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盛世的标准有一个硬性指标,那就是户口是否增加,户口的增加也能直接驳斥掉很多大臣在奏对中信口开河的胡言乱语,比如某地“千里无人烟”、某地“千里成白地”、某地“死者几十上百万千万”之类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恐怖言论,还能驳斥掉近年网上流行的什么“不举子”之类的来胡说大宋百姓穷得不愿养孩子的谣言。我们都知道大宋的言官是允许“风闻奏事”的,所以面对大宋君臣奏对中言官的很多恐怖言论一定要保持谨慎态度。
那么户口是否增加更能把那些吹嘘成盛世,实际上却是伪盛世的谎言揭穿;比如汉武帝时期,因为穷兵黩导致汉朝“师旅之后, 海内虚耗, 户口减半《汉书昭帝纪》及“师出三十余年, 天下户口减半”《汉书五行志》,这种户口不仅没增加,反而锐减的时期岂能称为盛世?
再比如所谓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李世民篡位后唐朝“贞观户不满三百万”《通典卷七》,而到了李治的永徽三年再统计户口时“今户三百八十万。”这三百八十万户是"去年进户一十五万。"以及永徽元年和永徽三年一起统计出来的总户数,也就是说,李世民在位二十二年,刨掉李治永徽的前三年增户,所谓的贞观之治增户恐怕不足六十万,所谓的开疆拓土,户口却没多大增加,这不得不让人思考人都去哪了?至于“开元盛世”,我们把眼光放长一点,首先唐朝天宝“十四载,管户总八百九十一万四千七百九”,《通典》作者杜佑由此发出以下感慨“至隋文帝开皇九年灭陈,凡十四年,然后车书混一,甲兵方息。至大业二年,凡十八年,有户八百九十万。我国家自武德初至天宝末,凡百三十八年”《通典卷七》也就是说唐朝恢复隋朝的八百九十万户要到至少天宝末年才达到,从618年建唐到天宝末总共用了一百三十八年。其中,我们知道从“贞观户不满三百万”到天宝末“管户总八百九十一万四千七百九”这一百二十八年间总共增加了六百万户左右,平均每年增户仅仅为四.六万户,真不知道大唐的盛世除了地盘大以外,人都去哪了?而且天宝末乃唐朝户口极盛之数,一年过后就烟消云散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让“天下户口什亡八九”再也没有恢复,所以从户口的增加来看,唐朝的所谓“贞观”还是“开元”实际上乃伪盛世。那么没对比就没伤害,接下来的大宋户口增长中我将把大宋的户口增长速度都写出来,这样读者就能更直观的体会到什么叫大宋盛世?
再比如明朝,我一直说明朝根本没有盛世,是因为明朝两百多年户口从来就没有增加,有些年份还在减少,按照明史记载明朝的“户口之数,增减不一”,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洪武二十四年(1391)56774561人。”,二十年后“永乐九年(1411)51446834人。”,再二十年后“宣德六年(1431)50565259人。”,再二十年后“景泰二年(1451)53433830人。”,时间拉长一点“万历三十年(1602)56355050人。”正如明史说的那样,明朝的户口的确是增减不一。有人说这是丁口或男口,不对,我们来看看《明史食货志》的记载“户口之数,增减不一,其可考者,洪武二十六年,天下户一千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口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十二。弘治四年,户九百十一万三千四百四十六,口五千三百二十八万一千一百五十八。万历六年,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口六千六十九万二千八百五十六。”我们把以上户数拿来除一下,发现每个时期平均每户都接近六口,常识告诉我们,一户丁口或男口怎么可能有五,六口?如果一户丁口或男口有五、六口,那一户总人口岂不是要达到十五口以上?这根本不符合常识。所以明朝的户口统计实际上就是总人口。至于增减不一,可以归结为漏报或者隐匿,但是这种肯定不会太多,古代人口是否增加是对地方官的一项重要考核,在严刑峻法相当苛刻的明朝,官员们想偷懒必须要考虑会不会“剥皮食草”,所以总的来说,明朝根本没有盛世。
在列出大宋诸帝户口是否增加之前,我们先要到弄清楚大宋户口登记的制度,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诸州岁奏户帐,具载其丁口,男夫二十为丁,六十为老。”也就是说大宋编制户口只统计丁口,二十岁到六十的男人就是丁口,其他人口不做统计。所以本文也只列出户数, 大宋总人口可通过在下的另一篇文章了解:https://tieba.baidu.com/p/6590606586《通过大宋统计丁口数据,证明大宋户口统计为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