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道德经》第40章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要从第42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入手。“道生万物”的过程,以目前人类的认知,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有关经文的理解思路,普通人兴趣不大,倘若把今天探讨的话题,改成“灵魂与物质的关系”,相信阅读者的兴趣瞬间就提升了。当然,这个话题牵扯的范围太广,极其容易引起争议。因此,此篇文章,仅以个人见解,从实修、实证与逻辑思辨的方式,逐步推演这一问题,而不探讨有关宗教信仰的对错。
在谈论“灵魂与物质”时,之所以从《道德经》开始,就在于这段经文,可以简单、明了的排列一套公式,用以解释这些复杂的问题。下面,就用《道德经》里面三个词组,来定义它们之间的联系。如“道生万物”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里面,抽出“道、无、有”,排列出“道生出无,无生出有”。
在“道——无——有”的关系之中,道,代表宗教界的“神”,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无“贪嗔痴”的状态,而神生出灵魂;无,代表灵魂,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灵魂生出物质;有,代表物质,是有形有相的状态(无的显现),也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物质生出万物(如原子的因缘和合产生万物)。因此,以宗教界的关系排列,可以总结出“神——灵魂——物质”的关系步骤。
道、无、有三者,皆有固定的运行规律,以前在谈论“本心的运行规律”时,总结出几种模式,同样适用此三者。道,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模式运行,而“正心、正念”是无贪嗔痴的状态,是本心的异名;无,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而“妄心、妄念”是有贪嗔痴的状态;有,也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是无的显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修行者举例。有,相当于修行者的肉身;无,相当于修行者的灵魂,道,相当于修行者成为解脱者。当然,修行者的肉身,是修行者“灵魂”的载体,是由物质组成,是有自己的运行规律的。
在宗教界中,“神生出灵魂”容易理解,如同“道生出无”的过程,是由“贪嗔痴”决定的。但有人会问,为什么“灵魂可以生出物质”呢?这个问题在哲学思辨里面,是难以理解的,然而目前的科学界,却给出了一个答案。众所周知,物质皆有“原子”构成,如细分下去还有“夸克”,但夸克再细分下去,就进入“无”的空间,也就是宗教界所指的“灵魂”,“超弦理论”由此而生。虽目前的科学仪器检测不到弦的存在,但以科学辩证的方式推理出——“物质,只是假象,是弦的震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灵魂生出物质。
诚然,世间万物皆有“原子”构成,所以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是有无数“灵魂”伴随左右,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如我们的肉身,是无数“原子”构成,就有无数“灵魂”与我们同在,但他们的“灵魂”特质接近于“道”,就如山河大地一般,只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支配我们的行为。因此,《杂阿含经》记载,佛陀一日开示,以手抓土地之土说:“有形有相可见的众生,如同指甲上的泥土这么少;形相极其微细的,或者无法看到的,如大地之土那么多。”佛陀用指甲之土比喻,人类在宇宙之中的渺小。
另外,早年“内观禅修”,禅修的最高境界,就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也暗合“超弦理论”的正确性。“内观禅修”法门,是以感受契入诸法实相。当我们内心足够宁静,深入禅定状态时,只用“静观”,即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从而清除身心的一切不良习性。此种禅修方法,是南传佛教“止观双修”的一种,偏重于禅坐的解脱道方法,而非北传佛教,注重入世的菩萨道精神。
其次,有是无的显现,无是道所生,是“道生万物”的过程。有与无,在《道德经》里面出现多次,本人归整之后,发现解释大概可以分为三种:1,第一章的“同出而异名”,指“道”的两种状态;2,第二章的“有无相生”,指有与无相互依存,是物质现象的对比;3,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指“道生万物”的过程。
最后,从上述解读之中,可以得到以下观点:科学的进步,一直是对佛法的验证。
执智 2018.12.06
有关经文的理解思路,普通人兴趣不大,倘若把今天探讨的话题,改成“灵魂与物质的关系”,相信阅读者的兴趣瞬间就提升了。当然,这个话题牵扯的范围太广,极其容易引起争议。因此,此篇文章,仅以个人见解,从实修、实证与逻辑思辨的方式,逐步推演这一问题,而不探讨有关宗教信仰的对错。
在谈论“灵魂与物质”时,之所以从《道德经》开始,就在于这段经文,可以简单、明了的排列一套公式,用以解释这些复杂的问题。下面,就用《道德经》里面三个词组,来定义它们之间的联系。如“道生万物”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里面,抽出“道、无、有”,排列出“道生出无,无生出有”。
在“道——无——有”的关系之中,道,代表宗教界的“神”,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无“贪嗔痴”的状态,而神生出灵魂;无,代表灵魂,是无形无相的状态,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灵魂生出物质;有,代表物质,是有形有相的状态(无的显现),也是有“贪嗔痴”的状态,而物质生出万物(如原子的因缘和合产生万物)。因此,以宗教界的关系排列,可以总结出“神——灵魂——物质”的关系步骤。
道、无、有三者,皆有固定的运行规律,以前在谈论“本心的运行规律”时,总结出几种模式,同样适用此三者。道,是以“本心——正心——正念”的模式运行,而“正心、正念”是无贪嗔痴的状态,是本心的异名;无,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而“妄心、妄念”是有贪嗔痴的状态;有,也是以“本心——妄心——妄念”的模式运行,是无的显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修行者举例。有,相当于修行者的肉身;无,相当于修行者的灵魂,道,相当于修行者成为解脱者。当然,修行者的肉身,是修行者“灵魂”的载体,是由物质组成,是有自己的运行规律的。
在宗教界中,“神生出灵魂”容易理解,如同“道生出无”的过程,是由“贪嗔痴”决定的。但有人会问,为什么“灵魂可以生出物质”呢?这个问题在哲学思辨里面,是难以理解的,然而目前的科学界,却给出了一个答案。众所周知,物质皆有“原子”构成,如细分下去还有“夸克”,但夸克再细分下去,就进入“无”的空间,也就是宗教界所指的“灵魂”,“超弦理论”由此而生。虽目前的科学仪器检测不到弦的存在,但以科学辩证的方式推理出——“物质,只是假象,是弦的震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灵魂生出物质。
诚然,世间万物皆有“原子”构成,所以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是有无数“灵魂”伴随左右,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如我们的肉身,是无数“原子”构成,就有无数“灵魂”与我们同在,但他们的“灵魂”特质接近于“道”,就如山河大地一般,只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支配我们的行为。因此,《杂阿含经》记载,佛陀一日开示,以手抓土地之土说:“有形有相可见的众生,如同指甲上的泥土这么少;形相极其微细的,或者无法看到的,如大地之土那么多。”佛陀用指甲之土比喻,人类在宇宙之中的渺小。
另外,早年“内观禅修”,禅修的最高境界,就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也暗合“超弦理论”的正确性。“内观禅修”法门,是以感受契入诸法实相。当我们内心足够宁静,深入禅定状态时,只用“静观”,即可觉知到全身内外的震动,从而清除身心的一切不良习性。此种禅修方法,是南传佛教“止观双修”的一种,偏重于禅坐的解脱道方法,而非北传佛教,注重入世的菩萨道精神。
其次,有是无的显现,无是道所生,是“道生万物”的过程。有与无,在《道德经》里面出现多次,本人归整之后,发现解释大概可以分为三种:1,第一章的“同出而异名”,指“道”的两种状态;2,第二章的“有无相生”,指有与无相互依存,是物质现象的对比;3,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指“道生万物”的过程。
最后,从上述解读之中,可以得到以下观点:科学的进步,一直是对佛法的验证。
执智 2018.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