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有感
鄙人大学毕业后决定做一个丁克,恍然间已经过去了十年,这个决定我已然坚持了十年,而且还准备坚持下去。蓦然回首,十年间有人质疑,有人支持,但更多的是反对,我崇尚我的人生我做主,质疑和反对我的人我也要感谢他们,因为关心才有质疑,才有反对,不过很遗憾我不能活成他们期望的样子。
其实这些年有几次想要写这么一篇文章,苦于灵感迟迟未至,动笔又显得不够庄重,所以得过且过,一直拖延至今,今天我亦不敢妄言这条路的尽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我们每个人的时间、空间、思维方式、处事方法、成长经历等等都不尽相同,我只能站在个人的角度上发表点儿微末的言论,用以自省,顺便给大家添点儿乐子。
什么是丁克?官方解释是那些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育,也可能是主观或客观原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的人群。我个人认为这个说话不够确切,可能是因为我读书少,也可能是因为个人偏见,我觉得“具备一定物质条件,身心健康,热爱生活的主动丁”才算丁克。
丁克和非丁克有什么区别?很多丁友觉得自己成了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身边的人都结婚生子,只有自己,显得有些异类,其实大可不必,大家都一样,只是丁克和非丁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一定要生孩子才合法,或者不生孩子不合法,有孩子能享受到有孩子的快乐,也要承担孩子带来的麻烦,没孩子也能享受到没孩子的快乐,不过少了些孩子的欢声笑语,大家的角度不同,各有利弊,卢梭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说的或许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要做丁克?相信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对孩子无感,谈不上喜欢,也不讨厌,但我清楚的知道孩子不是我生命当中的必需品,我亦不具备为人父母的“牺牲”精神,平日里工作繁忙,偶尔忙里抽闲喊上三五好友聚餐、一起喝酒吹牛;或去旅行,欣赏各地不同的文化和风景;或安静下来写点儿东西,听听音乐;再或者学几道菜,摆弄花花草草,遛狗撸猫,在朋友眼中,我是个会享受生活的人,虽然孑然一身但并不颓然、孤单。
做丁克要做好面对孤独的准备,十年里我接触过一些丁克,很遗憾都没成为朋友,大约是因为自己魅力不够的原因。相信很多丁克和我一样遇到了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宁缺毋滥”,大可以做好孤独终老的准备,显得有些壮烈,却好过找一个烂人排解孤单,人生不长,却也不短,不要允许任何人把你的生活搅成稀泥,人是为快乐而活的,如果不快乐,就甩掉那些让你不快乐的人或者东西。
我不相信物质匮乏的人是丁克,举个不大恰当的例子,我个人认为丁克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第三层——— 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而物质匮乏状态下的人属于第一层——— 生理上的需要,试问一个负债累累或者月光的人,他哪里会有丁克的心?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这类情况下丁克的人极其稀少,如果大家找对象,不建议赌这么小概率的事情,毕竟丁克和不得不丁克是两码事,同时奉劝那些穷的不得不丁的人,没钱,就去拼命赚钱,给自己挣一个未来,不要找丁克的借口当掩饰,骗别人很难,骗自己也很难。
站在个人角度,我也不信低学历(大专以下)的人是丁克,我很清楚这个观念很狭隘,不过我依旧这么认为,我没有丝毫看不起低学历的人,低学历不意味着低情商、低智商、低收入,也不意味着低素质、低学识、低见识,但是,低学历的人太早步入社会,社会是个大染缸,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很常见,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很少见。而低学历高情商、高学识、高收入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不要说社会上很多低学历的大老板,请睁开眼看看中国的富豪排行榜,有几个是低学历的?低学历的人往往出身贫寒,不是因为富人家的孩子都很能读书,而是哪怕用钱,他们也会给孩子弄个高学历,社会不公平,社会也很公平。低学历的人往往伴随着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一种叫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同样,大家会遇到一些身体有隐疾而不能生育的丁克,这类丁克中有一种不能被称之为丁克,大家遇到了要判断仔细,一些身体有隐疾的丁克主观上也不想要孩子,毫无疑问,这是真正的丁克,还有一类,身体有隐疾,心里很想要孩子,却又不能大爱的去接受领养,这类人不是丁克,这样的心理不及时调整最终会导致心理扭曲,身体是父母给的,不必妄自菲薄,不必新生怨念,毕竟,能被生下来,父母不欠你什么,如果真的想要,去领养一个,血缘不是界定人与人关系的必需品。
中国的丁克很少,中国心理健康的丁克更少,我本人更愿意将心理有问题的“丁克”称之为“伪丁”,伪丁都有哪些表现呢?我大致梳理了一下,或有遗漏,毕竟我本人学识有限。
1、有童年阴影而无**服的人。
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了阳光,在丁克群里中,你总会发现一些所谓的丁克童年很不幸,我们很遗憾有这样的事情,但是,如果是因为无**服心理阴影而决定丁克,真的不提倡,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勇敢面对才是硬道理。
2、抑郁症。
医学上对抑郁症的论断如下: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虽然看看起来不怎么乐观,但是抑郁症是可以被治愈的,建议患者治愈后再决定是否丁克,我本人并不建议丁友找有抑郁的另一半,当然,如果是真爱,那就去吧,上帝有时候也开眼不是吗?
3、狂躁症。
医学论断如下:狂躁症的典型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特征有 1.感觉过分自信,甚至有浮夸想象.2.比平常需要更少的睡眠. 3.无法停止说话 4.思想飞快转动. 5.很容易分神 6.在性生活和社交场合中太活跃,作或学习当中能发挥超常,或大部分时间都觉得激动不安. 7.进行快乐的活动不考虑后果. 8.不会考虑长时间的坐在一个地方. 9.过于严格的处理事情。
你会发现有这类病症的人情绪极不稳定,一点儿小事儿都可以成为大爆炸的导火索,鄙人不建议丁友去拯救这类人群,毕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医生,远离才是硬道理。
心理疾病不一一注解,总之一句话,心理疾病很可怕,莫信!
除了这些人群,丁友们还要注意以下“丁克”:
1、出口成脏、语言粗鄙。
这类人明显素质低,生活中往往逞口舌之利,不细述。
2、易情绪化。
这类人涵养不够,往往琐事缠身,不细述。
3、空闲时间极多。
这类人要么是成功人士,要么是朝九晚五闲职,要么是无业游民,闲人,往往多小事。
4、负能量爆棚、爱抱怨
马云先生说过,碰上困难的时候,修复一下自己,不要跟着别人去抱怨,他抱怨的时候,其实头脑已经出了问题,应该想想自己错在哪儿,该调整哪里,改变别人很难,改变自己也很难,但只有改变自己,才有希望!不懂自省的人,其实是很可怕的。
5.骗子
那些骗炮骗钱的不一一论述,世界上好人多,坏人亦不少!
丁克比非丁克家庭少了孩子,但并不意味着比他们少社会责任,人不是单一的个体,请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生活中,希望你们都能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少些陈谷子烂芝麻的小事儿,善待他人,善待这个世界。
即使你会经历孤独,你也要坚信自己的选择,不必绝望,就算你是一个人,你也要保持内心强大,只有足够优秀的你,才能遇见足够优秀的他(她),若你不够优秀,遇见了又能怎样,最终亦不过是离分!
以上,是我的观点,不认可的可以尽情否认,抑或开骂也没关系,以作者的尿性,一定会说“你说的都对,都听你的”
——狼牙
2019年1月18日下午16:00
鄙人大学毕业后决定做一个丁克,恍然间已经过去了十年,这个决定我已然坚持了十年,而且还准备坚持下去。蓦然回首,十年间有人质疑,有人支持,但更多的是反对,我崇尚我的人生我做主,质疑和反对我的人我也要感谢他们,因为关心才有质疑,才有反对,不过很遗憾我不能活成他们期望的样子。
其实这些年有几次想要写这么一篇文章,苦于灵感迟迟未至,动笔又显得不够庄重,所以得过且过,一直拖延至今,今天我亦不敢妄言这条路的尽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我们每个人的时间、空间、思维方式、处事方法、成长经历等等都不尽相同,我只能站在个人的角度上发表点儿微末的言论,用以自省,顺便给大家添点儿乐子。
什么是丁克?官方解释是那些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育,也可能是主观或客观原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的人群。我个人认为这个说话不够确切,可能是因为我读书少,也可能是因为个人偏见,我觉得“具备一定物质条件,身心健康,热爱生活的主动丁”才算丁克。
丁克和非丁克有什么区别?很多丁友觉得自己成了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身边的人都结婚生子,只有自己,显得有些异类,其实大可不必,大家都一样,只是丁克和非丁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一定要生孩子才合法,或者不生孩子不合法,有孩子能享受到有孩子的快乐,也要承担孩子带来的麻烦,没孩子也能享受到没孩子的快乐,不过少了些孩子的欢声笑语,大家的角度不同,各有利弊,卢梭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说的或许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要做丁克?相信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对孩子无感,谈不上喜欢,也不讨厌,但我清楚的知道孩子不是我生命当中的必需品,我亦不具备为人父母的“牺牲”精神,平日里工作繁忙,偶尔忙里抽闲喊上三五好友聚餐、一起喝酒吹牛;或去旅行,欣赏各地不同的文化和风景;或安静下来写点儿东西,听听音乐;再或者学几道菜,摆弄花花草草,遛狗撸猫,在朋友眼中,我是个会享受生活的人,虽然孑然一身但并不颓然、孤单。
做丁克要做好面对孤独的准备,十年里我接触过一些丁克,很遗憾都没成为朋友,大约是因为自己魅力不够的原因。相信很多丁克和我一样遇到了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宁缺毋滥”,大可以做好孤独终老的准备,显得有些壮烈,却好过找一个烂人排解孤单,人生不长,却也不短,不要允许任何人把你的生活搅成稀泥,人是为快乐而活的,如果不快乐,就甩掉那些让你不快乐的人或者东西。
我不相信物质匮乏的人是丁克,举个不大恰当的例子,我个人认为丁克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第三层——— 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而物质匮乏状态下的人属于第一层——— 生理上的需要,试问一个负债累累或者月光的人,他哪里会有丁克的心?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这类情况下丁克的人极其稀少,如果大家找对象,不建议赌这么小概率的事情,毕竟丁克和不得不丁克是两码事,同时奉劝那些穷的不得不丁的人,没钱,就去拼命赚钱,给自己挣一个未来,不要找丁克的借口当掩饰,骗别人很难,骗自己也很难。
站在个人角度,我也不信低学历(大专以下)的人是丁克,我很清楚这个观念很狭隘,不过我依旧这么认为,我没有丝毫看不起低学历的人,低学历不意味着低情商、低智商、低收入,也不意味着低素质、低学识、低见识,但是,低学历的人太早步入社会,社会是个大染缸,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很常见,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很少见。而低学历高情商、高学识、高收入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不要说社会上很多低学历的大老板,请睁开眼看看中国的富豪排行榜,有几个是低学历的?低学历的人往往出身贫寒,不是因为富人家的孩子都很能读书,而是哪怕用钱,他们也会给孩子弄个高学历,社会不公平,社会也很公平。低学历的人往往伴随着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一种叫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同样,大家会遇到一些身体有隐疾而不能生育的丁克,这类丁克中有一种不能被称之为丁克,大家遇到了要判断仔细,一些身体有隐疾的丁克主观上也不想要孩子,毫无疑问,这是真正的丁克,还有一类,身体有隐疾,心里很想要孩子,却又不能大爱的去接受领养,这类人不是丁克,这样的心理不及时调整最终会导致心理扭曲,身体是父母给的,不必妄自菲薄,不必新生怨念,毕竟,能被生下来,父母不欠你什么,如果真的想要,去领养一个,血缘不是界定人与人关系的必需品。
中国的丁克很少,中国心理健康的丁克更少,我本人更愿意将心理有问题的“丁克”称之为“伪丁”,伪丁都有哪些表现呢?我大致梳理了一下,或有遗漏,毕竟我本人学识有限。
1、有童年阴影而无**服的人。
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了阳光,在丁克群里中,你总会发现一些所谓的丁克童年很不幸,我们很遗憾有这样的事情,但是,如果是因为无**服心理阴影而决定丁克,真的不提倡,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勇敢面对才是硬道理。
2、抑郁症。
医学上对抑郁症的论断如下: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虽然看看起来不怎么乐观,但是抑郁症是可以被治愈的,建议患者治愈后再决定是否丁克,我本人并不建议丁友找有抑郁的另一半,当然,如果是真爱,那就去吧,上帝有时候也开眼不是吗?
3、狂躁症。
医学论断如下:狂躁症的典型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特征有 1.感觉过分自信,甚至有浮夸想象.2.比平常需要更少的睡眠. 3.无法停止说话 4.思想飞快转动. 5.很容易分神 6.在性生活和社交场合中太活跃,作或学习当中能发挥超常,或大部分时间都觉得激动不安. 7.进行快乐的活动不考虑后果. 8.不会考虑长时间的坐在一个地方. 9.过于严格的处理事情。
你会发现有这类病症的人情绪极不稳定,一点儿小事儿都可以成为大爆炸的导火索,鄙人不建议丁友去拯救这类人群,毕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医生,远离才是硬道理。
心理疾病不一一注解,总之一句话,心理疾病很可怕,莫信!
除了这些人群,丁友们还要注意以下“丁克”:
1、出口成脏、语言粗鄙。
这类人明显素质低,生活中往往逞口舌之利,不细述。
2、易情绪化。
这类人涵养不够,往往琐事缠身,不细述。
3、空闲时间极多。
这类人要么是成功人士,要么是朝九晚五闲职,要么是无业游民,闲人,往往多小事。
4、负能量爆棚、爱抱怨
马云先生说过,碰上困难的时候,修复一下自己,不要跟着别人去抱怨,他抱怨的时候,其实头脑已经出了问题,应该想想自己错在哪儿,该调整哪里,改变别人很难,改变自己也很难,但只有改变自己,才有希望!不懂自省的人,其实是很可怕的。
5.骗子
那些骗炮骗钱的不一一论述,世界上好人多,坏人亦不少!
丁克比非丁克家庭少了孩子,但并不意味着比他们少社会责任,人不是单一的个体,请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生活中,希望你们都能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少些陈谷子烂芝麻的小事儿,善待他人,善待这个世界。
即使你会经历孤独,你也要坚信自己的选择,不必绝望,就算你是一个人,你也要保持内心强大,只有足够优秀的你,才能遇见足够优秀的他(她),若你不够优秀,遇见了又能怎样,最终亦不过是离分!
以上,是我的观点,不认可的可以尽情否认,抑或开骂也没关系,以作者的尿性,一定会说“你说的都对,都听你的”
——狼牙
2019年1月18日下午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