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染吧 关注:187贴子:1,634
  • 2回复贴,共1

(1996年至2004年有关陈染的《私人生活》研讨会的发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996年至2004年有关陈染的《私人生活》研讨会的发言,以及部分作家电话采访记录)
有关这位以“个人化写作”“边缘写作”特立独行于中国文坛的作家陈染,她的作品一直被评论界认为是严肃文学领域最具叛逆性、最完全地实现了个人化写作的代表人物,其非主流特点为世瞩目,<<私人生活>>的广泛影响和所引发的激烈争议也使陈染成为“私人化写作”的肇始者。陈染的作品不仅迷倒一大批读者,也使文学圈内的许多腕级人物倍加注目。他们就陈染的创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小编收集整理
季红真(著名评论家):
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是一本仿自传体的小说。陈染以这样的形式,表现了女性从幼年到成年独特的内心体验。这正好是西方女权主义最先锋的主张。
总的来说,这本小说写得不错。每个人物性格都很鲜明,叙事很简沽,故事很饱满,语言充满了诗的感觉,细节很丰富也很独特,体现着作家独特的感知方式。陈染所体验到的女性的独特经验世界是非常个人化的,也有着女人共通的心理深度。比如,对于来月经的体验,对于异性的身体感觉等。在整个作品的深层语义中,又是非常社会性的,甚至是非常政治化的。她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表达自己对社会政治的看法。这就是以女性特殊的个人体验,来开拓女性的话语空间,以对抗父权制的男性话语霸权。虽然这种对抗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反抗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陈晓明(著名教授评论家):
当中国的女性主义言说的话语铺天盖地的时候,陈染已经有一段时期缄默不语。2004年暮春时节,陈染的《私人生活》插图经典版面世,猛然间把人们带回到中国女性主义言说的母系氏族时代。我不怀疑现今的各种女性主义文学言说包括文学史依然以可观的篇幅涉猎到陈染。因为有了《私人生活》,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不再是一场假面舞会,不再是从理论到概念的倾诉,而是有了它享用不尽的豪华套餐。一本书可以起到如此作用,仅仅是因为历史刚刚开始。这一切的历史重任就这样落在了这个纤弱的女子身上。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盛典上,陈染一直在扮演女娲的角色,她责无旁贷,她的全部书写,都是为了——命定地为了补天——中国女性主义文学那漏洞百出的天,只有她能补天,只有她能圆这个弥天大谎。因为陈染的存在,中国当代的女性主义文学才显得名符其实,才可能理直气壮。我们当然不能夸大其词地说,是她用纤弱的身躯破开了宏大的历史闸门,但确实是她的执着才让女性话语涓涓细流汇聚成这个时代的一道河流。她不是弄潮儿,她依然站在无人的风口,无处告别。她的<<私人生活>>插图经典本,是为了忘却的纪念,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初潮史写下的备忘录。今天看来,就像是一次亲切的祭祀。
刘震云(作家):
我有三点想法:1 陈染是非常优秀的作家,她对文学和生活的思考,他处理个人情感、个人与世界的关系的那种方式,国内作家在她以前没有过;2.陈染对汉语写作从文体和观察的角度上显然有开创性意义,其作品在细部把握上有十分独特的价值;3 小说的名字、人物的名字非常奇异,独特而有想象力,我很喜欢。
李敬泽(著名评论家)
我认为陈染是从90年代被偷偷派到80年代去的,她的任务是潜伏下来,她正好落在了80年代的眼睛上,她是一粒沙,她让那个时代不舒服,让人对这种异质感到不安。后来就到了90年代,陈染真是辛苦了,潜伏了这么久,她的天空蓝蓝的了,她不再是眼中沙,对很多人来说,她就是90年代的眼睛。一些体现着90年代精神的词汇在陈染这里找到了最初、最纯正的依据,“个人化写作”“女性主义”“边缘”等等,找到了所指,陈染孤独的写作最终使这些词汇饱满如同丰硕果实。有趣的是,陈染恐怕一直都不习惯被人议论,无论面对赞扬还是批评、面对正儿八经的研究还是小报似的好奇,她本能地躲到她的作品后面,只有作品,止于作品。现在,我们可以把议论留在过去,让喧嚣平息,拿起她的书,不受干扰地安静地阅读了。
王蒙(作家):
陈染的作品似乎是我们文学中的一个变数。
<<私人生活>>中我最痛快的是看到倪拗拗最后给医院的那封信。陈染她怎么想出来的!太好了!这封信应该散发。
对这本书我有几点想法:
文字和想象力方面:有的地方看起来稍微费点劲,她进入情况以后我不觉得那些文字是苦思冥想出来的。她的俏皮、想象、自成一格,给人一种愉悦,给小说带来新的语式、新的比兴、新的构成。
关于性描写方面:陈染有她的特点。要说她的性描写已经相当出格,从我所受的教育来说。但她天真中有些淘气。看她那句“第三只手”,我就想这孩子怎么这么淘呵。可我又感到陈染对男性也有隔膜,也有偏见。
那一段看着挺好玩的――那只狗因为参与意识太强被爸爸驱黜。从“参与意识”可以看出这部书并不完全是私小说。对那只狗的描写相当政治化,狗的路线觉悟相当高,是好同志,我们自愧不如。
陈染有一个又清冷,又孤僻,又多情,又高蹈 ,又细腻,又敏锐,又无奈,又脆弱,又执着,又俏丽,又随意,又自信自足,又并非不准备妥协,堪称是活灵活现的呼风唤雨,洒豆成兵的世界。
她的作品里也有一种精神的清高和优越感,但她远远不是那样性急地自我膨胀和用贬低庸众的办法来拔份儿,她决不怕人家看不出她的了不起,她并不为自己的扩张和大获全胜而辛辛苦苦。她只是生活在自己的未必广阔、然而的确是很深邃、有自己的趣味与苦恼的说大就大说小就小的天地之中罢了。
这就是独一无二的陈染!
王朔(作家):
像陈染这样更多写内心是不是算一种新的尝试。当然这也和年龄有关。年纪偏大以后内心越来越丰富,可是外部行为越来越少,不出门了。这时就面临一个怎么书写它的问题……当我在黑暗中摸索的时候,陈染“老人家”就出来了。
原来我的写作是受海明威影响,认为内心活动通过对话表现就够了,也就是冰山理论那一套。那当然是一种很好的技巧,能迅速跟读者达成默契,可见可感。可是我看了陈染的小说之后,意识到内心的重要性。外部东西看似千差万别,其实你仔细检索描写当代生活的那些小说,差不多都是一种模式的。比方新新人类写的就是酒吧,甭管酒吧里发生什么事,感受不一样,但它的生活模式是非常容易相似的,所谓的不同就是指的内心感悟。关于外部描写现在有纪录片、电视电影表现得更直接。那文字应该达到镜头达不到的地方--就是内心。也就是说文学再往前走,恐怕陈染你那个方向就代表了文字的未来。
中国文学不太关注内心,而是关注人在人群中的位置、冲突。其实陈染写的就是个人的战争,小说里最大的感觉就是,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这种可能女性作家发现得更早。因为男性面对和关注的往往是社会性的冲突。
戴锦华(著名教授):
陈染是一个个案。而在“女性写作”多少成了一种时尚、一种可供选择与指认的文化角色的今天,她仍是一个个案。她始终只是某一个人,经由她个人的心路与身路,经由她绵长而纤柔的作品序列走向我们又远离着我们。以一种并不激烈但执拗的拒绝的姿态,陈染固守着她的“城堡”,一处空荡、迷乱、梦魇萦绕、回声碰撞的城堡,一幢富足且荒芜、密闭且开敞的玻璃屋。那可以说是一处精神家园,也可以说只是一处对社会无从认同、无从加入的孤岛。
陈染的小说有几个固定的支点,如情节支点、情境支点、情结支点,但<<私人生活>>陈染对这些情境做了一次全方位的突围。
陈染总是用理想的父亲形象来平衡残暴的父亲形象。作为女性创作,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女性在面对男权社会和男人时极端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有反抗、否定,一方面又寄予无穷的希望——渴望从男人那里获救。母亲形象在陈染的小说中同样是爱恨交织的,一方面是可爱的、朋友一样的母亲形象,另一方面是噩梦般的母女关系,母亲就是个窥视者、监视者、一个情感敲诈者。
这间或是些脆弱的“花朵”,但它或许会在大道阻断的地方成为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的重要路标 。
徐坤(作家):
对陈染的作品很熟。<<私人生活>>可以说是陈染个人创作生涯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陈染的创作非常女性化,但她的理论却又提出要超性别。所有的女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的隐忧,就是一旦她的作品被定性为女性写作,就会被认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是低于男性的,是女人气、小女人气的,就完了。从这个角度我就能理解陈染在各种研讨会和论文中强调一定要超性别,完全是出于这种隐忧。
我从一个女作者的角度说一说对陈染小说的看法。一,陈染写得比我们都好。当代女作家中,她是比较特殊的,尤其是在艺术感觉上,在对生活的细枝末节的把握上,一唱三叹,细腻而到位,她的天赋、才气非常高。第二,她在思想上非常有深度,她是一种智慧型的写作,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写作中,她不断地从自在而入自觉,她的文本中处处弥散着女性迷乱而又清幽的个人体验,飘动着女性思想与智慧的凄美的光环,使小说的女性表喻方式有大胆的隐秘性和极强的前卫性。陈染的创作在20世纪的中国小说史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独特的地位,即使她现在不写了,文学史中也有她一笔了。


1楼2020-05-28 14:17回复
    谢谢宝贵资料!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20-09-01 11:52
    回复
      有用,太好了。


      4楼2021-11-09 08: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