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壁朝霞
乾隆版《毕节县志·卷之一·疆舆志·山川》载:“东壁山,在城东二里许,八景所云‘东壁朝霞’是也。康熙五十九年,邑人邵如节建塔于上,题曰‘凌云’”。今之毕节市七星关区东关坡原毕节地区卫校、现七星关区实验中学后山,便是“东壁朝霞”之所在。昔日的城东二里外,今日已是毕节的市中心。凌云塔便是在毕节中年以上人群中熟知的“小文峰阁”,位于后山山顶,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起义军进攻毕节,小文峰阁毁于战火,同治十一年(1872年)知县王正玺重修,60年代被毁。往东的嵩山上,也就是今天的珠市路毕节二中后山顶,人民剧院之后,有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兵备道黄镆修建的雁塔,水西起义时毁于战火,康熙四十年时再修,“后雷击其顶,塔身稍裂。乾隆三十二年,知县董朱英重修”,60年到被毁,因为凡是科举高中者,便可在塔上刻上其名,因此毕节人习惯称其为文峰阁,连此山也以此为别名,山下的珠市路今日也被重命名为“文峰路”,因其体型相对粗壮,被称作“大文峰阁”,而与它遥遥相望的凌云塔,也被连带着叫做文峰阁了,为做区别,以其体型相对纤细,称其为“小文峰阁”。两塔之间的蟠龙山麓,古称“大横街”,今称“中华路”及毕节八小和防空洞之后,有康熙年间所建的文昌阁,即在毕节民间著名的梓潼阁,又称奎文阁,乾隆二十年(1755年),董朱英重修,“并建坊表戏楼,广植桂杏,开筑道路,二十二年,复于阁后左偏建东壁轩四间。远望万山苍翠,林木迷离。近观,城市殷繁,烟火纷错。朝暮登临,气象万千,可称胜境”,东壁轩后于清末被废弃,梓潼阁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起义军进攻毕节时被毁。

上世纪60年代初的小文峰阁。

毕节日报2009年6月拍摄的小文峰阁遗址。

本人于2020年5月16日拍摄的小文峰阁现状。残存的塔基上草木丛生,塔下是各个家族的坟墓,远方的高楼大厦似乎多了些。与十年前相比,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山上树林更茂盛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毕节十年来退耕还林的成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