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端午节到了。
现在的粽子样式可真多,简直是五花八门。米有江米、粘大米、粘高粱米、黄米,配料除了红枣、豆子,还有红薯、栗子、腰果、核桃仁、榛子仁、杏仁、桃仁、葡萄干、肥肉、瘦肉、腊肉……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人家做不出的。尽管如此,却再也吃不出少年时端午粽子的味道,也没了那时的情趣。
那时还是生产队,麦子熟时端午也就到了。在地里苦熬半年的社员们肚里过年那点油水早没了,对这个节的意义不感兴趣,只想闹几个又大又香的黄米粽子吃。
初四早上,母亲把黄米、豆子泡上,然后带了我去擗苇叶。
苇地在村东水湾处,好大一片苇地哟,大约有几百亩大。苇子浩浩荡荡随风起伏,发出沙沙的声音,数不清的小鸟在吱吱喳喳地唱着。
苇丛中已有好多人在擗苇叶了,结伴而来的妇女们叽叽呱呱地说着、笑着,真是三个妇女一台戏,一点儿不差的。有的带着孩子,他们把苇叶拧成笛子吹着,苇地里到处是呜呜哇哇的声音。只是因苇地大,很难看到人。
母亲擗苇叶很仔细,只擗苇子上部的新叶,那叶子宽大而干净,苇子下面的叶子和长蚜虫的叶子一概不要。是呀,好叶子还用不完呢,干吗要那不好的。母亲的手飞快地擗着苇叶,发出咯叭咯叭的声音,并捆成一小把一小把的。不到一个钟头,我们已经擗了两筐,足够用了。
早饭后,母亲把苇叶煮好,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包得很快,手飞快地动着,先把粽叶圈成个小碗,接着把米、豆、枣放进去,然后再插进两片粽叶把米包住,再用金针叶捆好扔到锅里......到半后晌时,累得腰酸腿疼的母亲已经包好了满满一大锅粽子。我往锅里添了水,盖上锅盖,锅盖上压一块大石板,母亲往灶膛里塞了柴,火柴一划,就哔哔卟卟烧起来了。
傍晚,锅里的水开了,父亲往灶膛里塞几根大柴让火继续烧。我们就去睡觉了,累得七毛八困的人们往炕上一躺马上就进入十里梦乡......
那一夜,整个村子都弥漫着粽子香甜的味道……
天不到四点就亮了,驴驹子(1)满村喳喳着,人们赶紧起炕。到灶旁剥几个滚烫的粽子吃了,然后,拿起镰刀、扛起扁担,鬼撵一般地走了出去……有的人边走边打盹,有点像高玉宝笔下长工的样子。那时的夏收真是件拼命的事,不能写它了,犯病!
母亲把粽子捞出来,让我们给在远处的大姑、二姑、姨母等人送去。剩下的放在摘筐里(3),用绳子系了吊在山药窖里冷藏着,怕在外面天热放坏了。其实那时困难,就是有点变味,锅里煮一下也就吃了。
麻雀纷纷飞下来,啄粽叶上残留的黄米吃,小鸡子嘴上粘着粽叶满世界乱跑。
几十年,一眨眼就过去了。
别说爷爷奶奶了,就是父亲、母亲、大姑、二姑、四叔、姨母转眼也都没了。
就连东湾那片苇地也成了一片干河滩……
又过端午节了,没有父母亲人的端午节一点意趣也没有,就像吃着少油没盐的饭寡淡无味。
百无聊赖中,我端几个粽子到亲人的像前说:“过端午节了,尝一口粽子吧!”话未说完,泪水就不听话地滚下来。
恍惚间,我似乎听到从遥远的从前传来的童谣:
桃儿红,杏儿黄,
五月初五是端阳;
粽子香,包五粮,
剥个粽子裹上糖,
……
注(1)一种候鸟,益鸟,学名黑卷尾,通身乌黑。当地人以其叫声酷似“驴驹嚓”,因名之“驴驹”。驴驹每到黎明时刻必鸣叫三次,之间有一定的间隔,驴驹嚓过三次天也就亮了,非常准时。对于没有钟点年代的农家来说,与鸡鸣三次同等重要。
(2)一种荆条编的有十字形提梁的筐子,主要用于担挑粪土与收割蔬菜、红薯、玉米类使用。
现在的粽子样式可真多,简直是五花八门。米有江米、粘大米、粘高粱米、黄米,配料除了红枣、豆子,还有红薯、栗子、腰果、核桃仁、榛子仁、杏仁、桃仁、葡萄干、肥肉、瘦肉、腊肉……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人家做不出的。尽管如此,却再也吃不出少年时端午粽子的味道,也没了那时的情趣。
那时还是生产队,麦子熟时端午也就到了。在地里苦熬半年的社员们肚里过年那点油水早没了,对这个节的意义不感兴趣,只想闹几个又大又香的黄米粽子吃。
初四早上,母亲把黄米、豆子泡上,然后带了我去擗苇叶。
苇地在村东水湾处,好大一片苇地哟,大约有几百亩大。苇子浩浩荡荡随风起伏,发出沙沙的声音,数不清的小鸟在吱吱喳喳地唱着。
苇丛中已有好多人在擗苇叶了,结伴而来的妇女们叽叽呱呱地说着、笑着,真是三个妇女一台戏,一点儿不差的。有的带着孩子,他们把苇叶拧成笛子吹着,苇地里到处是呜呜哇哇的声音。只是因苇地大,很难看到人。
母亲擗苇叶很仔细,只擗苇子上部的新叶,那叶子宽大而干净,苇子下面的叶子和长蚜虫的叶子一概不要。是呀,好叶子还用不完呢,干吗要那不好的。母亲的手飞快地擗着苇叶,发出咯叭咯叭的声音,并捆成一小把一小把的。不到一个钟头,我们已经擗了两筐,足够用了。
早饭后,母亲把苇叶煮好,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包得很快,手飞快地动着,先把粽叶圈成个小碗,接着把米、豆、枣放进去,然后再插进两片粽叶把米包住,再用金针叶捆好扔到锅里......到半后晌时,累得腰酸腿疼的母亲已经包好了满满一大锅粽子。我往锅里添了水,盖上锅盖,锅盖上压一块大石板,母亲往灶膛里塞了柴,火柴一划,就哔哔卟卟烧起来了。
傍晚,锅里的水开了,父亲往灶膛里塞几根大柴让火继续烧。我们就去睡觉了,累得七毛八困的人们往炕上一躺马上就进入十里梦乡......
那一夜,整个村子都弥漫着粽子香甜的味道……
天不到四点就亮了,驴驹子(1)满村喳喳着,人们赶紧起炕。到灶旁剥几个滚烫的粽子吃了,然后,拿起镰刀、扛起扁担,鬼撵一般地走了出去……有的人边走边打盹,有点像高玉宝笔下长工的样子。那时的夏收真是件拼命的事,不能写它了,犯病!
母亲把粽子捞出来,让我们给在远处的大姑、二姑、姨母等人送去。剩下的放在摘筐里(3),用绳子系了吊在山药窖里冷藏着,怕在外面天热放坏了。其实那时困难,就是有点变味,锅里煮一下也就吃了。
麻雀纷纷飞下来,啄粽叶上残留的黄米吃,小鸡子嘴上粘着粽叶满世界乱跑。
几十年,一眨眼就过去了。
别说爷爷奶奶了,就是父亲、母亲、大姑、二姑、四叔、姨母转眼也都没了。
就连东湾那片苇地也成了一片干河滩……
又过端午节了,没有父母亲人的端午节一点意趣也没有,就像吃着少油没盐的饭寡淡无味。
百无聊赖中,我端几个粽子到亲人的像前说:“过端午节了,尝一口粽子吧!”话未说完,泪水就不听话地滚下来。
恍惚间,我似乎听到从遥远的从前传来的童谣:
桃儿红,杏儿黄,
五月初五是端阳;
粽子香,包五粮,
剥个粽子裹上糖,
……
注(1)一种候鸟,益鸟,学名黑卷尾,通身乌黑。当地人以其叫声酷似“驴驹嚓”,因名之“驴驹”。驴驹每到黎明时刻必鸣叫三次,之间有一定的间隔,驴驹嚓过三次天也就亮了,非常准时。对于没有钟点年代的农家来说,与鸡鸣三次同等重要。
(2)一种荆条编的有十字形提梁的筐子,主要用于担挑粪土与收割蔬菜、红薯、玉米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