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由于国家推动,传统文化铺天盖地的席卷全国。此时,历史中的诸子百家,重回百姓视野,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在这场运动之中首当其冲。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公认的圣人,而历史学家,以“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标准,推选出明代的王阳明为第二位圣人。
阳明心学,是对儒家思想的一次革新,把儒家从“理学”向“心学”转变。在历史中,从东汉至民国之间,中国一直是以“三教(儒释道)并存,儒为根本”,为基本国策。儒释道三教,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发展到宋代,儒家出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高峰,世人称之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是“道德与宗教”合一,是“从道德入手建立神学”。理学,先承认“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然后推测上帝创造道德,用以体现儒家神权与王权的合法性。后来,王阳明“心学”的出世,改变了这一观点,强调“心即理”,即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
不论“理学”,还是“心学”,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一个“理”,“理”是世间万物遵循的原则。如参照《道德经》,并结合去年整理的“道与涅磐的特征”一文,可以发现,“理”即是道家的“道”,理学偏重于“道生万物”,心学偏重于“本性即道”。在“道与涅磐的特征”中,总结过“道”的三种特征,以“道生万物后,又内在于万物”,体现“道”的两种特征,“内在于万物”就是“本性即道”,而第三种特征的“诸道非道”,可以与“心学”里面的“知行合一”加以对比。
道生万物,以《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万物”的理解:道生出天地,天地生出水、阳光、空气等,而水、阳光、空气等生出了万物。理学,以《道德经》的这一观点,排列出“天地君亲师”的顺序,成为传统社会伦理道德合法性的合理依据。但道家,不仅从“天地”的无我之心,推论出“人效法天地”,更推论出“天地效法道”,而“道”是超越大自然,超越“善与恶”二元对立的存在。
本性即道,以《道德经》第48章“为道日损”的理解:每天从内心减少自己的“善与恶”,并超越二元对立,直至到达“无为”的境界,即看到“本性”。心学,以《道德经》的这一观点,指出“心”生“善与恶”,而“理”是“无善无恶”的状态。但道家,不仅承认“心学”的主张,更指出“无善无恶”也是二元对立的显现。如《道德经》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就已经指出,当内心有“无善无恶”的观点时,还是有二元对立的。
心即理,是“心学”的主要观点之一,并贯穿于“心学”的核心“致良知”之内,由此延伸出一首“四句诗”,用来教化众生。
致良知,即知道“善与恶”的存在,并在历缘对境时,“为善去恶”的磨练心性。“良知”是“知善知恶”的“知”,“致”是“为善去恶”的行为,而“心学”的另一主要观点“知行合一”就产生于此,即知道善恶,从而为善去恶,在行为之中体现。如参照《道德经》,并结合去年整理的“道与涅磐的特征”,“知行合一”是“诸道非道”的境界,是超越二元对立的存在,即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但“心学”所论的“知行合一”,是以“知善知恶”为前提,然后“为善去恶”的实践,此种解释显然还有“是非对错”的“二元对立”。(另一种解释是:知道“无善无恶”,并在行为体现出来。此种境界是“参禅三境”的第二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四句诗”,是“心学”思想的概括,因此,搞懂这首诗,就能明了“心学”的主体思路。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此句是“心学”的核心,即“无善无恶”是“心”的根本状态。如历缘对境时,六根接触六尘,眼睛看到、耳朵听到、鼻子嗅到等,内心皆会产生喜好与厌恶的念头,随之生出“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因此,“心学”提出“无善无恶”的观点,认为“善与恶”是不正确的认知,只有把内心的“善与恶”清除,才能看到真正的“心”。但以佛法来论,历缘对境时,“心”除了“善与恶”的二元对立,还有“不善不恶”的观点,而清除“不善不恶”,必须明了“无常与无我”。再者,上面探讨过,当内心出现“无善无恶”时,已经有了“善与恶”的二元对立。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指出只要起心动念,念头里就有“善与恶”,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但“不善不恶”同样是念头的一种状态,不仅这里没有提及,整部“心学”也没有探讨,此处是“心学”的一点不足。
如果“无善无恶心之体”是心学的“体”,那么“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两句,就是心学的“用”。只有在历缘对境时,知道念头里面的“善与恶”,然后“为善去恶”的实行,这就是“心学”的“知行合一”理解思路。“善与恶”的衡量标准,即宋明儒家倡导的许多道德规范,如五伦十义等。当然,在传统宗教里面,“善与恶”的衡量标准,就是遵守与不遵守“戒律”。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梳理出,“心学”有以下几个关键点: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四句诗。其中,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核心思想是相通的,而“四句诗”是另外三个关键的总结。
另外,儒家学说对“天人合一”的境界描述较多。如理学与心学,虽一个偏重“心外求法”,一个偏重“心内求法”,但两家学说公认“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而“存天理灭人欲”是“天人合一”的扩充版本。当然,到达“无善无恶”的“天人合一”之境,仅靠形式上学习天地(大自然),对度化众生的作用有限,如香烟盒上写着“抽烟有害健康”,但抽烟者无视一般。心学,在理学提倡效法天地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修行方式,这也是“心学”超越“理学”的关键所在。
再者,道家的“道法自然(与道合一)”,是“天人合一”之境的进阶,是超越“二元对立”的存在。以前多篇文章有过探讨,“天人合一”之境是“无善无恶”的存在,已经没有“善与恶”的“二元对立”,但尚有“无明”未破,只有明了“无常与无我”之理,才能破除“无明”,进入“与道合一”之境,而超越“二元对立”与“与道合一”,其意思是相通的。
最后,总体说来,在儒家学说里面,“心学”是对“理学”的完善,而道家学说不仅包容两家学说,更提出超越“二元对立”这一观点。因此,可以看出,儒家是道家的补充,偏重于“用”,对入世的行为规范解读较为全面。
执智 2018.12.28
阳明心学,是对儒家思想的一次革新,把儒家从“理学”向“心学”转变。在历史中,从东汉至民国之间,中国一直是以“三教(儒释道)并存,儒为根本”,为基本国策。儒释道三教,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发展到宋代,儒家出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高峰,世人称之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是“道德与宗教”合一,是“从道德入手建立神学”。理学,先承认“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然后推测上帝创造道德,用以体现儒家神权与王权的合法性。后来,王阳明“心学”的出世,改变了这一观点,强调“心即理”,即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
不论“理学”,还是“心学”,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一个“理”,“理”是世间万物遵循的原则。如参照《道德经》,并结合去年整理的“道与涅磐的特征”一文,可以发现,“理”即是道家的“道”,理学偏重于“道生万物”,心学偏重于“本性即道”。在“道与涅磐的特征”中,总结过“道”的三种特征,以“道生万物后,又内在于万物”,体现“道”的两种特征,“内在于万物”就是“本性即道”,而第三种特征的“诸道非道”,可以与“心学”里面的“知行合一”加以对比。
道生万物,以《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万物”的理解:道生出天地,天地生出水、阳光、空气等,而水、阳光、空气等生出了万物。理学,以《道德经》的这一观点,排列出“天地君亲师”的顺序,成为传统社会伦理道德合法性的合理依据。但道家,不仅从“天地”的无我之心,推论出“人效法天地”,更推论出“天地效法道”,而“道”是超越大自然,超越“善与恶”二元对立的存在。
本性即道,以《道德经》第48章“为道日损”的理解:每天从内心减少自己的“善与恶”,并超越二元对立,直至到达“无为”的境界,即看到“本性”。心学,以《道德经》的这一观点,指出“心”生“善与恶”,而“理”是“无善无恶”的状态。但道家,不仅承认“心学”的主张,更指出“无善无恶”也是二元对立的显现。如《道德经》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就已经指出,当内心有“无善无恶”的观点时,还是有二元对立的。
心即理,是“心学”的主要观点之一,并贯穿于“心学”的核心“致良知”之内,由此延伸出一首“四句诗”,用来教化众生。
致良知,即知道“善与恶”的存在,并在历缘对境时,“为善去恶”的磨练心性。“良知”是“知善知恶”的“知”,“致”是“为善去恶”的行为,而“心学”的另一主要观点“知行合一”就产生于此,即知道善恶,从而为善去恶,在行为之中体现。如参照《道德经》,并结合去年整理的“道与涅磐的特征”,“知行合一”是“诸道非道”的境界,是超越二元对立的存在,即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但“心学”所论的“知行合一”,是以“知善知恶”为前提,然后“为善去恶”的实践,此种解释显然还有“是非对错”的“二元对立”。(另一种解释是:知道“无善无恶”,并在行为体现出来。此种境界是“参禅三境”的第二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四句诗”,是“心学”思想的概括,因此,搞懂这首诗,就能明了“心学”的主体思路。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此句是“心学”的核心,即“无善无恶”是“心”的根本状态。如历缘对境时,六根接触六尘,眼睛看到、耳朵听到、鼻子嗅到等,内心皆会产生喜好与厌恶的念头,随之生出“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因此,“心学”提出“无善无恶”的观点,认为“善与恶”是不正确的认知,只有把内心的“善与恶”清除,才能看到真正的“心”。但以佛法来论,历缘对境时,“心”除了“善与恶”的二元对立,还有“不善不恶”的观点,而清除“不善不恶”,必须明了“无常与无我”。再者,上面探讨过,当内心出现“无善无恶”时,已经有了“善与恶”的二元对立。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指出只要起心动念,念头里就有“善与恶”,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但“不善不恶”同样是念头的一种状态,不仅这里没有提及,整部“心学”也没有探讨,此处是“心学”的一点不足。
如果“无善无恶心之体”是心学的“体”,那么“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两句,就是心学的“用”。只有在历缘对境时,知道念头里面的“善与恶”,然后“为善去恶”的实行,这就是“心学”的“知行合一”理解思路。“善与恶”的衡量标准,即宋明儒家倡导的许多道德规范,如五伦十义等。当然,在传统宗教里面,“善与恶”的衡量标准,就是遵守与不遵守“戒律”。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梳理出,“心学”有以下几个关键点: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四句诗。其中,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核心思想是相通的,而“四句诗”是另外三个关键的总结。
另外,儒家学说对“天人合一”的境界描述较多。如理学与心学,虽一个偏重“心外求法”,一个偏重“心内求法”,但两家学说公认“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而“存天理灭人欲”是“天人合一”的扩充版本。当然,到达“无善无恶”的“天人合一”之境,仅靠形式上学习天地(大自然),对度化众生的作用有限,如香烟盒上写着“抽烟有害健康”,但抽烟者无视一般。心学,在理学提倡效法天地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修行方式,这也是“心学”超越“理学”的关键所在。
再者,道家的“道法自然(与道合一)”,是“天人合一”之境的进阶,是超越“二元对立”的存在。以前多篇文章有过探讨,“天人合一”之境是“无善无恶”的存在,已经没有“善与恶”的“二元对立”,但尚有“无明”未破,只有明了“无常与无我”之理,才能破除“无明”,进入“与道合一”之境,而超越“二元对立”与“与道合一”,其意思是相通的。
最后,总体说来,在儒家学说里面,“心学”是对“理学”的完善,而道家学说不仅包容两家学说,更提出超越“二元对立”这一观点。因此,可以看出,儒家是道家的补充,偏重于“用”,对入世的行为规范解读较为全面。
执智 201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