不是修行?
脑力工作者,只是外相处于静态,而他们的思维是一直处于动态的。四念处中的“观心无常”,就是用专注的心观察念头的无常变化。但“观心”有两种,一种是身体处于动态,偏重入世的觉知念头;一种是身体处于静态,偏重出世的培养专注力。
脑力工作者,如能专注在工作内容上,且内心足够清静的思索,随之其他念头越来越少,就会触发禅定。这是运用“培养专注力”的方法,从而达到“由观入止”的修行方式。
⑧语言、文字等手段,与“以心印心”的关系是什么?
传道者,以众生的贪嗔痴为契入点,用语言、文字等手段为方法,使闻法者当下顿悟,此为“以心印心”。
语言、文字等手段,本就是众生“贪嗔痴”的显现。只不过解脱者,在运用手段时,自身“无贪嗔痴”,以手段制服众生的“贪嗔痴”。以贪制贪,是语言、文字等手段的存在价值。
但在解脱者离世后,解注者往往把解脱者的语言、文字等手段,一再扩展,使得贪嗔痴越来越多,直接引发众生的贪嗔痴越来越多。这就是为何,佛陀、六祖等开悟者,住世时,正法广传,一旦离世后,法门逐渐凋零的原因。因其追随者,大多不懂“以心印心”的法门。
万物本心相同,众生贪嗔痴相同。因此,一个合格的传道者,必须首先梳理清楚自己的内心,能够清楚自己贪嗔痴的所在,才能有效“以心印心”。
解脱者与解脱者之间,无话可说,无文字可描述,因其证悟“本心”,本心与本心是没有差别的状态,所以方有“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的千古公案。
再者,佛说:“吾传法四十九年,未说一字。”此句有两层意思:一怕众生的贪嗔痴越来越多,二为强调“以心印心”的重要。
⑨“四禅定与灭尽定”的区别是什么?
“四禅定与灭尽定”的区别,在于“四禅定”只有一念,而“灭尽定”一念皆无。初禅到四禅,是“内心专注而不散乱”的次第。如念佛,四禅只有一句佛号,灭尽定连佛号都没有了。
执智 2018.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