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桥村:祖从山西来——孙氏十八公移民由来
文:孙贤
孙桥村位于老万福河北岸,镇驻地西3.5公里处。据孙氏祖碑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孙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因紧靠老万福河桥,故名孙桥,延续至今。在孙氏族人中一直流传着孙氏先人“十八公”移民的故事,奇特的经历成了千古绝唱,也是当时移民大迁徙的一个缩影。
明朝初年,孙氏先祖叔伯堂兄弟十八人,从山西省迁徙山东、河南、江苏一带。孙氏世代诗礼传家,耕读为本,世代生息繁衍,逐步兴旺发达,成为各地大姓之一,黄河中下游很多地方都流传着十八公的传说。孙氏十八公后人遍及各地,族中人才辈出,精英荟萃。几百年来,也出现诸多仁人志士、先哲贤达。历代子孙辛勤耕耘营建家园,为国民的安危和兴旺发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谱写了辉煌移民史。十八公,他们的足迹,他们的传说,在黄河两岸,在微山湖畔世代传唱,让后人追思不已,代代敬仰。
1368年,一个寒冷的冬天,那年的正月初四,在先祖们还在走亲戚串门相互拜年的时候,中国已经改朝换代了。朱元璋在各地高奏凯歌,全国统一,于是他在应天即位,号称大明,建元洪武。
而此时孙氏的先祖们,只知耕耘不问政治的他们还沉浸在亲戚端上的汾酒的酒香里,也许还谋划着来年是否要买头耕牛,明后年该为将要成家的孩子盖间瓦屋了,当时年少的祖先去文庙祭拜孔夫子去了,希望能保佑自己考取功名。殊不知,天下已经大乱,就连这点计划也即将成为空想。
洪武二年,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为了尽快恢复社会经济,几经考虑,他作出了大移民的决定。选定洪洞作为大移民的调集地。据史载,明初山西迁民,不管黎民在何府何州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也就是说,历史上著名的的洪洞大槐树大迁民就要开始了。
先祖们或许早就听到了要移民的消息,都在踹踹不安地等待着官府最后的通知。从府到县到社到里,官府诏书大告天下,开始移民。孙氏族人顿时人心惶惶,老人妇人痛哭流涕,或许那时还有七八十的长者,看到自己的子孙要被迫移民,伤心之极。家族在祠堂召开家族会议,明朝移民多采用招诱、征派的办法,徙民条律载“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可是纵使外面的世界再好,谁又肯背井离乡呢?或许家族进行了商议,由于孙氏族人口众多,家里有老人或小孩需要照顾的留下,各家挑选年轻力壮的进行移民。或许大家还怀着不久就能回来的梦想,各家商量后,挑出十八位叔伯堂兄弟应诏移民,这就是孙氏十八公,他们凭着年轻承担起了家族的责任、承受起历史的使命。
六百多年后,我们梦想演绎着他们颠沛流离的移民生活,或许难以想象他们那时的经历,这些想象的场景就算作为我们对祖宗的追忆吧。
官府没有给祖先留太多的时间进行处理家务,时间紧呀,家里人将他们的行李进行打包分类,嘱咐他们,路上一定照顾好自己,嘱咐他们过一两年等生活稳定就回来看看。按照官府的规定,日期到了,或许是秋天的一个凌晨,太阳还没有出来时,官吏的锣声响起了,该上路了!他们收拾好行李,相互喊着起行了,留下的老弱病残和孩子把外迁的族人送到村口,喊声、哭声一片,有刚结婚的夫妻,有年迈的老人,有牙牙学语的婴儿,千叮咛万嘱咐,催人泪下的悲情呀,怎一个痛字了得!这是一个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场景,不光发生在孙氏十八公身上,也发生在山西数以万计的移民身上。十八公们带着自己年龄不大的孩子或身体较好的老人,或者妻子,一步一回头地向留下的亲人们告别,反复地说着:“我们还要回来,我们还要回来。”
农家出来的先祖们像流民一样,一路上风餐露宿,苦不堪言,晚上找个背风的地方,找些荒草铺一下将老人和妇人安顿下来,又找来水,用自带的锅烧点水,吃点干馍馍,最奢侈的是,带出来的咸菜还能解解馋。晴天还好,一旦碰上阴雨天,老祖们该如何度过呢,生火火不着,睡觉地又湿,脚上的布鞋已经磨破,真是饥寒交迫嫌夜长,天天梦回是家乡。时间长了,大家慢慢地麻木了,也没有了抱怨,也没有了悲伤,也没有了言语,只是日起赶路,日落休息。有时为了能赶到驿站,需要披星挂月日夜兼程。或许官府的驿站是先祖们最想去的地方了,虽然那里也只能提供些稀汤,也算有点寄托了。先祖们成月都见不到一点青菜,沿途上常常看到路边有人死去,如果身体虚弱,雨水一淋就可能大病一场,加上劳累饥饿,就可能客死官道边上。可怜的先祖们呀,前途漫漫,却不知何处可以安身。
先祖们随着移民队伍沿汾河一路南下,过浍河,转向东南,到达黄河北岸。先祖们日夜想象的目的地就要到了,“闻道大河南,人家富黍稷。”过了黄河就该到地方了吧,既害怕又期望的地方。从山西到洛阳、开封一带要过的就是“晋楚孔道”,从山西经风陵渡、茅津渡、白鹤渡等地过黄河来到洛阳孟津渡、富平津、小平津、西沃渡、狂口渡等著名渡口。
文:孙贤
孙桥村位于老万福河北岸,镇驻地西3.5公里处。据孙氏祖碑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孙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因紧靠老万福河桥,故名孙桥,延续至今。在孙氏族人中一直流传着孙氏先人“十八公”移民的故事,奇特的经历成了千古绝唱,也是当时移民大迁徙的一个缩影。
明朝初年,孙氏先祖叔伯堂兄弟十八人,从山西省迁徙山东、河南、江苏一带。孙氏世代诗礼传家,耕读为本,世代生息繁衍,逐步兴旺发达,成为各地大姓之一,黄河中下游很多地方都流传着十八公的传说。孙氏十八公后人遍及各地,族中人才辈出,精英荟萃。几百年来,也出现诸多仁人志士、先哲贤达。历代子孙辛勤耕耘营建家园,为国民的安危和兴旺发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谱写了辉煌移民史。十八公,他们的足迹,他们的传说,在黄河两岸,在微山湖畔世代传唱,让后人追思不已,代代敬仰。
1368年,一个寒冷的冬天,那年的正月初四,在先祖们还在走亲戚串门相互拜年的时候,中国已经改朝换代了。朱元璋在各地高奏凯歌,全国统一,于是他在应天即位,号称大明,建元洪武。
而此时孙氏的先祖们,只知耕耘不问政治的他们还沉浸在亲戚端上的汾酒的酒香里,也许还谋划着来年是否要买头耕牛,明后年该为将要成家的孩子盖间瓦屋了,当时年少的祖先去文庙祭拜孔夫子去了,希望能保佑自己考取功名。殊不知,天下已经大乱,就连这点计划也即将成为空想。
洪武二年,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为了尽快恢复社会经济,几经考虑,他作出了大移民的决定。选定洪洞作为大移民的调集地。据史载,明初山西迁民,不管黎民在何府何州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也就是说,历史上著名的的洪洞大槐树大迁民就要开始了。
先祖们或许早就听到了要移民的消息,都在踹踹不安地等待着官府最后的通知。从府到县到社到里,官府诏书大告天下,开始移民。孙氏族人顿时人心惶惶,老人妇人痛哭流涕,或许那时还有七八十的长者,看到自己的子孙要被迫移民,伤心之极。家族在祠堂召开家族会议,明朝移民多采用招诱、征派的办法,徙民条律载“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可是纵使外面的世界再好,谁又肯背井离乡呢?或许家族进行了商议,由于孙氏族人口众多,家里有老人或小孩需要照顾的留下,各家挑选年轻力壮的进行移民。或许大家还怀着不久就能回来的梦想,各家商量后,挑出十八位叔伯堂兄弟应诏移民,这就是孙氏十八公,他们凭着年轻承担起了家族的责任、承受起历史的使命。
六百多年后,我们梦想演绎着他们颠沛流离的移民生活,或许难以想象他们那时的经历,这些想象的场景就算作为我们对祖宗的追忆吧。
官府没有给祖先留太多的时间进行处理家务,时间紧呀,家里人将他们的行李进行打包分类,嘱咐他们,路上一定照顾好自己,嘱咐他们过一两年等生活稳定就回来看看。按照官府的规定,日期到了,或许是秋天的一个凌晨,太阳还没有出来时,官吏的锣声响起了,该上路了!他们收拾好行李,相互喊着起行了,留下的老弱病残和孩子把外迁的族人送到村口,喊声、哭声一片,有刚结婚的夫妻,有年迈的老人,有牙牙学语的婴儿,千叮咛万嘱咐,催人泪下的悲情呀,怎一个痛字了得!这是一个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场景,不光发生在孙氏十八公身上,也发生在山西数以万计的移民身上。十八公们带着自己年龄不大的孩子或身体较好的老人,或者妻子,一步一回头地向留下的亲人们告别,反复地说着:“我们还要回来,我们还要回来。”
农家出来的先祖们像流民一样,一路上风餐露宿,苦不堪言,晚上找个背风的地方,找些荒草铺一下将老人和妇人安顿下来,又找来水,用自带的锅烧点水,吃点干馍馍,最奢侈的是,带出来的咸菜还能解解馋。晴天还好,一旦碰上阴雨天,老祖们该如何度过呢,生火火不着,睡觉地又湿,脚上的布鞋已经磨破,真是饥寒交迫嫌夜长,天天梦回是家乡。时间长了,大家慢慢地麻木了,也没有了抱怨,也没有了悲伤,也没有了言语,只是日起赶路,日落休息。有时为了能赶到驿站,需要披星挂月日夜兼程。或许官府的驿站是先祖们最想去的地方了,虽然那里也只能提供些稀汤,也算有点寄托了。先祖们成月都见不到一点青菜,沿途上常常看到路边有人死去,如果身体虚弱,雨水一淋就可能大病一场,加上劳累饥饿,就可能客死官道边上。可怜的先祖们呀,前途漫漫,却不知何处可以安身。
先祖们随着移民队伍沿汾河一路南下,过浍河,转向东南,到达黄河北岸。先祖们日夜想象的目的地就要到了,“闻道大河南,人家富黍稷。”过了黄河就该到地方了吧,既害怕又期望的地方。从山西到洛阳、开封一带要过的就是“晋楚孔道”,从山西经风陵渡、茅津渡、白鹤渡等地过黄河来到洛阳孟津渡、富平津、小平津、西沃渡、狂口渡等著名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