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战胜项籍后,汉六年十月先封功臣十人为侯,正月又封功臣十九人为侯。
以鄂君封侯时间推之,排功臣位次一事当在六年八月左右,拟订十八人,其中萧何第一,曹参第二。
注:鄂千秋因力主萧何位次第一而被封为安平侯,时间在六年八月,争论位次在此之前,时间基本能敲定。
那么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侯表位次是高帝时期定下的吗?这个位次高低对于功绩的认证真的有那么权威吗?
先看《三家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段注疏:
「《索隐》曰:姚氏云“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陈武十三,王汲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虫达十八。“史记”与“汉书”表同。而楚汉春秋则不同者,陆贾记事在高祖、惠帝时。“汉书”是后定功臣等列,及陈平受吕后命而定,或已改邑号,故人名亦别。且高祖初定唯十八侯,吕后令陈平终竟以下列侯第录,凡一百四十三人也。”」
索隐讲的应当准确,吕后的确命陈平再排列侯位次,记载不止一处,如《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于是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高后二年,复诏丞相陈平尽差列侯之功,录弟下竟,臧诸宗庙,副在有司。」
表面上看,高帝时定十八位次,吕后只是命令陈平将余下的一百多位列侯也排上侯第,似乎不关十八侯位次,其实不然,高帝十八侯的位次肯定被陈平改动过了。
现在能看到的高帝十八侯中,宣平侯张敖第三,这就很奇怪了,张敖是赵王张耳之子,汉五年张耳死后继位,汉九年因贯高案被废为宣平侯。而高帝排十八侯位次在六年八月左右,当时身为赵王的张敖如何排的进去?更不必说他什么功劳也没有。
但张敖还有一个身份,他是鲁元公主之夫,吕后的女婿。以情理推之,或是吕后掌权期间陈平借机谄媚,或为吕后意志,序列功侯位次时将张敖排在了高位。
那么现在能看到的位次是吕后时期的吗?很显然,也不是。
《史记·吕太后本纪》有一段很微妙的记载:
「太傅产、丞相平等言,武信侯吕禄上侯,位次第一,请立为赵王。」
吕禄位次第一?那萧何呢?
以张敖之事来看吕禄第一便不难理解了,他是吕后的侄子,比张敖更亲,吕后又以吕氏掌权来制衡宗室、功臣,将吕禄抬为第一真是在情理之中。吕禄为侯在高后元年五月,陈平排列侯第在二年,时间也对的上。
既然最终侯第不是吕后时期,我想只能是文帝时期了。诸吕败后满门被灭,吕氏诸王建制全除,侯第自然也要重排了。况且吕禄在高后七年封王,已不在侯之列。张敖之于文帝,毕竟是姐夫,文帝为人也算仁厚,可能因此也就没有降低张敖的位次。
另外,史记索隐注引楚汉春秋,侯第中有「南宫侯张耳」。考张耳为赵王,汉五年已死,不可能被封为南宫侯。而史记又载张敖之子张偃于文帝元年被封为南宫侯,他算是文帝的外甥。楚汉春秋所载若指张偃,可为文帝重定侯第之一佐证。
《颜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哀、平之世,增修曹参、周勃之属,得其宜矣。以缀续前记,究其本末,并序位次,尽于孝文,以昭元功之侯籍。[师古曰:“籍谓名录也,高纪所云通侯籍也。”]」
哀帝、平帝时期似乎又根据之前的记录考定了位次,按常理来说,文帝以后不会再有改动列侯次序的价值与需要了,所谓「究其本末」大概也是以文帝时期为准了,亦或是有些许变动也未可知。

以鄂君封侯时间推之,排功臣位次一事当在六年八月左右,拟订十八人,其中萧何第一,曹参第二。
注:鄂千秋因力主萧何位次第一而被封为安平侯,时间在六年八月,争论位次在此之前,时间基本能敲定。
那么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侯表位次是高帝时期定下的吗?这个位次高低对于功绩的认证真的有那么权威吗?
先看《三家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段注疏:
「《索隐》曰:姚氏云“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陈武十三,王汲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七,虫达十八。“史记”与“汉书”表同。而楚汉春秋则不同者,陆贾记事在高祖、惠帝时。“汉书”是后定功臣等列,及陈平受吕后命而定,或已改邑号,故人名亦别。且高祖初定唯十八侯,吕后令陈平终竟以下列侯第录,凡一百四十三人也。”」
索隐讲的应当准确,吕后的确命陈平再排列侯位次,记载不止一处,如《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于是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高后二年,复诏丞相陈平尽差列侯之功,录弟下竟,臧诸宗庙,副在有司。」
表面上看,高帝时定十八位次,吕后只是命令陈平将余下的一百多位列侯也排上侯第,似乎不关十八侯位次,其实不然,高帝十八侯的位次肯定被陈平改动过了。
现在能看到的高帝十八侯中,宣平侯张敖第三,这就很奇怪了,张敖是赵王张耳之子,汉五年张耳死后继位,汉九年因贯高案被废为宣平侯。而高帝排十八侯位次在六年八月左右,当时身为赵王的张敖如何排的进去?更不必说他什么功劳也没有。
但张敖还有一个身份,他是鲁元公主之夫,吕后的女婿。以情理推之,或是吕后掌权期间陈平借机谄媚,或为吕后意志,序列功侯位次时将张敖排在了高位。
那么现在能看到的位次是吕后时期的吗?很显然,也不是。
《史记·吕太后本纪》有一段很微妙的记载:
「太傅产、丞相平等言,武信侯吕禄上侯,位次第一,请立为赵王。」
吕禄位次第一?那萧何呢?
以张敖之事来看吕禄第一便不难理解了,他是吕后的侄子,比张敖更亲,吕后又以吕氏掌权来制衡宗室、功臣,将吕禄抬为第一真是在情理之中。吕禄为侯在高后元年五月,陈平排列侯第在二年,时间也对的上。
既然最终侯第不是吕后时期,我想只能是文帝时期了。诸吕败后满门被灭,吕氏诸王建制全除,侯第自然也要重排了。况且吕禄在高后七年封王,已不在侯之列。张敖之于文帝,毕竟是姐夫,文帝为人也算仁厚,可能因此也就没有降低张敖的位次。
另外,史记索隐注引楚汉春秋,侯第中有「南宫侯张耳」。考张耳为赵王,汉五年已死,不可能被封为南宫侯。而史记又载张敖之子张偃于文帝元年被封为南宫侯,他算是文帝的外甥。楚汉春秋所载若指张偃,可为文帝重定侯第之一佐证。
《颜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哀、平之世,增修曹参、周勃之属,得其宜矣。以缀续前记,究其本末,并序位次,尽于孝文,以昭元功之侯籍。[师古曰:“籍谓名录也,高纪所云通侯籍也。”]」
哀帝、平帝时期似乎又根据之前的记录考定了位次,按常理来说,文帝以后不会再有改动列侯次序的价值与需要了,所谓「究其本末」大概也是以文帝时期为准了,亦或是有些许变动也未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