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吧 关注:8,718贴子:377,691

回复:我的农村生活开始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顶起!我也喜欢在乡下住——说不上“隐居”!
老家的瓦房已拆,零几年建的房子还可以住,认真收拾——修饰——添购——也是住得舒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8楼2020-11-21 01:32
收起回复
    有时和别人闲聊种植养殖,好多人都说现在价格很好,可卖到多少多少,此时,我都不想说了。
    比如现在的猪价,无论市场上是30元一斤还是25元一斤,实际这个数字对于养殖的人没有太多参考价值。因为:1、它是零售价;2、养殖户出栏时的价格不仅时间空间的影响,并且是批发价。单纯就这两点,都是不能忽视的。
    ——我常购卖的菜市场,它的任何商品价格都会比其他市场略高,因为它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而相比一公里之外的另一市场,它的价格都略低,因为它存在周边农民自种的农产品自行拿来销售;所以,调查市场价格必须充分全面。
    ——关于猪肉零售价和批发价的关系,我不知道。但蔬菜的批发价多为零售价的50%,甚至更低,这取决于零售商贩所处的市场位置,他 能否略高于本市其他市场;如果是水果更为严重,特别是不易保存,储藏时间短的水果,有时批发价仅占零售价的30%。而这里的批发价格是指批发市场的价格,据猜测,种植户面对的收购价有时仅占批发价的50-70%,甚至更低,时间、物流,市场供求关系是影响产品收购价格的一大因素。
    当知道上述事件后,我们有时苦恼于物价的高昂:某些水果太贵(比如任性车厘子),但从网络却看到种植户面临的困境,不仅价低,还卖不掉,这是为什么呢?
    ——越是经济环境不好,消费能力缩减,零售商的单位时间贩卖量少,价格越高,因为鲜活产品有受时间影响的特殊性;零售速度越慢,种植户的得到的价格越低,甚至不能出售。此时处于中间位置的批发商,如果面临时间错位,亏本出售是止损的唯一办法(不易储存、储存成本渐增等原因),这就不仅拉低收购价,同时拉低零售价,最终导致还未出售产品根本无人收购,零售商受到价格冲击也会出现亏本止损,最终整个产品链崩溃。


    129楼2020-11-21 19:11
    收起回复
      寿光蔬菜,这是响当当的。我曾到相邻的枣庄周边看过,那时,每个村甚至每个村民组都有一个停车场,专门停放大型拖车便于收购蔬菜的,每当货车一到,村里喇叭响起:西红柿(或其他)的拉来卖。于是种植户用人力车、三轮车、拖拉机源源不断的采摘拖来,市场里有妇女专门包装上车。至多48个小时,一大货车便装货完毕连夜出发驶向目的地。而这些货车从来只收购单一品种,今天收购黄瓜,明天的车可能收购东瓜;而农民也专业种植某一品种,比如种西红柿的不会种别的,他弄几个大棚,成天呆在里面拾弄。
      那时的农民每户虽种得不多,但因为能赚钱,从事农业的人很多,无意就形成规模(导致养鸡的鸡粪供不应求)。而这些货车到了大型批发市场,那里的小货车再次分装到各个相邻县市。我当时非常吃惊市场的消化率,后来一看地图,周边无数个大城市虎视眈眈的杵在那里,于是我明白了寿光为什么成功?
      若干年前,我曾开货车负责从杭州三里亭批发市场拉蔬菜到诸暨,其实诸暨并不大,但工厂企业啥的,是内地不敢相比的,象东瓜,我们这里种几株,只能喂猪,而当时那个小县级市,几吨东瓜一早上便销售完毕。


      130楼2020-11-21 19:36
      收起回复
        楼上曾提到车厘子,近年来本地发展种植的也比较多。
        我早先看到包装还是听销售的介绍,都是什么美国呀,巴西呀出产的,我也一直相信,因为贵,很贵,想到那么远的地方运来,付出了多少人的劳动,我怎敢说贵呢?
        因为好吃,有时去批发市场买,顺便也送人。批发市场的可选择范围也大,弄一箱回来,一家人管饱。
        当看到听到本地也有人发展种植车厘子时,心里也很高兴,因为任性车厘子的希望出现了。
        然而有一天,我经过陕西天水时,路边成片的车厘子,一打听,人家栽种近20年了。然后一问价:随便挑,15元一斤。我当时喜从天降,买了20斤。然后开车向前,没走两公里吧,路边的果农少说也有百人聚集在公路边,用三轮车拖的,用背篼装的,用篮子提的,用箩筐挑的,一问价格,我买贵了。套袋的10元、没套袋的8元,不挑5元。
        我后来终于知道,我以前吃的美国产巴西产的车厘子,都是从陕西天水或中国其他地方收购来的。
        再后来,我联想到本地发展种植车厘子,这些推销果苗的人难道不知道其他地方已经有点产能过剩了吗?不过,再细思量,种植不赚钱,干脆去卖果树吧?那么,我的家乡人在接触到别人推销车厘子果苗时,他是否会感觉很好,市场上卖50、60元一斤那不会骗人,会不会有大干一番的冲动呢?


        131楼2020-11-21 20:13
        回复
          别说车厘子,其实现在的地球上,几乎都面临产能过剩。工业革命,淘汰若干小手工作坊,而现在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等同,让很多人没有能力面对。能赚钱的,都全靠成熟的管理,降低成本而盈利,所以粗放的做法已经无法应对市场。在微薄的利润面前,垄断的产生,激烈的竞争,导致无数人的艰难,所以投资的风险几乎成为不可控,参与人的综合条件更难匹配(这主要指农民或小规模投资农业的人)。这不仅限于农业,几乎囊括所有投资人都面临的处境。


          132楼2020-11-21 20:34
          回复
            看过兄弟的这些评论,不知道说什么好,还是“嫩"。
            说几点我的看法。
            1、大学生来锻炼,有饭吃就行,有效益再给点红包就好。我自己摸索10几年,只有辛苦几乎没有回报;刚这两年开始赚钱。我还研究生。
            2、我认识的两位承包农田种植的老板,自身能力一流,十里八方难有对手;他们不会雇佣老人,现在青壮年缺,他们准备需要时到外地临时雇佣。
            3、我们重要的是老婆在县城市场自产自销区有个摊位,自己卖菜及鸡鸭土产,性价比高,堪称物美价廉。也算生态农产品,口碑也重要。
            4、大面积承包农地种植,销量很重要。就生姜看,明年开春前价格就会大跌。我们每年都种1、2分地,收获不少,已经入窑,明年怎么销售?


            IP属地:福建133楼2020-11-23 09:17
            回复
              @美美妹28 ,在这楼回复您吧!
              我在127楼曾说:“而我主观谈论的一些人或事,或许是无关紧要的。旁观者当成消遣罢,也许我太在意一些细枝末节了!”,正是你所说的“嫩”,我也是因为没干过农业,小学生时放过牛,挑过水而已,所以现在的看法都是闭门造车、班门弄斧,不仅非常局限,甚至有可能完全是错误的。之所以码些字出来的原因,无非是希望能让感兴趣的朋友引起更多思考而已,使之投资更为理性,更有赢利的可能,这个出发点肯定没错。
              我说到大学生侄儿的事,有两个原因:从老板角度,从亲情角度。
              无论是干什么的老板,我建议尽量别用亲戚,这是亲身体会。因为使用亲戚会增加更多成本:时间、精力,其他捆绑。做为老板必须将企业生存发展放在第一位,这是简单的常识,为此不能在破车上增加更多不必要的负担。
              企业不是诺亚方舟,不是慈航普渡,老板如同船长,不能还没扬帆就乱七八糟的搞个超载, 驶出码头后不仅要保证航向正确,还要保证各司其职,只要存在一个闲人,会影响整条船的士气,造成管理成本增加,耗费不必要的时间精力,其他方面肯定受损,好多企业就是负担了过多无用的开支,所以垮掉。用亲戚这事,涉及太多,不想细论。


              134楼2020-11-23 12:02
              回复
                从亲情而言:从年轻人的前途来看,干农活真是浪费时间。
                多数大学毕业时在22、23岁,毕业后肯定会先忙于就业,其他事情是没精力考虑的。稳定工作至少三两年时间,就到了25、26岁,此时结婚组建家庭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多数完成这事差不多30岁左右,如果工作付出更多(学习、提升、学处事等),可能30岁未结婚,没女朋友也可能。
                年轻人踏入社会前几年是非常关键的时期,最初几年是巩固专业,吸取经验,学会处事为人,建立人脉的重要人生时刻,这几年一旦浪费,多数人的未来注定非常艰难。等他明白时,别人已跑得不见踪影,随后几年结婚生子等家庭琐事,会影响一个男人前进步伐,可能导致这个人40岁了还在四处求职。
                年轻人最不需要的就是体力锻炼。
                而干农活除了能锻炼体力,还能有啥作用?那些学武的能干什么?保安。
                在农村干农活,不仅工资少,社会接触更没有,在农村呆上两年,知识丢掉,与社会没有接触,与年轻人没有交流,最后导致迷茫,产生自卑,更加封闭,结果会是什么样的?
                真正为亲人负责的行为,就是考虑他的前途,为其人生负责。让他在社会有立锥之地!!!!!!!!这是根本,是基础。


                135楼2020-11-23 12:27
                回复
                  不谈这个大学生侄儿的能力,学历,智商。他在城市里工作,不谈收入,至少他能成长,那才是真正的锻炼。
                  那么多的农村人,无论年龄,无论知识,都大部分进城,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才看得到前途!
                  逆流成功的有几人?敢保证逆流的行为是正确的?你能比那么多的人聪明?
                  光棍多产生于农村,因为女孩子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未来。
                  而年轻人就业,选择工作最首要的就是未来有没有希望,并非当前收入。当前工作是否能够为将来打好基础,这是必须考虑的;否则,哪怕当前工作收入高(如青春饭)、能满足虚荣(有一身制服),过几年就会到处寻求就业,才知道自己什么都不会,也一无所有,导致什么呢?就业而就业,什么资本都没有,那时锻炼体力恐怕也未必天天有。


                  136楼2020-11-23 12:40
                  回复
                    锻炼是个笼统的词。年轻人的前景广阔就是能够多方面考虑,如果办公室文员没前途,工地搬砖也行,学会砌砖、抹灰等有技术含量,且要体力为基础的工作也不是不行,因为收入能保证家庭稳定。然后努力学习,看懂图纸,争取有天当个小班组长,摆脱体力劳动。此时,干大的可能就存在了。
                    至少工地船砖能有学习砌砖的可能,然而在农村干农活,能学到什么呢?回农村种地的老板,城里干得好会回去吗?莫非是他喜欢一脚泥一脚水的环境?希望为中国农业做出贡献?他本人其实是裤脚都还没来得及放下去的罢了。


                    137楼2020-11-23 12:51
                    回复
                      上面说到青春饭,没有贬意。如果收入高,青春饭未尝不可以吃,无非是将高收入列为前列为后的问题,只要对自己人生有利,都是对的。无非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处境,充分把握,为将来夯实基础,不至于老来穷。
                      最不能干的是收入低,没前途,仅满足了虚荣心还浪费青春的工作。细品


                      138楼2020-11-23 12:58
                      回复
                        “最不能干的是收入低,没前途,仅满足了虚荣心还浪费青春的工作”,然而至少这种工作体力不累呀!
                        那干农活呢?连虚荣心都不能满足,体力还非常辛苦。
                        农活倒底占了哪一点优势?谁能告诉我!
                        然后我能理解农村光棍的懒了。理解不是说它正确哈。


                        139楼2020-11-23 13:05
                        回复
                          谈谈我的情况,先明确什么是干农活,我泛指所有和农业、农村生活有关的事情。比如种植、养殖、初加工,更具体的比如拿锄头挖地、割草机割草、旋耕机挖地、打谷机打谷,养鸡、养鸭、养兔,撘简易棚子、用电锯油锯、简单修理维护、做农家饭。都是做过并喜欢的。再比如李子染美食视频是基于农活,也可以纳入。
                          20多年前,我作为城市生活和工厂生产管理的失败者,(确切说是被淘汰者),回到家乡,感觉还是农村好、农活好,毕竟青少年以前经历过,有切身体会。当时就想办个家庭生态农场。此后边上班边低成本的承包山塘、兔舍,累并辛苦着。看似没有什么收益,其实潜在收获太多了。
                          我在2005、2006年股市股改行情赚到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笔大钱,本钱部分来自2005年业余养兔,信心很大来自养兔顺利。
                          广阔天地,尽情发挥。


                          IP属地:福建140楼2020-11-23 16:08
                          收起回复
                            原本以为呆农村的老年人不大门没念什么书,没啥门道,但他们至少吃过那么多盐。此次过去,钻山洞出来碰上放牛老伯,闲聊起种姜的事,他说:不是骗大老板就是骗补助。后来想想,连我一门外汉都知道的事,人家当老板的岂能不知?
                            我承认自己太嫩啦!


                            141楼2020-12-05 11:42
                            回复


                              142楼2020-12-05 11: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