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历史吧 关注:10贴子:63
  • 3回复贴,共1

天津(人)应记住植物分类学家 刘家宜先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是转载自靳树龄老先生在LOFTER上的博客文章,另外还有《天津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序言,作者是天津自然博物馆馆长董玉琴。



1楼2020-08-04 09:09回复
    天津(人)应记住植物分类学家 刘家宜先生
    人活这一辈子,谁都想干一番翻天覆地、热火朝天的事业。可是宇宙、人间不都是翻天覆地、红红火火的事业啊。大量的科学工作是繁复的、“简单的”重复。没有这个大量的重复就不会有新的科学发现和发明!
    我是搞中药专业的。与植物分类学有很大的联系。调大学工作后,有幸认识了天津的植物分类学家刘家宜先生(女)。那是学校派我去自然博物馆进修植物分类学,并想和他们做长期的科学交往。自然博物馆领衔老师就是刘家宜。用今天话就是学科带头人。正巧刘老师要去白洋淀做一次科学考察和植物标本采集。刘老师看上了我作为她这次考察的助手。使我这一路受益匪浅。
    在坐长途汽车的行进中,她看到一颗植物突然指给我看,说这就是“荻”(就是天津人说的江苇。禾本科植物。),很难再采到了,将要在河北大地灭种了。我当时第一次听说一个植物物种要灭掉。不免产生很担心和惋惜的感觉。那时是一九七八年。
    我们是去白洋淀是采集水中植物标本。学校让我再带几位年轻教师同去,以增加他们的有关中药学的感性知识。在水中采集植物标本是枯燥乏味的。在白洋淀水面上,我们看到远远地有大型渔船用两根杆子做成剪刀状从淀底挖出淀底的泥。年轻教师不免好奇,想去看个究竟。刘老师很不高兴地说我们是来做科学考察的,是国家出资支持的。不能借这个机会来玩。我想说服同来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说,说不定水底会有我们不知道的植物出现呢!这句话打动了刘家宜老师。于是决定请划船的向导划过去看个究竟。结果在他们给我们的水底泥中发现了一种几乎透明的细小如线的水中植物。如果没有刘家宜老师随身携带的放大镜,这个植物就划过去永远见不到了。这种暗绿色的植物细小,直径大概只有两三毫米。可是能看到半透明状的一节一节。每一节中都可以看到已有一个很实的小心。就像显微镜下看到细胞核吧。这使刘家宜老太太在船上跳了起来!她说这是几十年在河北植物考察中第一次见到的植物。看官,你看到了吧,要知道做一个地区的植物学考察是需要怎么样的功夫了!
    刘家宜老师把一生都贡献了祖国北方的植物分类学考察、收集和记录工作。她早年大学毕业后(生物学系),师承北师大一位从国外回来的植物学分类大家。后来她立志毕生从事这个学科。你得知道这个学科是不能赚大把的钱来养家的。所以,当时见到刘家宜老师真像个天津家庭大妈一样简朴。其实,说白了就是很穷的样子。洗的都褪色的蓝布制服上衣。老太太有些弯腰了。但这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科学事业。而且你要知道,那时谁来支持你啊!我这么说不是怨谁。因为那时大部分人是不理解植物分类学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的。大家可能不知道天津有个《北疆博物院》。那里有从二十年代以来欧洲植物学家采集中国北方植物的标本。那表示一个国家的资源啊!是一个国家的资源库啊!在北疆博物院,那里有国际植物学会作为基础的植物原始标本。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国家还不是很富裕。还不能把钱用到所有的科学领域。但是就是这样,刘家宜老师任劳任怨地干了一辈子。看官,你想想,要是你 会怎样坚持下去呢!我把她奉为我的老师。因为,她的诲人不倦往往在润物细无声中。我一直幻想有一天我要做一件事,有能力来回报刘家宜老师。后来我们系的马琳老师告诉我刘家宜老师过世了。一下子我不知所错了。天津失去了一位能够支撑植物分类学的擎天柱啊!
    我一直想写一篇纪念刘家宜老师的文章。今天借这个题目权且算作了了心愿吧!刘家宜老师晚年把一生的记录写成一本《天津植物志》。还想写《河北植物志》,因为体力不支持,可能没有最后完成。刘家宜老师送给了我一本《天津植物志》,并且有刘家宜老师亲笔写的赠语。
    我今天在网络看到有人嫌刘家宜老师的《天津植物志》印的粗糙。刘老师不在了,我替老师说几句话吧。首先谢谢你来看这本书。谢谢你关心我们天津的植物资源。如果你是植物分类工作者,希望你能借着刘老师这本书的足迹,把这个事业坚持下去。如果那样,我替刘老师谢谢你了。如果你不是专业工作者,我也谢谢你。谢谢你原谅那个时代没办法做的尽善尽美的一件事。这样的书是写给专业工作者的。不是普及读物。我也老了,也有没完成的事。只能遗憾了。如果有来生,我还做中药行业,还要和植物分类學联系。那时我一定做的更好留给后人。


    2楼2020-08-04 09:09
    回复
      下面是原博客的网友回复留言,
      tjsljin回复了 文:
      小妹,你好!
      老师对我的教诲太深刻了。虽然我们不是一个单位的,但是刘老师对我的恩情比山还高,她不是那种婆婆妈妈的,是基于学术的大爱!遗憾的是我本想做一件大事请先生出来更多地贡献于社会,可惜学生笨拙,没能及时实现。但我今天凡是能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事情我还是要做的。因为先生对我是一直信任的。
      我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的,退休了。我是靳树龄,博物馆很多人认识我。
      文:感谢您对母亲的高度评价和曾经的照顾!母亲正直淳朴善良,不求名利不追求浮华的生活,是真正的学术大家,在当年繁杂的关系中委屈了一辈子!
      文:您好,我是刘先生的女儿,非常感谢您对母亲的追忆!母亲为了事业倾尽一生,我很怀念她。


      3楼2020-08-04 09:10
      回复
        董玉琴馆长为刘家宜老先生的书《天津水生维管束植物》写的序
        清风朗月静水深流(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之赞语,用于已逝的刘家宜先生,亦可称为恰当。刘先生一九二八年生人,五六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生物系。先生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天津自然博物馆之宿耋,长年从事植物分类学的研究、鉴定工作,其业务之精深、成绩之卓著有目共睹。先生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植物学会理事、天津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两次荣膺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并获得天津市“三八”红旗手殊荣。
        植物分类一学,艰深繁复,法、物缺一不可。得其法而不得其物,竟难求佐证;得其物而不得其法,亦毫无用处。刘先生治学之严谨、勘察之细微,足以成所有学人之楷模。先生为成此书,频频造访天津海洋局、林业局、南开大学等研究院所,与各方专家交流心得;先生为成此书,更不避艰苦,不烦舟车,奔波于天津各处湿地湖泊、池沼河滩。植物一学,看似平凡,然无大决心、大坚持、大智慧者决不可成。先生以有涯之生,觅无涯之学,发微探玄,自得其乐,何可钦欤!
        斯人已去,空留绝响。《天津水生维管束植物》之付梓,乃生人告慰先生于九泉之下,亦可稍释哀思。昔年同行誉先生《天津植物志》一书为此中翘楚。先生不以自得,反以自勉,朝夕不倦,乃有今日之续作。噫!书留人去,情何以堪;彼苍者天,曷其有极!今天津科协将其列为科普项目,天津自然博物馆、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同仁共同努力下,此书终于可望面世。清风不言,朗月相照;空山寂寂,静水深流。能告慰刘先生的在天之灵,我等心中的欣慰欢喜,痛惜遗憾,又岂能用言语表达!


        4楼2020-08-04 09: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