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是一种评估个体生理状态的有效方法,通常是疾病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指标[13],还有一些因素影响野生圈养动物的自然繁殖。这些因素中值得注意的是不适当的圈养、压力、遗传和行为改变以及动物健康的维持[14]。实验室测试可以帮助诊断许多影响大猫的疾病,例如由猫免疫缺陷病毒(FIV)和猫白血病病毒(FeLV)引起的疾病[8]以及通过检测贫血或中性粒细胞(neutrophia)来鉴别肿瘤[6],虽然临床血液学对家畜的护理有重要作用,但对许多野生动物物种来说,已知的参考价值仍然非常有限的。在猫科动物中,已经报道了美洲狮(Felis concolor)[3]、加拿大猞猁(Felis lynx canadensis)[13,23]、狮子(Panthera leo)[12,16]、老虎(Panthera tigris)[19,20]、美洲虎(Panthera onca)[24]、豹子(Panthera pardus)和猎豹(Acinonyux jubatus)[7]。在雄狮子和雌狮(Panthera leo)的血液学值上没有发现显着差异。在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中,血象显示雄性和雌性之间白细胞、成熟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量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变化可能与某些动物的轻微生理变化(临床上未检测到)有关。因此,有必要进行额外的测试,以澄清这些数值的含义。带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非典型淋巴细胞的参考范围无法确定,因为它们的标准差均包括零。东北虎的细胞值[4]证实了其他虎亚种的其他研究[21]的发现。由于这些结果与在幼犬和狼身上观察到的变化相似[17]这些与年龄有关的变化可能是所有食肉动物的共同特征。在本研究中,13只东北虎样本中最年轻的3只大约11个月大,与成年东北虎相比,临床病理学评价值无差异。最有可能的是,这三只最年轻的东北虎已经达到了被调查参数的成年水平。在幼年家猫中,循环红细胞的数量、大小和血红蛋白浓度随着动物的年龄而变化,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在1个月后逐渐增加,3~4个月时达到与成年相近的水平,但取决于饮食中铁的含量,这些值可能在5到6个月大时才达到成年值[9],之前的一项研究评估了野生和圈养美洲狮(Puma concolor)的种群,发现雄性和雌性之间没有血液学差异[2]。同样,在圈养的加拿大猞猁(lynx canadensis)中,另一项研究也没有发现雄性和雌性之间或年轻个体和成年之间的血液学差异[23]。此外,这些结果与家猫的正常限值相似。这种相似性可能与猞猁的体型有关,猞猁的体型比许多野生猫科动物要小,比较狮子和东北虎雌雄之间的白细胞值,只有老虎的雄性白细胞值(10.68x103/μL)高于雌性(7.63x103/μL),这可以解释为雄性东北虎不愿被捕获,这些个体承受的压力更大。用猞猁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与雌性猞猁相比,雄性猞猁的白细胞(主要是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值更高[13]。这种差异是由于雌性更容易适应抓捕的压力,因为它们在研究项目中处理得更频繁。本研究获得的狮子(Panthera leo)红细胞和白细胞值与其他作者报道的值完全一致
[7] 是的。与文献中描述的其他值相比,本研究中红细胞计数、填充细胞体积、白细胞总数、带中性粒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的平均值较低,但在先前作者报告的标准偏差范围内[17]。
本研究中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的结果与先前研究[7]的结果非常相似,只是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在本研究中较低。此外,另一项研究发现,东北虎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和白细胞总数的数值更高[17],它们有助于扩展几个作者发现的正常参数范围[17]。重要的是,用于检测血液样本的各种临床实验室和设备反映了在不同研究报告中发现的数据变化的潜在来源。(PS样本可能在不同设备中检测的结果有小幅差异)
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血液学参数的准确收集和评估,包括营养状况、海拔高度、运动强度和捕获期间的脱水。在美洲狮体内观察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计数的高值,部分原因是捕获动物时的海拔变化[2]。与低海拔动物相比,高海拔动物的这些参数值更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网织红细胞计数没有差异,并保持在健康动物的预期范围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通常为0.2g/dL,但三只狮子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为0.4g/dL,一只狮子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为0.1g/dL。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差异在雄性中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