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心学吧 关注:4贴子:32
  • 0回复贴,共1

8.逻辑心学.慧解脱次弟(2018.9.21修订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果有人发现一颗闪亮的星星,他没有权力放进自己的口袋独享光辉;他必须公诸于世,使每个人都能分享这份光耀。”
----阿姜查作品
前段禅修,课程期间经常听到“阿罗汉”一词,很多同修不解深意,认为阿罗汉只有通过止观修行才能成就。其时阿罗汉分两种,慧解脱与俱解脱。慧解脱阿罗汉,即不通过修止,通过修观了悟三法印,断除无明而得解脱,但慧解脱只是理悟,六根接触六尘时,还有贪嗔痴等执著,无禅定与神通的能力。俱解脱阿罗汉,不仅了悟三法印,更深入禅定,以止与观的力量,永尽贪嗔痴等烦恼,六种神通俱足。
北传佛教的开悟者,同样分为慧解脱与俱解脱,但北传经书过于强调一法印,即涅磐寂静的状态,也就是俗称的“超越二元对立”,反而忽略了三法印的作用。当下,本人将以实修为契入点,详细解读觉性,详细解读三法印,并分四步重新探讨慧解脱的次弟,使有缘者能够了解止观双修对解脱之路的重要性。
一,培养觉性
觉性,是每个人本来存在的,只不过被贪嗔痴等执著掩盖。如果把觉性比喻成为一个人,那么止就是人的心态,观就是人的眼睛,只有心态平静,才能看到更多的实相,所以观是建立在止的强弱之上的。培养觉性,就是利用止观双修,逐渐强化觉性,使之不被贪嗔痴等执著掩盖。
修止得定、修观发慧,培养觉性的前提就是修习止观。虽然此篇重点探讨修观成为慧解脱的方法,但对修止必须要有认识。禅宗的悟后起修,便是用强大的止禅,对境利用观禅消磨贪嗔痴等执著。修止,即内心专注而不散乱;修观,即观察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四念处)。修止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念佛、持咒、观相、观呼吸等,根性不同,选择方法不同。修观的方法有四种,以身、受、心、法等观察到心念,本人经常以受契入心念,是因觉知感受对日常生活情绪的控制等方面益处良多,更能理解“诸受是苦”的世间三法印。(注:无常、苦、无我是世间三法印,无常、无我、涅磐是出世间三法印。)
修观,以观察六根接触六尘的感受为主。在历缘对境时,我们会产生苦、乐、不苦不乐等三种感受。违逆自心的感受为苦,随顺自心的感受为乐,不逆不顺自心的感受为不苦不乐。但乐受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以六根中的舌根举例:当我们品尝美味时,产生乐受,然而天天品尝或一次吃的过多,就会产生苦,同理,不苦不乐的感受最终也是苦,所以诸受是苦,一切感受的结果都是痛苦的。
当我们能从六根里面观到更多感觉时,不但修观有成,更能成就修止。杂阿含经有云:修习于已观,亦成于止。此处可见,培养觉性,修止与修观都会有成就,但纯粹日常生活修观,不容易克制心念燥动,只能觉知到粗重感受,所以还是精进修止,对普通人的觉性开发帮助大。
二,觉到心念
四念处是修观的法门,以身、受、心、法等方式入门,最终观察到心念。如隆波田的动中禅,是以身念处契入心念的法门;葛印卡的内观,是以受念处契入心念的法门;……。生活之禅,选择受念处修观,不仅对生活有益,更能通过感受,契入心念,接而理悟“三法印”。感受,分为身受与心受。身受,由身体产生,如酸麻痒痛等感受;心受,由心念的贪嗔痴产生,如喜怒哀乐等感受。
在因缘和合时,苦、乐、不苦不乐等三种感受是相互转换的。如品尝美食,首先身心产生贪爱,就出现快乐,但食用过饱,就会产生嗔恨,接而产生痛苦。诚然,如果长期食用,可能会造成麻木之感,结果就是不苦不乐。这里面,舌根接触美食产生身受,然后身受经过心念的处理,产生喜恶之别的心受。由此可见,不论感受、心念等,皆不会永恒存在,是无常变化的。
心念,是六根接触六尘,对境产生的想法。《僧只律》中曾描述:“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们在弹指之间,就会有四百个心念的出现,可见一念何其短暂。而觉到心念的办法,就是运用觉性,利用止观双修。当然,只有修止有成,内心足够平静,才能观到所有的心念。此时,方能领悟,一念起、一念灭,一念生、一念死,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诸行无常,一切感受无常变化,一切心念无常变化,由心所触的法界也是在生灭之间无常变化。从受念处中,我们可以明了感受在生灭之中无常变化,接而明了心念主导感受,了悟心念也是在生灭之中无常变化的。法界大自然的万物,同样是在生灭之中无常变化的。如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日月星辰、山川大地等,没有不生住异灭的。
二,悟到不住念
不住念,即不执著念头,但念头依旧生灭,仅没有贪嗔痴等执著,而没有“贪嗔痴”的心念,就是“本心”。
不住念是理悟,无我是通过修行,心念已经没有贪嗔痴。无我,即通过感受,观察到自己的心念,加杂过多的贪嗔痴等“我执”,而清除“我执”就是“无我”之境,此时“本心”方可显现。随之,反观法界,明了法界万物,皆是“无我”存在的,由“我执”产生,接而出现无常的变化。当然,去除“我执”的办法,就是运用止观双修,对境消磨贪嗔痴,方才到达无我。
受念处,不仅可以契入三法印的无常,也可以契入三法印的无我。如历缘对境时,苦、乐、不苦不乐等感受,是六根接触六尘,心念产生贪嗔痴等执著方才出现。偌若我们能把心念里面的贪、嗔、痴等“我执”去除,对境即便身受升起,也不会有任何执着。以六根中的舌根举例:如品尝到普通人认为的美味,解脱者不是没有身受,只是他们的心念无“贪嗔痴”,不会对食物有任何执着,仅以“平常心”,去面对当下“因缘和合”出现的食物。
清除“贪嗔痴”到达“无我”,需要借助止观双修。当修行者的内心足够清静(止禅),历缘对境时,就能够觉知到当下“贪嗔痴”产生的刹那(观禅),然后再利用定力(止禅),逐渐清除。对境清除“贪嗔痴”的过程,如同我们清洗满是油垢的油锅,即便使用强力清洁剂(强大的止禅),也不可能一次彻底清洗干净,需要二次、三次,甚至多次(观禅)。因此,清除贪嗔痴,不仅需要强大的止禅,更需要观禅的配合。只有永尽贪嗔痴时,“无我”之境方才出现。
诸法无我,修行者与世间万物,本心皆是“无我”之境。如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日月星辰、山川大地等,他们的“本心”皆是“无我”的状态,但包裹在“本心”之外的“贪嗔痴”不同,加之“身体”不同,加之“因缘和合”遇到的外缘不同,从而造就不同的运行规律。
四,无我见涅磐
《杂阿含经》有云:“贪欲永尽,嗔恚永尽,痴愚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磐。”所以,当我们利用“止观双修”,把念头里的贪嗔痴等执著全部去除,达到“无我”之境,看到的万物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触及的法界就是天堂、涅磐、极乐世界。当然,我们冷了还要穿衣,饿了还要吃饭,万物依旧无常运转,仅是面对时,心念再没有贪嗔痴等执著。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道理可以当下顿悟,但对境消磨习气需要时间。对普通人来讲,不说弹指间四百念头能够觉知,仅弹指间的一念觉知尚且困难,所以以感受入手,在强大止禅的配合下,从粗重的感受慢慢觉知到细微的,再从细微的感受契入心念,对境慢慢练心,最终断除一切贪嗔痴等烦恼。
无我见涅槃,涅槃寂静里面,万物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心经》中也有“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句,而历史解经注释者,大多把描述涅磐之境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拆分三组来解释,包括自己以前也是这样。后来有一天,翻阅《老子.2章》时,暮然醒悟,此三者是一不是二,应该放在一起解释才更恰当。比如,我们内心没有贪嗔痴等执着,对境就不会引起二元对立(生与灭、垢与净、增与减),更没有分别心,接触的法界就是涅磐,而万物的本来就在那里,以自己的因果律存在。
涅磐寂静,是永恒的极乐,这是一种精神状态,和感官带来的快乐有本质区别。当我们深入禅定,进入四禅八定,就会感受到喜禅与乐禅代来的身心愉悦,而最高级别的禅定,带来的愉悦感更强烈。但涅磐里面已经没有了喜、乐的分别,甚至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等。我们对境练心,运用止观双修,是为了消除一切烦恼的根源,当贪嗔痴等执著永尽,诸法皆空,最后连止观双修也没有了。当然,我们冷了还要穿衣,饿了还要吃饭,万物依旧无常运转,仅心念再没有贪嗔痴等执著。
以上四点,从培养觉性开始,到进入涅磐结束,“止观修行”的法门为核心,而修止得定、修观发慧,了悟“三法印”,必须利用观禅。当我们理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时,即到达慧解脱,禅宗称为开悟。万法唯心,从修行者自己的“心”去反观法界,是慧解脱者基本的方法。
虽慧解脱者,以观禅“了悟涅磐”,但还有贪嗔痴等烦恼,更没有修习禅定获得神通力,然而可以确认的是,慧解脱者了悟“三法印”,懂得利用止观双修进入解脱界。因此,慧解脱者不昧因果,而俱解脱者不落因果。昧与落,虽一字之差,但谬以千里。慧解脱者清楚因果规律,但历缘对境时,内心依旧有贪嗔痴,还会造因,继而产生果报;俱解脱者不仅清楚因果规律,且内心完全没有贪嗔痴,所以历缘对境时不再造因,也就不落入因果循环的规律。
另外,我们可以称开悟者为阿罗汉,不能称阿罗汉为开悟者。阿罗汉分为四果,前三果并没有开悟,只不过贪嗔痴等烦恼逐渐淡薄,只有四果罗汉方才破除无明,开悟见法,成为俱解脱者。因此,慧解脱阿罗汉与俱解脱阿罗汉,皆为北传佛教所指的开悟者。
再者,此篇文章,是针对2017年4月的修订版,当时刚开始完善理论,总结的并不圆满,所以2018年6月,又写了一篇“实证的次弟”用以完善。“实证的次弟”一文,偏重从心念契入法界,而此篇文章,偏重探讨从感受契入心念。
最后,愿正法久住,愿众生早日离苦得乐。
执智 2018.09.21


1楼2020-04-10 21:0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