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吧 关注:199,802贴子:1,832,770

篆刻入门攻略第二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谨以此贴助攻一波刚刚入门或者想要入门的朋友,希望能让喜欢篆刻的朋友尽量少走弯路.有不同意见或进一步交流的朋友欢迎跟贴讨论.
愿以后篆刻吧更加兴旺,多出些大师.
先祝各位看官万福.


IP属地:黑龙江1楼2020-04-13 22:25回复
    二楼留着补充,有新的想法或者内容更新,以及需要更正的部分我会写在这层,请大家不要在这层回复.


    IP属地:黑龙江2楼2020-04-13 22:26
    收起回复
      先说入门硬件总览,具体细节我会在后面补充.
      篆刻入门需要购买的东西:
      篆刻刀,章料,印泥.砂纸这4样是一定要买的.
      新手入门建议刻刀用永字牌的,缘系列或者游系列.选平口刀为好.这两个系列好用不贵.尺寸建议3MM+6MM.或者3+5或者3+6.5.如果钱只够买一把刀,建议5MM.
      章料建议选青田或者浙红(某宝搜的寿山大多是浙红)章料尺寸个人建议2厘米方和2.5厘米方.
      印泥毫无疑问选上海西泠印社潜泉镜面朱砂印泥.钱实在紧就买30克,如果钱宽裕一些建议60克以上.比较理想的情况是买袋装的镜面朱砂印泥,然后自己配印泥缸.个人印缸里现在是150克镜面朱砂,够用好久了.
      砂纸可以买一张200目左右的,再加一张600目或者800目的.200目粗磨,600或800细磨.当然了,钱宽裕的话,可以200-600-800-1000,甚至3000目的也可以买,砂纸也不贵,多买几张.用得上.200+600/800是底配.
      非必须购买但建议购买的:
      印床,名家印谱,连史纸
      印床的选择以稳定结实为主,网上卖的纯铜旋转印床手感确实好,确实稳定结实,但确实贵.也可以不用印床,我刻到现在一直是用手掐着印石刻的.用印床稳当,不容易伤手,不用印床可以说灵活一些吧.
      印谱还是建议买的,殿堂级大师的印花,纸制的拿在手里看和看显示屏上的是两个感觉.印谱不便宜,量力而行.不买的话多搜一搜存手机里,平时多翻看也是好的.
      连史纸在钤盖效果上会有些提升,以后拓边款也用得上.
      还有一些必要的小东西,铅笔/自动铅,橡皮,小镜子,废旧牙刷,玻璃板,细马克笔/勾线笔,直尺.这些都比较常见,备齐了以后都用得上.
      剩下的比如篆刻垫啊,钤印台啊,印规啊,等等这些可买可不买,也都能找到代替的东西或者方法.随个人喜欢


      IP属地:黑龙江3楼2020-04-13 22:49
      收起回复
        东西拿到手以后,先要磨平印面,章料买回来基本是平的,处理一下印面上的蜡就好.塑料卡片刮一下,再用粗纸巾擦掉剩余的蜡,不然上面不好写稿,磨平时蜡也会挂在砂纸上.
        处理好印石后,建议先从回文刻起.具体方法可以百度,在印面上用细记号笔/马克笔配合直尺画方框.然后把方框刻出来,目标是刻出来的线要像直尺画的一样,这么做的目的是熟悉印石的性质,刀刻石头的感觉,练习的是还原印稿的能力.刻出来的要和你画在印面上的东西相同.不必刻太多,1-2个足够了.
        刻完回文就可以开始临摹了,建议先从汉印临起.把要临的印用手机照一下,然后用左右翻转的功能调换一下就是反字了.把反字用铅笔画在印石上,再用记号笔描一遍,这样刻的过程中就不容易把印稿擦掉.刻好以后印出来,对照原印进行修改,尽量模仿原印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多看,多思考,多练习.
        以上就是篆刻入门的概况,心急的朋友看完这两层就可以开始刻了.下面的楼层我会针对各部分进行详细的解释.


        IP属地:黑龙江4楼2020-04-13 23:03
        收起回复
          篆刻刀(一)
          现在市面上的篆刻刀基本上是两种材质,白钢和硬质合金(所说的钨钢)
          白钢的韧性优于硬质合金.万一失手掉落也不会摔断或摔崩.价格也相对便宜.缺点是刻一段时间就需要磨刀.一旦刻在沙丁上也会非常伤刀.不建议刚入门的新手选白钢材质的刀.磨刀是个技术活,要求很高,而且要备的东西也挺多.当然了,自己磨的刀更合手是肯定的,但是确实麻烦,不建议刚入门的朋友尝试.以后刻多了再尝试白钢刀.白钢也是有它的优势的.
          硬质合金的刀基本上是主流的材质,永字牌出的刀到目前为止,多数都是硬质合金的刀头焊接在刀杆上.因为只有刀头接触石头,所以刀杆的硬度也就无所谓了.硬质合金重量也重,这种焊接刀的重心也能更靠前.所以永字牌的刀可以说是入门的最优选.钱紧的朋友也可以选择其他焊接的刀,印象中有一些十几块钱就能买下了.硬质合金的刀没有特殊要求就大概率不需要磨(我用过的这些刀没磨过),只要遇到印石上的沙丁时别硬刻就好.合金刀的缺点也很明显,硬度太高容易崩角,所以就要求刻的时候不能过分的"剜"石头.容易把刀角拧断.不能拿刻刀当凿子用,它很脆.也要小心不要摔在地上,硬质合金的刀一旦摔断或者崩角,大体上就废了,有从新磨刀刃的功夫还不如买个新刀.
          还有一些进口的合金材料,比如某牌的H10F,PN90,如果能买到正品的话,它好是好,贵也确实贵.我手里一把6MM的PN90也要200+.重量上也比永字重很多.有兴趣的朋友过了入门期可以考虑尝试.这种一般都是定做的,可以要自己喜欢的角度.刚入门的朋友就没必要追求这个了.顺便说一下,国产的硬质合金也还行,虽然没进口的那么极至,但刻个石头还是没问题的.价格也便宜很多.有朋友做过试验,用某进口的合金磨出的刀划玻璃,很容易就出划痕,国产的也能出划痕,但是浅.
          还有一些外观很酷炫的锻打刻刀,新手朋友不要尝试了.硬度不行的.回头磨刀还是麻烦.如果有这方面的爱好那当然可以追求.


          IP属地:黑龙江6楼2020-04-13 23:36
          回复
            篆刻刀(二)
            永字牌的刀我基本用全了,缘,游,风,系列的区别不大.主要是尺寸和刀杆方圆不同.驭系列的刚用着很锋利,时间长了也钝.颂系列的刀是号称有纳米镀膜,3倍耐用.某牌的H10F和PN90整体都是纳米材料的.价格也差不多.那这镀膜就有点鸡肋了.所以建议大家缘系列的就可以.钱足的可以驭系列,颂系列真不建议买了.太贵了.后期出的云天一啸,三桥,朱雀,独孤等等我都没用过.有一些刀也太大了,价格也确实贵.
            这里补充一下为什么我建议买3MM+6MM的刀.3毫米的可以刻一些小印,或者细节上的修改,小石头的边款也用得上.5MM和6MM其实都行,我初期用5MM的,后来觉得5MM的刻出来效果太老实,就换成6MM的了.都挺好用.
            很多朋友崇尚8MM的刀,也行!刀大点有大点的风格和效果.刀大了也更稳定,但是现在印谱上的印花大多是2-2.5厘米左右的.新手朋友在小印上用大刀不好控制.以后可以进一把自己试试.5-6MM的相对更通吃一些.
            而且书画作品上有讲究印不压款,就是印章不要比落款的字还大.反推一下,2厘米的章,落款就当它是2厘米大小,那正文或者画作要多大?斗方,扇面上的压角章一般也就1.8厘米左右,很多扇面,小品上的落款的字都没1厘米大.并且现在扇面,斗方,小品,等等形式的作品数量上还是很大的.大刀就不太适合.所以出于多方面考虑,5-6毫米的刀还是首选.
            刀的角度,永字牌的刀我记得有一款大刀是33度,其他的好像都是30度.这个角度比较通吃,刀头材料够好的话,25度以上基本都很安全,也见过有朋友用18度的刀,刻工稳的应该能挺好用,但用时怕也是心惊胆战怕崩刀吧(偷笑).新手朋友用30度的刀就很好.以后深入了有机会买定制刀,再试其他角度.
            随着对篆刻了解的深入,各种材质,各种尺寸,各种角度的刀大家都能接触到,到时候再自己选择.他们各有各的优点.这里只是针对刚入门的新手朋友做出的推荐.
            刻刀都是要缠绳的,防滑为主.吸汗为辅.永字的刀都是缠好的.这里提一下我个人的小习惯.我的刀都是用羽毛球手胶自己缠的.这东西不贵,好点的10块一卷能缠2把,一般的5块钱一卷,也不知道现在涨价没有.防滑吸汗效果很好,而且刀不硌手.大家可以考虑试试.我缠的基本靠近刀头,只是为了不硌手.不挡视线.



            图3是PN90材质6MM的刻刀.颂系列3MM+5MM一共才53克.


            IP属地:黑龙江7楼2020-04-14 00:06
            收起回复
              在继续写下去之前还是要再三强调,我是个篆刻艺术的业余爱好者,也是个资深新手.写这些东西只是希望刚入门,或者想入门的朋友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少掉坑.开这个贴的目的也只是希望自己能站在篆刻圈的门口,给那些刚进门,或者想进门的朋友当个门把手,扶一把,送一程.仅仅是如此.
              所以贴里写的东西未必是绝对意义上的正确,但肯定是适合新手的.至于高屋建瓴的东西交给其他大师.
              接下来说说石质章料.这里我只介绍部分适合新手用的石头.不可能面面俱到.

              可惜的是之前的图片都丢了~手里的石头又比较单一.就简单做个例子吧.
              上图,上排4组从左到右分别是:青田石,浙红(某宝寿山),墨绿冻,巴林石.下排3组从左到右分别是蓝星(蓝花)封门青,老挝石,封门青.
              买石头真的是靠经验(也靠各种平台买东西的经验...)实在认不准,买四大国石肯定没错:青田,寿山,巴林,昌化.我推荐新手用的石头是青田和浙红.
              青田石刀感偏脆,石质偏硬(这里提到的对比和下文出现的对比,都是在传统篆刻石质章料横向比较).刻起来容易崩,但是石头崩裂的自然痕迹也是一种特点.比如齐老的单刀刻法,用青田的话会崩的更自然点.只是相对而言.最大的优点是便宜!各种风格都能通吃.在这也简单提一句,不必害怕崩裂的问题,避免崩裂的方法很多的.后面会提到的.
              浙红是一种进口的石头(某宝搜的寿山章料绝大多数是浙红),原产地大多说是印度,仿佛也有说是意大利的?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查查.刀感比青田棉,石质中性,刻起来不那么容易崩,但是下刀重点猛点也是一样能出崩裂的效果.可以说完全适合所有风格的创作.价格比青田稍微贵些,也算是比较便宜的了.对于新手朋友来说,青田和浙红是非常好的选择.
              墨绿冻这种石头不太好.刻起来粘刀,像用木刀刻蜡的感觉.石质也是很粉的.不推荐新手朋友购买.唯一的可取之处可能也就是练习边款了.不用涂黑,一到下去黑白分明...即使这样也不建议大家买.青田用墨涂个黑就行了.
              巴林石其实种类挺多的,半数以上偏软,微粘刀,石质算中性吧.价格不便宜,但外观非常好看,毕竟四大国石之一,度过新手期以后有兴趣可以购买尝试.
              封门青是青田石的一种,石质偏硬,但是比普通青田细腻得多.尤其是好的封门青,冻地比较足的(柔和并且细腻透光)刻起来刀感非常好.崩裂也规则,适合所有风格.缺点是价格有点贵.大家有兴趣可以先买点普通的封门青,反复磨了刻,也是个好选择.蓝星(蓝花)青田观赏性更高,价格更贵,新手朋友先别买了.最近比较火热的菜花黄也是青田的一种,水比较深,很多染色的青田冒充,前些天老谭刚给我讲了一下怎么分辨菜花黄,学完也不敢说10拿9稳的能分出真假,所以大家就先别进了.严格的说最左下的那块石头也可以定义成菜花黄的.
              老挝石,也是近些年兴起的章料.刀感偏棉,有一些老挝石粘刀.外观非常漂亮,种类也非常多.有喜欢的朋友过了新手期可以自行选购.价格不便宜.
              寿山(水比较深),昌化,萧山红其实我手里也有.但是从多种角度出发我觉得没那么适合新手,就不上图介绍了.以后有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适当买来刻刻看~都是好石头.
              至于其他的石头基本不适合新手.不要尝试!!!尤其是那些比封门都贵的石头.真没必要这么早去尝试.以后经验多了,看的多了,再自行考虑.
              玛瑙,玉类的石头,硬度非常高!多数是用牙机,吊机去刻的.不要用篆刻刀去尝试,伤刀.铜,银,等金属印也不适合新手.


              IP属地:黑龙江20楼2020-04-14 22:53
              收起回复
                这层说说印泥.
                首推上海西泠印社的潜泉镜面朱砂印泥.有条件就买60克以上袋装印泥,自己配个印泥缸.没条件的也可以买放在印缸里的那种.印泥拿回来要搅的(也叫团),具体方法自行百度,上品朱磦印泥相对更适合细朱文,覆盖力稍差,还原力很强.不适合新手,因为贵...箭镞朱砂同理,不推荐是因为贵...但是上品和箭镞都是一等一的好印泥!
                印泥是由朱砂+艾绒+蓖麻油为主料制作的.好的印泥要细腻,颜色经久不退.印出来要尽量的还原印面本来的样子.还要不走油.等等很多要求.
                朱砂是矿物颜料,性质稳定,不会再轻易氧化变色发黑,我家有几幅画印章就是用上海西泠印社出的镜面朱砂印泥盖的,20多年印花颜色如新,朱砂的用量是很重要的,谁也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挂上几年以后印花就变成个黑斑.而人工合成的颜料就容易出现发黑的问题,不管它当时印出来效果有多好,颜色多好看.几年以后变色发黑发暗,那都是不好的印泥.检测的方法吧,可以把盖了印花的纸在火上轻轻烤一下,看印花的颜色会轻微的发黑发暗,然后立刻离开火,印花会渐渐恢复成原来的颜色,这样的印泥朱砂含量就很高.但是这个方法不太容易操作,所以就认准品牌买吧.这事曾经也有个小插曲,之前一位朋友烤印花的时候,把纸给点燃了.结果在已经成为灰烬的纸上,印泥颜色还是没变...当时我也和几个朋友试了一下,朱砂含量有保证的印花,在灰烬上是灰色的.所以结果很明显了嘛...
                朱砂研磨漂洗的过程中,浮在最上面的一层颜色是橙红色的叫做朱磦,本质还是朱砂.因为稀少,细腻,所以价格更高.现在有很多小作坊为了追求利益,把印泥的颜色调成夸张的橙黄色,价格还奇贵!不是矿物颜料的我都不看好.正常的无论朱砂还是朱磦都不会是那种夸张的黄色.总之新手朋友们别买就是了.
                艾绒的质量也很关键,好的艾绒应该细腻并且长.短的艾绒很容易把印泥成小块的粘在印面上.
                蓖麻油以陈年的为好,制作方法正确的蓖麻油,越陈,印花就越不容易走油,同时覆盖力啊,还原力啊,等等各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现在的西泠印社是两家了,杭州西泠印社(以下称杭泠)和上海西泠印社(以下称沪泠).它俩的起源是同一个.西泠印社成立的时候,4位创始人之一的吴隐先生擅长做印泥,"外聘"的社长吴昌硕就建议吴隐去上海开个门店,卖卖文房用品,也卖卖印泥.现在上海西泠印社的门店里还挂着吴老给写的匾呢.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感兴趣的朋友自己查,我就不在这说人家的不是了)分开了.吴隐先生把配方传给了儿子吴振平,吴振平夫妇又传给了李耘萍(论亲戚辈分应该是外甥女).后来李耘萍又成立了自己的品牌石泉.所以从传承的角度说.沪泠在印泥方面是正主.潜泉镜面印泥也几乎是篆刻入门神泥.李耘萍的石泉印泥也不错,因为人家毕竟传承沪泠的配方,很多产品都对标沪泠.稍微贵了些,有几个朋友买过耘萍对标镜面的印泥,并不比镜面好,所以我还是推荐镜面,而不是耘萍.耘萍的高端印泥很强!但以我的经济实力和篆刻水平,是不会去尝试了.
                杭泠的印泥我用过3种,其中一种还是200+的,结局是不到半年,一种扔了,另两种送人了.现在手里只留150克镜面和70克上品朱磦.
                其他的印泥大家可以在吧里搜索梅疯子的贴,前辈已经写的很详细了.以上是我的个人意见,大家可以综合一下.总之新手建议上海西泠印社的潜泉镜面,想进阶一下考虑上品和箭镞就OK.
                小作坊的手捣印泥一定谨慎购买,如果问我的意见就是不买!这有经历了时间考验的东西不用,非要冒那风险吗?颜色是夸张的黄色那种更是一律不考虑!如果新手朋友个人有想法,可以尝试,不拦着,但谨慎!


                IP属地:黑龙江21楼2020-04-14 23:57
                回复
                  刻石之序曲
                  章料拿到手,在刻制之前是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的.大部分青田练习石是封蜡的,封蜡可以防止石头开裂,也可以遮瑕(一些石商并不会精磨印石).其他章料或封蜡,或浸油(寿山,巴林,昌化一般浸油,防开裂),也有不做处理的章料,那一般都不是练习石了.印面有蜡要刮掉,用塑料卡片会方便得多,用金属可能会伤石.尽量刮干净,再用粗布或纸擦去剩余的蜡.油浸的要擦干净油.
                  之后磨平印面.大多数章料印面都是平的,有一些可能不是方形,都在这个阶段处理好.砂纸下面垫玻璃板磨(玻璃板够硬够平).如果章料不平或不方,先用200目左右砂纸磨个平(刻过的石头也是用200目左右磨掉旧印面).然后再600-800目左右砂纸磨细.如果想让印面更光滑就继续提高目数磨.有一些朋友会磨到3000目以上,卖相好.之前印面上的蜡如不处理干净会堵塞砂纸,那砂纸基本磨一次就废了,所以蜡一定处理干净.磨的时候有说画8字磨,有说直推.我倒觉得画圈磨挺好,简单,效果也不错.拿石头尽量拿低些,拿高了容易偏.之前听一位吧主说用水砂纸加点水湿磨,石头不容易偏,我试过效果挺好.这个过程一定不要把石头磨偏.磨几圈就把石头转90度,反复转,受力均匀.如果印面没蜡没油并且方正,可以不处理,或者轻微的用800/1000目打磨个毛面出来铅笔好写,也行.
                  砂纸有挺多种,我觉得普通砂纸就行,水砂纸也不贵.网眼砂纸我用过几张,低目的刚开始挺好用,后来也一样,还容易把印面磨出沟...价格也稍微贵点.可买可不买.金刚砂磨盘没必要,那是磨刀用的,贵是一方面,万一它不平还是一样麻烦,有那钱买水砂纸够用好久了.
                  处理好印面就是起稿了.可以把印面大小画在纸上,然后在框里设计.设计差不多了有两种主流的上石方法.
                  反写,就是把稿反着写到石头上,建议用铅笔,写完照一下镜子(就成正字了),不满意的地方再改.我不喜欢用太细的砂纸磨就是因为太光滑了铅笔不好写~还有个简单的反写窍门,在纸上用正字设计好以后手机照个相,然后用镜面翻转功能,就可以对照着反过来的字直接画在石头上了!(临摹印谱上的印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或者在印谱上覆盖拷贝纸描一遍也行)
                  另一种是水印上石,设计好的印稿用浓墨写在纸上,翻过来覆盖到印面上以后用水打湿稿纸,再使劲刮稿纸背面,墨迹就印到石面上了.这个方法不赘述,视频教程太多了自己搜.这两个方法都是正路子,水印上石可能对新手来说麻烦些,但优点是写的是正字,可以保留下来很多东西例如笔意,粗细变化等等.反写也一样好用,写习惯了很方便很快.这两种办法写完的稿,在石头上都建议用记号笔或者勾线笔描一下,这样在刻制的过程中不易被擦掉.某宝上有很细的勾线笔,是个好东西,写细朱文的印稿确实好用.
                  还有一种风油精(或洗甲水)上石方法并不推荐,大家想了解可以自己搜,除了刻复杂图案或者单纯的仿制以外,真心用处不大,那么做就成刻石匠了.还有转印贴纸也是同理不推荐.


                  IP属地:黑龙江26楼2020-04-16 00:30
                  收起回复
                    刻石之奏刀
                    画好印稿以后,就该用刻刀把印稿表现出来了.但这部分实在不好写,刀法变化多,每个细节发生变化刻出来的效果都不同.而且刻法也没有那么多标准和规定,每个人的习惯又都不同.加之做图能力有限所以只能尽量客观的说一下刻石最基础的部分了.
                    执刀的方法有执笔式,握拳式等等(请自行百度)...我觉得适合自己的方式就是好的.原则是这个方式要好发力,要稳定,要安全,最好还要兼顾灵活.
                    刀法也有很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冲刀法,切刀法,冲切结合.(我只能简明的叙述一下,其余细节请自行百度,自行摸索)
                    冲刀,先把刀的一角丁入石中,然后向前推刻刀,刀杆角度和印面大约40度左右.像犁地的感觉.
                    切刀,也是先把刀的一角丁入石中,然后把刀杆向垂直印面的方向立起来,用刀刃切石头,像用罐头刀开罐头的感觉.切完一刀,抬起刀,刀角向前移动,衔接上一个切痕迹,再丁下去,再切,一刀一刀的组成一个线条.
                    冲切结合,在冲刀的过程中也同时做立起刀杆向下切的动作,或者在冲刀结束时顺势立起刀杆切下去以收尾.总之变化很多.
                    这个部分写的如此简略的原因也是因为刀法变化真的太多了.稍微有点改变,出来的效果就不同.推荐大家看一个节目叫:一日一印,好多集.里面都是西泠印社的高手演示,边讲边刻,从设计印稿到刻制到修改.这个节目非常好!刀法的部分了解个基础之后看这个节目能学到好多.所以在此不过多赘述了.
                    下面我做了个图(请原谅我的做图能力...)通过图简单表达一下我的用刀方法和需要注意的细节.这只是我个人习惯,不代表它一定正确或者一定适合你.

                    图1是我持刀的习惯,我不用印床,左手掐着石头.蓝色箭头是着力点.我中指离刀头很近,挤在刀刃和石头之间,能保证刀刃角度不发生图3图4那样的变化.无名指顶着石头,避免冲刀时冲过头了,当个刹车用.
                    图2换了个角度拍了一下无名指顶着石头,和刀杆与印石的角度,这个角度如果太大,冲的时候阻力会很大,冲不动.如果角度太小,刀角入石的深度又很难在冲刀的过程中保持一致,容易越冲越深或越浅.
                    图3图4是做了个相对极端的演示,正常刻时没这么大角度.为了突显角度的不同.刀刃和石面的角度变化会影响到冲出来的宽度.想要宽点可以像图4那样放扁点.窄点就像图3那样立起来.靠上的刀角偏向的那边是光滑的,另一边是自然崩裂的粗糙的.刀入石越深,刀放的越扁,崩裂越大越明显,所以想控制崩裂的话就调整这个角度和入石的深度.
                    顺带提一句,如果怕崩裂的面积太大影响相邻线条,可以在两个线条中间轻轻冲一刀,这样在崩裂的时候就不太容易跨过这条线了.
                    冲和切的变化非常多,本来写了几个例子,后来想想还是去掉吧.那只是个人习惯,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再单独交流.


                    IP属地:黑龙江27楼2020-04-16 23:27
                    收起回复
                      刻石之尾声
                      按照印稿刻好印面以后,要用小刷子(废弃牙刷)把印面上的石屑清理干净,避免污染印泥.
                      拍(蘸)印泥的时候要轻,柔,快速的让印面接触印泥.千万不要一下按到印泥上.多拍几下,确保每个角落都沾到印泥.因为印泥已经团成馒头状了嘛,所以如果印石大,可以分4个角分别拍印泥.印泥拍的太少容易留白,拍的太多容易涨线(朱文线条变粗).一般每个角拍个5,6下就差不多,每个人手法不一样,印泥也未必一样,自己摸索.涨线了就少拍,留白就多拍嘛.
                      确认印面整个都沾好印泥之后就要钤盖了.找个玻璃板(因为它硬而且平)上面垫2张宣纸,垫太厚容易涨线,千万别垫一整本书那样...垫太薄容易留白.对准之后盖下去,要稍微用点力.(所以之前要求印面不能磨偏,不能磨出弧线)钤盖用纸以福建连史纸和江西铅山产的连四纸(连泗纸)为好.宣纸其次.连史纸和连四纸不是一回事.都是竹纸,工艺不同.
                      钤盖的时候为了效果更好,有的先生会在盖下去之后轻轻拿起来,纸会因为印泥的缘故粘在印面上.翻过印面用指甲背轻轻刮纸背,为了让印面的内容更好的展现出来,用笋皮钤印台也是同理.我个人是不翻过来刮的,我总想着这印章盖在书画作品上,还要把书画作品翻过来刮?所以干脆不刮了.印出来的效果和实际使用时尽量保持一致.但大家应该知道这个方法.想刮就刮刮.
                      钤盖完后,看一下效果,再做调整,多出的地方补刀去掉.只要动了刀一定记得处理石屑,避免污染印泥.反复调整至满意.留下印花,再把印面里的印泥稍微清理一下就可以了.不然印面上的印泥会粘灰尘.这样一方印章就基本刻制完成了.边款的部分我后面会单独写一下.


                      IP属地:黑龙江28楼2020-04-17 00:08
                      回复
                        刻边款
                        刻完印面之后要在石头侧面刻边款,像是书画作品的落款.边款内容一般为作者姓名(别号),刻制时间,印文内容或者创作缘由等等.一般比较短的内容只刻一面,即刻在印章的左边.这个左边是指钤盖印章时印石的左边.因为大多数人是右利手者,所以边款刻在左边那钤盖过程中手就不会碰到款,降低磨损概率.如果刻的印文长,那么以顺时针排列终点在左边.比如刻3面,就是右面起,经过里面(钤盖时对着自己的这面),结束于左边.也有极少数刻满5面的情况,结束就在印石的顶端.大多是只在左边刻一面.一般情况下,无钮印石随意定方向,有兽钮的印,兽PP对着自己(或者头对着自己,多数习惯PP对着自己,头冲外,钮上一般都是猛兽嘛~所以头不对着自己)如果是瓦钮,穿孔钮,如意钮.穿孔的方向是左或右.
                        刻边款的刀法也很多,双刀白文,双刀朱文,单刀冲白文,切刀白文等等.我个人觉得最好蒙的是切刀白文.即使是新手刻出来也像那么回事儿.其他的刻法更需要书法功底,新手用切刀好蒙!
                        切刀边款的宗旨是一个刀角丁刀入石然后切下去(同刻印面的切刀法).通过变化刻刀入石的深度,切的长度,来刻出各种富有变化的"三角形"笔画,组成字.横是从右往左切(没写错,就是从右往左),竖是从上向下,撇是从右上到左下,捺和点都是从右下到左上.一般的竖勾都是在竖的尾部单独向下小小的丁一刀.这个用文字表达不太方便,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一下视频看看,刀法很多,变化也很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最好.简单提一句,最近的切刀边款很多都是冲切的.在切的时候也有冲刀的动作,出来的效果更好.
                        拓边款
                        这部分要感谢吧里的褚先生,对我帮助非常大.
                        拓边款要用到的工具:拓包,连史纸,薄塑料袋,棕老虎(可用硬毛牙刷代替),拷贝纸,墨(稍微农一丢丢).拓包可以自己做,褚先生教我的做法是棉花球(视需要定大小),用塑料袋包上,外面再包一层薄棉布,最外面是绸子布.然后用橡皮筋扎紧.老谭说,最外面的绸子有两种,一种是纹理细密的"真丝",另一种是叫什么,麻丁...比较粗糙.细腻的为好.月饼礼盒啊,白酒礼盒啊,里面的衬布就是.
                        刻完边款,把边款这面清理干净,去掉蜡啊油啊什么的,最后用橡皮再蹭一下,有奇效.然后把边款面用毛笔沾了清水在固体胶棒上轻轻擦擦(别擦太多,擦一小点就行),再涂在边款面上.古时候是用白芨水涂.目的都是有点黏性.然后再在边款上面盖连史纸.再之后官方的做法是把拷贝纸覆盖在上面,先用牙刷轻轻刷,然后拷贝纸换个地方覆盖在上面接着刷,前2次主要为吸水,所以就轻点刷别把拷贝纸弄破.后面几次是为了把连史纸刷进字口里(这是宗旨)就可以用力点了,原则依然是不弄破拷贝纸.最后连史纸完全进入到字口里,覆盖的拷贝纸也不粘连史纸了,就好了.我偷懒的做法是不用拷贝纸,直接在用塑料布代替,更结实更容易把字口刷进去.建议大家用官方的做法来,我的方法弊端太多,投机取巧图个方便...
                        然后用拓包沾墨,在废纸上吸走多余的墨之后,在刷好字口的连史纸上轻轻拍打,速度要快点.轻重速度尽量保持一直.先从没字的地方开始拓.之前用胶棒和白芨水的目的都是这个阶段不会轻易的把纸粘起来.所以胶棒的用量大家自己摸索,让它既不会被拓包粘起来,也不会死死的粘在印石上揭不下来就OK了.
                        边款拓完有两种效果,一种是蝉翼拓,一种是乌金拓,在这只提供关键字,方便大家搜索.
                        整个边款部分还是建议大家用文字结合着视频,多搜搜,多看看,多试试.我说的不一定全对,只是提供更容易的入门方法.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大家再跟贴讨论吧.


                        IP属地:黑龙江30楼2020-04-17 23:55
                        回复
                          后面说的东西可能有点散,大家多担待,想到哪说到哪吧.
                          接下来谈谈刚入门的新手朋友对印章的设计和线条.
                          设计.怎么说呢.还是要多看!多看殿堂级大师的印谱,找到其中的规律跟特点,然后运用到自己设计的印稿上.推荐几位大师吧,不然新手朋友可能不知道该看谁的.
                          丁敬,浙派领军人物,甚至可以说是开创浙派的人.他的印特点是切刀,效果浑厚,而且苍.线条一般是笔直的,新手朋友用浙派入门不错,我记得后面很多殿堂级的大师都是浙派入门.而且浙派对新手来说有个优点,好蒙!我这里说的好蒙,和上面边款说的好蒙,不是贬义.人都希望能尽快看到成果,刻浙派很容易出成果,看起来很容易像那么回事儿!会更有兴趣坚持下去.不是坏事.
                          赵之谦:线条有劲道.设计巧妙.那方著名的"为五斗米折腰"也是拍出了千万的天价.
                          王福庵,陈巨来:他俩的稿挺像的,一个线条光滑一个线条粗糙,但都是近代细朱文的典范.我个人现阶段更喜欢王福庵,小小的替他吹一波
                          吴昌硕,邓石如,这都是"王者"级的大师.吴先生的印对边框的利用我觉得真是强!大家可以多看看多体会.
                          还有很多没提到的不是因为他们不强,而是风格有些和以上的大师相似.印谱就先别急着买了.毕竟不便宜.先看这些位的就挺好.
                          汉印(官印,私印).战国(秦)玺,这些也都是必须看的.甚至我建议先看汉印(印宗秦汉,先看汉印临汉印是正路,怕刻着枯燥才先提流派印).汉印规矩,浑厚,有劲道的布局,线条,等等,都是入门的不二之选!急就章(一般是某某将军章)不用着急摹仿,先看看.
                          总之多看,多临,多品,多思考.然后对比自己设计的印.朱白布局啊,笔画间距啊,整体重心啊,等等.自己对比.总之先看的足够多,到时候就知道某个字该选用哪种写法了.至少文字风格要是相同的,别搞的小篆和大篆混搭,小篆和甲骨混搭.那就闹大笑话了.几乎每个字都有多种写法,在保证了文字的一致性之后,再根据上面提到的那些要素,去选字,去组合,去把各种设计的技巧,灵活巧妙的运用在印稿的设计上.
                          说到这我想补一句回文排列的事.我说的不一定对,大家自己思考,我只是表达我的观点.我觉得不是什么印都要为了对角呼应,而去回文布局.有一些印,不回文布局的话重心偏得都要倒了,那肯定用回文排列好一些.有一些印重心差不多,只是笔画稍微差了一点,重心也不严重偏坠,我觉得没必要用回文,如果每个印都搞的对角呼应啊,留白呼应啊,那就没什么意思了.就好像都有相机了,还用素描干什么?要油画干什么?过于刻板的去追求对角呼应而去用回文排列,会缺少很多自然的美.不对称的美.只是个人意见,大家觉得不对可以拍砖.接受批评.


                          IP属地:黑龙江41楼2020-04-20 22:32
                          回复
                            线条.
                            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我作图能力确实不行.就只好连放几个图了.因此占的版面篇幅大些,所以单独拿出来说.
                            以我的能力,我只能简单的说说.更深层面的东西等其他大神补充吧.
                            我们总是会听到评价线条的一个字:软.
                            那到底怎么算软,怎么算不软.这个问题是新手逃避不了的.我说的不一定全对,甚至可能是小儿科的,十分浅显的.所以我只是做一个分享,说一下我自己的认识.
                            我觉得线条"软"的反义词不是"硬"!而是劲!接下来打几个比方帮助表达吧.
                            以朱文来说.你想像一根粗铜线,用指尖掰弯,所形成的形状是软的.它没有弹性的感觉.一根钢丝,掰弯以后你观察它的形状,它是有弹性的,松了手就会弹回来.再打个比方锯条,挤压锯条的两端它中间会拱起,所形成的形状是有弹性的.松手它会弹回来.一根棉线随意的放在那,它的形状是没有弹性的.一般的,有弹性有劲的线条它是连续的,蕴涵着力量的,传达出来的感觉是不容易弄弯它或者弄形变.而绵软的线条是不连续的,看上去是容易被折断甚至已经折断的.
                            我弄了几个照片来帮助我表达这个感觉.



                            图1图2是有弹性的.虽然图1图2是个柔软的叶子,柔软的橡胶条,但是你去碰它,它是会回弹的!那么这个线条不是软的.
                            图3是一根线,它的形状本身就是不连续的不顺滑的.去碰它把它变成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了.不会回弹的.这样的线条是软的.
                            不知道能否表达明白,大家可以参考赵之谦,陈巨来,王福庵等前辈的朱文印.可能会好理解一些.
                            补充一下,汉印的白文和浙派的风格,不太适用这种方法.但是也可以感受到其中线条蕴涵的力量感.
                            我在这只是非常浅显的举了一些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更多的是需要大家多看印谱自己体会.
                            提升线条质量也有一个称不上捷径的捷径----写篆书.邓石如先生,王福庵先生,都有很多字帖,部首啊,千字文啊,都非常好,照着写,哪怕不写,多看看,帮助也非常非常大!
                            最后还是重申一下,我上面说的可能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正确,也可能举的例子不恰当.这些只是为了帮助新手朋友更容易理解线条的劲.有说的不到的地方欢迎大神补充,说的不对的欢迎改正,说的不清楚的欢迎跟贴讨论.


                            IP属地:黑龙江42楼2020-04-20 23:03
                            收起回复
                              做残(这个部分争议挺大,我只说我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不是所有的印都适合做残.也不是必须做残.我记得有几位殿堂级的大师就反对做残.认为残是岁月产生的效果,印原本不是那样的,现在人工做残有点东施效颦...所以说做残这事见仁见智吧.
                              我个人认为做残的目的是让印的效果更自然,不楞不生硬.有一些做残是为了给印面布局透气.让封闭空间有流动的感觉.还有一些白文印留红太多,做点小残点缀一下,或者朱文印留白太多,留点底不铲,也能调节一下朱白平衡(或者说印面的重心).等等等等,作用很多.
                              一般的做残规律(只是大众的,一般的情况,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比如有连贯长线条迫近边框,那框可以做个残,让印面透气,例如刘字的立刀..连续的同方向线条,其中某笔可以做残(不影响阅读和对字的识别)以避免雷同.某些笔画少的字,像白文以字,可以在空白处稍微来点残,配合重心.等等等等,多看印谱从前辈的印面上总结规律,再灵活运用.边框做残也有个小规律就是在黄金分割点附近做残,比如军字,那就可以考虑在这个外框长线条的黄金分割点对应的边框位置残一下.
                              有一些不建议做残的地方,比如连续同方向线条端点的部分.例如三点水的上下,不建议做残.金字的左右两侧,不建议做残.会有泄气的感觉,这时候边框就是拦边聚气的作用了,不好做残.字与字之间的边框部分也一般不做残,会拢不住字,印面容易发散.还有一些本来就写的很散很开的字,也不建议边框做残,同样是为了保留边框的聚气作用.还有一般来说,朱文印的下框可以比其他框微微厚一点点,减少做残,以照顾印面重心稳定,但并不是必要.看实际情况和需要的效果.在这些不适合做残的地方有时候还会故意留厚一点的边框,来平衡视觉上的冲击.等等等等,还是多看印谱总结.并不是绝对的.
                              做残的方法,我之前看了不少视频,加上自己试,我觉得用刀杆拍是个好方法.不是敲,不是敲木鱼那样的敲.而是拍,砸上去,力量稳定的传到印石上.这样做的残看起来自然.像是自然使用的磕碰结果,然后用圆杆的刀杆去刮一刮,像自然磨损.尽量不用刀尖上去捅边框,或者方刀杆的角去砸边框,看上去楞,假,刻意.印的4个角也是拍一拍,稍微去去锐利的火气.甚至有一些做残是在画好印稿的时候就决定要残的了.那么在设计的时候就要照顾到做残的部分,比如生这个字在下面的时候,已经考虑到角要砸一砸,那最底下的一横就别太靠近角,不然砸来了容易出现漏气的情况..白文印面上的残可以用刀角去点一点,用刀刃划一划.朱文极少留底.除非十分必要,或者仿战国风格,铸造印的那种感觉,会有在铸造过程中没处理干净的那种,或者锈蚀.
                              总之做残的原则是尽量模仿自然产生的磨损和磕碰.或者古金属印的锈蚀.在需要的位置,起到必要的作用.做残做好了可以调整印面,帮助印面的气流动起来.做的不好或者做的过多,就会有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咳咳...
                              印面做残有点像小咸菜.多了受不了,少了还总觉得缺点什么.恰到好处最为重要.这个部分实际上不好表达,因为实际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所以还是要靠提高自己的阅历来综合做残这件事.不太能生搬硬套的.我举的例子不是完全正确,只是帮助表达,帮助理解.
                              做残的部分先写到这里,有不同意见欢迎表达,我有表述不清楚的地方欢迎跟贴讨论.


                              IP属地:黑龙江45楼2020-05-09 00:1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