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吧 关注:719贴子:43,647
  • 8回复贴,共1

法性若空,无佛可成;自性若空,何人成佛?若说法空,是非法成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法性若空,无佛可成;自性若空,何人成佛?若说法空,是非法成法;若说我空,是法成非法。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6-03 20:48回复
    空的是五蕴,五蕴并不是所有的法。
    万法皆空,也是有前提的,般若经怕学习的人执有见,不说有什么,一空到底。
    空掉五蕴成菩萨自然真实现前,不要怕空
    去蜻蜓FM上搜索 吕新国 先听他讲的心经 ,讲得很通俗易懂。免费的。


    IP属地:广东2楼2020-10-09 16:0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南传不鼓励你成佛,因为成佛这件事几乎就没有可能。思考一下格鲁派在严格禁止本体论的语境下的本尊瑜伽,或者是南传对形而上学不抱以任何企图的态度。要理解一样东西你必须要先拥有过它,要有毗婆舍那和奢摩他的经验,色的无常你可能懂,受的无常你也可能懂,那么想的无常呢?行的无常呢?识的无常呢?释迦要添加你为微信好友,聪明人就会点通过验证。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10-25 05:04
      回复
        “马克思主义并不仅仅是马克思的个人思想。催生出这种思想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大环境。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完全等同于马克思或恩格斯说过的话。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结论导向的历史决定论,而是一种分析问题的范式。它的要点,在于质疑“永恒”的社会结构,探究作为表面现象的社会结构之下隐藏的生产实践活动的推动作用,并借此研究来批判地改造现实社会。即理论联系实践。假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某些著作中违反了这个分析准则,那么他们的这些著作就不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这一条“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样适用于释教和释迦牟尼,为什么闭起眼睛来硬要说“释迦牟尼一个人创立了今天的佛教”?这显然是一种静止不变看待事物,进而把“佛教”这个概念绝对化的“常见”。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思惟犹幻化,何况诸虚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2-04 22:51
        回复
          儒家和释教学术风格上最大的差别在于儒家能够发明义理。释教不从义理上来研究其经典,专门喜欢争论某部经是不是释迦牟尼亲说,某论合不合乎释迦牟尼当年之意,千百年来为此类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喋喋不休,尚能有什么作为?
          释迦牟尼真能把过去一万年、未来一万年的事都说尽吗?那为什么他没有提到“互联网”?有的释教徒居然觉得佛经里暗示了“量子力学”的存在。请问,释迦牟尼能知道后世有所谓“量子力学”???什么叫“迷信”,这就叫“迷信”。
          而儒家的观点则十分鲜明,《孟子·尽心下》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朱子再传弟子南宋理学家刘克庄有诗曰:“义理无穷尽,虽丘或未知。老聃与项橐,圣岂有常师。”
          阳明先生云:“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又云:“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2-04 22:51
          回复
            胡居仁《居业录•学问篇》云:“学者工夫,宁下而勿高,宁沉而勿浮,贵博而不贵杂,贵精而不贵玄。”
            也有人说:“修者工夫,宁静而勿躁,宁冷而勿热,贵诚而不贵虚,贵敬而不贵炫。修学者,苦守就是厚重,炫奇就是浅薄。”
            我想这大概就是圣人讲“大道至简”的原因吧?《大戴礼记·小辨》云:“夫小辨破言,小言破义,小义破道,道小不通,信道必简。” 朱子曰:“为学之道至简至易,但患不知其方。”慈湖先生《诗传》卷六也说:“盖道至易至简至近至平常,故曰中庸。庸,常也。人心即道,故曰道心。人心本体自善,自正,自无所不通,日用无非道者,顾人自不省,自不信尔,故夫日用庸平,人皆不知其为道。”所以《中庸》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圣人之道,本来就是从日用饮食处着手,循序渐至,由浅入深,所以叫做“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那些虚无缥缈的学说,往往不从人的实际需求处着手,动不动就要去“安立生死”(子曰:未知生,安知死?),还讥讽儒家是“人天小乘”,却不明白圣人之道至大至公,发育万物,峻极于天,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的道理。比如释教唯识之学,表面上看堪称博大精深,其实是没有认清实质、没有抓住关键,巧立名相,陶醉在自我制造的纷繁复杂中不能自拔。此类玄虚之学,犹为“浅学者所惑”,未能发明心性,未能从修齐治平之实地事业做起,“玄学”“佛学”各种名词、概念,学得再多,又有何用?所以老聃曰:“为学日增,为道日减。”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02-04 22:51
            回复
              “虚妄之学”学得再多,并无助于各位现世的解脱。唯有从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达到“一切解脱”的大圣人境界。所以我劝告释教学人:“知非即舍,知妄即离,离妄即觉。”尔求生西方,视此中土为苦难之所,又以为彼岸有大乐,心心念念离于此岸,焉知“西方”也好,“彼岸”也罢,未尝不是一种“颠倒妄想”?所以达摩《悟性论》也讲:“迷时有此岸彼岸,悟时无此岸彼岸。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无禅定。”“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迷时有佛有法,悟时无佛无法。”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2-04 22:51
              回复
                凡人皆有一死,然而本我是不朽的。作为社会人,皆有义务履行责任,以期获得解脱。如果知识比行动更重要,那么人何必活着呢?要知道,自然界本身并不需要知识。知识只是人的主观认识,而它所揭示的客观现实亦随时间改变,人皆无法超越时间。所以,人们应当为了永恒的自我而恪尽职守,因为行动比结果重要。
                在世上,觉悟真理的人分为两类,有的倾向于通过经验和哲学思辨了解真理,有的则通过奉献和服务认识真理。单独终止在世上的活动,远离人群,并无法获得解脱;只靠弃绝,无法达到完美。人皆无可奈何,不得不以物质自然形态的本能冲动活动。因此,谁也休想停止活动一刻。遏制活动的感官,心意却不离感官对象是为自欺。
                然而,我要告诉大家:以心意控制感官,以活跃的感官从事奉献活动,而且没有依附,便高明得多了。履行你的职责,因为行动比不行动好。不工作,甚至不能维持物质躯体。各位,屈从于人世各种不法成规与制度的生命必然充满罪业,耽于满足感官,虚耗生命而已。然而,在自我中找到快乐,在自我中找到启迪,而且,仅在自我中便找到欣喜和满足;这样的人,再无责任。
                由于有为胜于无为,所以你一定要为之!你的意义就在于履行职责,任何时候都不要去追求它的结果,切勿使追求业果成为动因,更不需要执着于“无为”。要知道,人如果不工作甚至无法维持物质的躯体,如果某人说他弃绝了物质的世界,然而他的感官、他的思维仍然未脱离物质的范畴,如此是为自欺。人只有舍弃执着,把积极的从事物质活动作为自身的职责,如此才可以获得解脱。如果你舍弃了执着,又对自我充满虔诚,那就该履行你的职责。对于必要、必须、不可避免的成功与失败,应该同等去看待,同等看待也就是所谓的修行。因此,你不要有任何迷恋,积极从事于自身所选择的事业,从事其业而无迷恋的人,就已经触及到了“超人”境界的门槛。
                坚定起来,升华自身的情感。因为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不过是世人都在经历的人间常态而已,这些东西既非固有不变,更无丝毫新意,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在命运长河中周而复始。
                人皆有责行有为,
                业果岂由人左右?
                莫使业果为动因,
                亦莫痴执无为过。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2-04 22:5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