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后勤与其他几个最早文明地区的进程大体相同,但是由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从远古一直延续至今,后勤的发展也一直保持了这种连续性,而且中国的史料十分丰富,为我们在今天认识古代后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又由于中国古代战争频繁、文化发达,中国古代后勤思想也十分丰富。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古代后勤的演变过程比较系统而全面地反映了古代后勤的历史。
大约在公元前20世纪,中国有了青铜冶炼技术,开始出现了青铜兵器。有文字记载的军队出现于商代武庚时期,有文字记载的后勤活动也从这时开始。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仓库的记载。如“令吴省面” ,“ 唯支人令省才南盾”。这里的“面”就是粮库。商王经常派武将或族长去粮库巡视,反映了粮库与军事活动的联系及对于军事活动的作用。当时还.有战时兵器维修,殷墟出土的一个武士墓的殉葬品中除一套兵器而外,还有一块砺石, 看来是死者生前的随身用具,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维修工具,可以想象,在当时的战场上,武士是要利用战争间隙修磨兵器的。其情形大致如旧式农业劳动者腰间系一块磨石,以备劳动间隙修磨农具一样。甲骨文中记载的辇车,在当时也有作为战场抢修专用的可能因为到了春秋时期有一种辇车就是专门的修理工程车。甲骨文中有许多“ 勤劳王事”的记载。“ 王事”主要是准备和实施作战的军事活动
到了春秋中期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春秋末战国初,还出现了铸钢技术。到了战国时期,铁器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作战。牛耕的采用,水利的开发,使农业飞速发展。铁工具的应用,社会竞争的加剧,使手工业产生飞跃。涌现出鲁班、墨翟等工程、技术专家。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军事技术首先发生了变革。
兵车开始采用重革,兵船中出现了楼船,在弓箭的基础上造出了弩机,发明了各种攻守器械。与此同时,各类兵器装备的形制、质量、规模、数量也都有了突破性的变革。战争的方式摆脱了平原对阵交兵的简单形式。把单一的平原战场扩展到了山地、丛林、沼泽、沙漠以及江河、海面,骑兵、水兵应运而生,进而又带来了与骑兵水兵相应的兵器与服装改革。

(战国时代弩的复原图)

(春秋战国时代甲士)
整个东周时期,王室日趋衰微,再无一统天下的地位。代之以五霸、七雄,斗争不已,形成了各诸侯国独立的后勤体制。在争霸和统一战争中,常常形成不巩固的联盟后勤,在这些联盟中,小国往往是霸主的附庸。而不同国度不同联盟中的后勤体制,由于国内的政治动荡不定,联盟的成员朝秦暮楚。因而他们的后勤体制也不固定,而是互相效法,互相借鉴。最后常常是殊途同归,大同小异。这大概是各国为争取有利地位都力图顺应客观需要的结果。各诸侯国的国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完全控制本国的政治、经济。-一些主要诸侯国的国君可以将本国的--切力量(甚至包括从属国的一切力量)用于战争。为增强军事实力,各国首先是发展生产,实行严格的军赋制度,控制经济,扩大财政收入,以满足军事需要。任何一个有地位的诸侯国都尽可能挖掘自己的经济潜力,以便充分用于战争。各国都实.行奖励耕战,寓兵于农、富国强兵的政策,都十分注意将最先进的技术用于军事需要
全国性的后勤供给网开始出现。“凡国野之道, 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侯馆,侯馆有积。凡委积之事,巡而比之,以时颁同时,各行业的职官,如:牛人、梓人、匠人、遗人等,又分别负责向作战部队供给自已管辖的物资。社会上的巫医、工匠等在战时也要为军事行动服务。私人的-一切物资也要被征用为作战物资。
战国中、后期,军队中设专职后勤人员,如方士、通粮等。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六韬》中写道:“故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 ...通粮四人, 主度饮食,备蓄积,通粮道,致五谷,命三军不困乏。...方士二人,主百药,以治金疮,以痊万病”。②后勤的筹划和部署成了军事指挥的主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