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吧 关注:2,747贴子:28,882
  • 0回复贴,共1

《孟子•尽心上》有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孟子•尽心上》有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云:“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故知,致知者,致其良知也。格物者,事上磨练也。可见,要发扬人的良知良能,首先要发扬本心,本心不存,空泛的道理学得再多也没用。发扬本心须去事上磨练,舍此别无二径。
张子在《正蒙·诚明篇》说:“天良能本吾良能,顾为有我所丧尔。”《孟子•尽心上》云:“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程子曰:“若存得,便合有得。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蕺山先生曰:“良知良能是本心,昏昧放逸是习心。向来不识此理,故种种本心为习心用;今来既识此理,故种种习心为本心转。”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可见,圣人之道,不假外求。学问功夫须契合本心。“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这是由“本体”而说“功夫”。“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原”者,本源也。“左右逢其原”,即开阖出入、流行发用须臾不离本体。《大学》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可见,圣人所谓“天命”、“天性”,这都是在讲人的本心,这个能发扬良知良能的本体。
佛家认为,一个人要得道,须“去静处体悟”,所以释迦牟尼抛妻弃子。儒家不然,认为得道应该“去事上磨练”。管你静也好,动也好,人的本心本性原本巍然不动,也可以说是无动无静,世事纷繁,与之何干?静与之不增,动与之不减,非要到深山老林里去才静得下来,说明不曾体悟到这个发扬良知良能的本体。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5-08 18:0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