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吧里争论认同感这玩意,其实认同感这玩意是要培养的,跟你自己去的地方,接触的人都有关系。也就是说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认同感是不同的,本文无意引发争论,肯定有不妥的地方,就是谈谈自己的感知。
我老家是在盐城乡下,靠近龙冈镇,生长于建湖县城。盐城四里八乡也是有差别的,最传统的划分方法是分为东乡与西乡,东乡是盐碱地,过去是煮盐为主。西乡属于里下河流域,传统是以捕鱼、水稻种植为主。建湖是由老盐城县分出来的,旧称盐城县西北乡,风土人情与西乡更为接近。我的老家靠近城厢,那时候乡下条件差,都是各个公社自己打井,盐城不愧是盐城,自来水都是咸的,那时候回老家就是喝不惯水。饮食习惯各方面跟建湖都差不多。
建湖往北,就是阜宁县。按照过去的说法,建湖人称阜宁人为侉子。侉子,是对北边的人的称呼,如阜宁侉子,淮安侉子,徐州侉子,安徽侉子,山东侉子等等。过去卖花卷、馒头的,基本上都是侉子,一般认为是山东侉子。还有要饭的,也没有问人家的籍贯,统统归类为安徽侉子。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小青年大概已经不知道这样的称谓。倒是有很多山东、东北来的青年,到这里当老师、医生、公务员,一些老杆子还是会戏谑性的称他们为侉子。
这里的人,也把云贵川的人称为侉子,如四川侉子,贵州侉子等等,虽然他们要比建湖要偏南的很多。农村人娶不起媳妇,贵州人过来的比较多,乡下侉子媳妇多得很。侉,是口音不正的意思,想来把北方和西南都称为侉子还是有道理的,他们都讲得是官话方言。
阜宁话,又被称为山芋腔。在我听来,我是不太分得清阜宁、滨海、淮安、洪泽话的区别的,听着腔调都差不多,也不知道外地人是否分得清建湖、盐城的区别,虽然在我们看来是如此的泾渭分明。
蛮子,则基本上值得是苏南上海人。过去的人下江南,就说人家是江南蛮子。盐城东部还有启海人开发农场种棉花。这些农场里的人,也被称为蛮子。我的二姨父母亲就是海丰农场的,我们就喊她是蛮子奶奶。听老人说,知青下放的时候也有不少蛮子过来,蛮子那时候经济条件好,识字的多,有的就当了代课老师,说起话来因为好笑,是乡下少年的模仿取消的对象,后来落实政策大多数就返了乡。
冒子,是听射阳的朋友说才头一次知道这个词的,射阳黄沙港以北的人把黄沙港以南说盐城话的人称为冒子。建湖人不把南边的人称为冒子,建湖往南是盐城西乡,盐城话的发音方式,又称为盐城腔,建湖人认为盐城人说话比较土,建湖的方言也比盐城更接近普通话。
建湖往西是宝应、淮安,漫漫的射阳湖荡区也许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三地人之间的交流。不清楚建湖人如何称呼宝应人、淮安人。其实往来也挺密切,建湖往宝应的班车挺多的。而建湖跟东台大丰之间的联系就很不密切了。建湖去东台大丰都没有直达班车,都需要在盐城中转。
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外面的世界,是遥远的存在。在小时候,听得最多的外面的故事就是繁华富裕的苏南上海,和贫困的苏北平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外面的大学生、打工的人回来,常常讲述江南灯火通明的盛况,和江北漆黑一片的平原。所以家乡的人们除了在家吃公家饭的,普遍不愿意呆在家乡,都想到南方去一展身手。其实现在的南下潮不是新鲜事。在解放前,就有大量的人去江南谋生。
现在90岁以上的老人很多是有在苏南上海居留经历的。很多人也定居于大江的彼岸,称为老家人口中的上海人、苏州人,认同感就是如此的尴尬,当你到了一个新城市生活,在老家人眼里你就是那个地方的人,在那个地方看来,你又是外地人。等待父母老去儿时同伴也不相见,就成为了一个没有故乡的人。
建国前的盐城这带,因为水患和盐务的废弛,当时非常的贫穷,所以上江南这个潮流,在老人的印象中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期。
上江南,是说江北人去江南,但这个过程又常常与返乡潮相伴。大的返乡潮就有三次。一次是日寇进攻上海,一次是日寇侵占江南,再一次便是建国初期,随着农村土地改革,贫下中农获得了土地,过去人对土地的渴望与依赖感是非常强烈的,不少人返回家乡后就没有再返回江南,随着户口制度建立,特别是合作社、人民公社后,人口大规模迁移便堵死了,这轮上江南也就成了历史。
第二轮互动则是知青下乡潮,不少苏南青年被下放到苏北农村,也有不少原籍苏北的知识青年投亲插队,可算是亲戚又回到故乡。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又有了变化。南的人更多,可以说当时家家都有亲戚在江南。因为听说江南的故事,在改革开放后又有不少人去苏南上海、甚至去深圳广州,但还是以江南为主。
当然经过三轮互动,给家乡人留下的印象就是盐城是一个穷地方,而江南的邻居则非常富裕,放在以前,如若一个苏南人说盐城是个穷地方,盐城人一般是接受认可的。这种苏北穷的印象应该是从2005年以后才有所改观,随着城市化大潮的普遍推动,家乡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很多人对家乡的自豪感得以提升,才有了我们这边不是很穷,只是相对于苏南穷的说法。现在盐城高架通了,很多人也出过国,比比我们崭新的城市,感慨外面的世界也不都是那么好,很多地方都不如盐城。
没出过远门的建湖人,对于扬州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印象中是一个存在于古诗词中的城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丝毫没觉得其实扬州市其实跟我们搭界。这从我去扬州的经历也感受的出来,虽然扬州到建湖有两趟班车,但是我跟售票员说去买票去建湖,扬州人则会疑问的跟我确认,是去金湖吗?
对南通的认识则是在南通高考的盛名之下,县中的老师去启东中学参观过后,啧啧感叹启东的富裕,启东中学门口都是有钱人家来接孩子的汽车,而彼时,汽车对于建湖人来说还是稀罕物。
建湖人对北方的认知则相对模糊,除了知道北方人喜欢吃面食、环境比较差、土里土气、脾气也比较暴躁之外,没有太多的认知。毕竟从盐城往北的江苏,越往北越贫困,是没有多少人去讨生活的。还有不少农村人把徐州连云港人都归类为山东人,虽然他们除了建国初那几年,基本上都属于江苏。
我老家是在盐城乡下,靠近龙冈镇,生长于建湖县城。盐城四里八乡也是有差别的,最传统的划分方法是分为东乡与西乡,东乡是盐碱地,过去是煮盐为主。西乡属于里下河流域,传统是以捕鱼、水稻种植为主。建湖是由老盐城县分出来的,旧称盐城县西北乡,风土人情与西乡更为接近。我的老家靠近城厢,那时候乡下条件差,都是各个公社自己打井,盐城不愧是盐城,自来水都是咸的,那时候回老家就是喝不惯水。饮食习惯各方面跟建湖都差不多。
建湖往北,就是阜宁县。按照过去的说法,建湖人称阜宁人为侉子。侉子,是对北边的人的称呼,如阜宁侉子,淮安侉子,徐州侉子,安徽侉子,山东侉子等等。过去卖花卷、馒头的,基本上都是侉子,一般认为是山东侉子。还有要饭的,也没有问人家的籍贯,统统归类为安徽侉子。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小青年大概已经不知道这样的称谓。倒是有很多山东、东北来的青年,到这里当老师、医生、公务员,一些老杆子还是会戏谑性的称他们为侉子。
这里的人,也把云贵川的人称为侉子,如四川侉子,贵州侉子等等,虽然他们要比建湖要偏南的很多。农村人娶不起媳妇,贵州人过来的比较多,乡下侉子媳妇多得很。侉,是口音不正的意思,想来把北方和西南都称为侉子还是有道理的,他们都讲得是官话方言。
阜宁话,又被称为山芋腔。在我听来,我是不太分得清阜宁、滨海、淮安、洪泽话的区别的,听着腔调都差不多,也不知道外地人是否分得清建湖、盐城的区别,虽然在我们看来是如此的泾渭分明。
蛮子,则基本上值得是苏南上海人。过去的人下江南,就说人家是江南蛮子。盐城东部还有启海人开发农场种棉花。这些农场里的人,也被称为蛮子。我的二姨父母亲就是海丰农场的,我们就喊她是蛮子奶奶。听老人说,知青下放的时候也有不少蛮子过来,蛮子那时候经济条件好,识字的多,有的就当了代课老师,说起话来因为好笑,是乡下少年的模仿取消的对象,后来落实政策大多数就返了乡。
冒子,是听射阳的朋友说才头一次知道这个词的,射阳黄沙港以北的人把黄沙港以南说盐城话的人称为冒子。建湖人不把南边的人称为冒子,建湖往南是盐城西乡,盐城话的发音方式,又称为盐城腔,建湖人认为盐城人说话比较土,建湖的方言也比盐城更接近普通话。
建湖往西是宝应、淮安,漫漫的射阳湖荡区也许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三地人之间的交流。不清楚建湖人如何称呼宝应人、淮安人。其实往来也挺密切,建湖往宝应的班车挺多的。而建湖跟东台大丰之间的联系就很不密切了。建湖去东台大丰都没有直达班车,都需要在盐城中转。
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外面的世界,是遥远的存在。在小时候,听得最多的外面的故事就是繁华富裕的苏南上海,和贫困的苏北平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外面的大学生、打工的人回来,常常讲述江南灯火通明的盛况,和江北漆黑一片的平原。所以家乡的人们除了在家吃公家饭的,普遍不愿意呆在家乡,都想到南方去一展身手。其实现在的南下潮不是新鲜事。在解放前,就有大量的人去江南谋生。
现在90岁以上的老人很多是有在苏南上海居留经历的。很多人也定居于大江的彼岸,称为老家人口中的上海人、苏州人,认同感就是如此的尴尬,当你到了一个新城市生活,在老家人眼里你就是那个地方的人,在那个地方看来,你又是外地人。等待父母老去儿时同伴也不相见,就成为了一个没有故乡的人。
建国前的盐城这带,因为水患和盐务的废弛,当时非常的贫穷,所以上江南这个潮流,在老人的印象中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期。
上江南,是说江北人去江南,但这个过程又常常与返乡潮相伴。大的返乡潮就有三次。一次是日寇进攻上海,一次是日寇侵占江南,再一次便是建国初期,随着农村土地改革,贫下中农获得了土地,过去人对土地的渴望与依赖感是非常强烈的,不少人返回家乡后就没有再返回江南,随着户口制度建立,特别是合作社、人民公社后,人口大规模迁移便堵死了,这轮上江南也就成了历史。
第二轮互动则是知青下乡潮,不少苏南青年被下放到苏北农村,也有不少原籍苏北的知识青年投亲插队,可算是亲戚又回到故乡。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又有了变化。南的人更多,可以说当时家家都有亲戚在江南。因为听说江南的故事,在改革开放后又有不少人去苏南上海、甚至去深圳广州,但还是以江南为主。
当然经过三轮互动,给家乡人留下的印象就是盐城是一个穷地方,而江南的邻居则非常富裕,放在以前,如若一个苏南人说盐城是个穷地方,盐城人一般是接受认可的。这种苏北穷的印象应该是从2005年以后才有所改观,随着城市化大潮的普遍推动,家乡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很多人对家乡的自豪感得以提升,才有了我们这边不是很穷,只是相对于苏南穷的说法。现在盐城高架通了,很多人也出过国,比比我们崭新的城市,感慨外面的世界也不都是那么好,很多地方都不如盐城。
没出过远门的建湖人,对于扬州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印象中是一个存在于古诗词中的城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丝毫没觉得其实扬州市其实跟我们搭界。这从我去扬州的经历也感受的出来,虽然扬州到建湖有两趟班车,但是我跟售票员说去买票去建湖,扬州人则会疑问的跟我确认,是去金湖吗?
对南通的认识则是在南通高考的盛名之下,县中的老师去启东中学参观过后,啧啧感叹启东的富裕,启东中学门口都是有钱人家来接孩子的汽车,而彼时,汽车对于建湖人来说还是稀罕物。
建湖人对北方的认知则相对模糊,除了知道北方人喜欢吃面食、环境比较差、土里土气、脾气也比较暴躁之外,没有太多的认知。毕竟从盐城往北的江苏,越往北越贫困,是没有多少人去讨生活的。还有不少农村人把徐州连云港人都归类为山东人,虽然他们除了建国初那几年,基本上都属于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