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大本营吧 关注:1,276贴子:4,469
  • 10回复贴,共1

【原创】部分国家的军粮发展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起军队的吃,很多电影电视作品当中,把部队的伙食说的呆板说的无趣无味,一个大盆中间搁,一群猛虎抢饭辙。然而实际上,军粮的发展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饮食习惯与饮食风俗,甚至士兵的需求都有着很大关系,所以今天,本人将给各位讲一讲世界部分大国的军队后勤当中最重要也是最有趣的部分——军粮


IP属地:广东1楼2020-08-14 20:20回复
    首先来讲述一下中国的军粮发展史
      中国有诸多关于军粮重要性的警句。无论何时何地,士兵只有吃好睡好,才有能力穿戴沉重的装备行军作战。中国虽然是烹饪大国,但是在古代,那些花样繁多的菜肴都是富裕及贵族家庭的专利,普通士兵是享受不到的,古代中国军营里的伙食实际上十分单调。现在我们来说说古代那些乏味的军营饮食。
      中国汉族的远祖是半游牧半渔猎民族,但是自从进入中原内地后,人口逐渐增多,开始发展出原始农业。
      在商朝田猎是军粮的一个主要来源。商代田猎规模很大,一次出掉上千人可获得数百头野兽动物。甲骨文记载,商人就获得451只鹿。到了西周后田猎规模更大,周武王曾一次猎杀上万头野生动物。正因为此,商周王朝才能不断开疆拓土,逐渐将国土扩大到北至阴山山脉,南至长江,西到关中平原,东到沿海的广大领土(当然,周王室直属领土没那么大)。
      经过夏商周时期半农半牧生活后,到战国以后汉族正式成为一个农耕民族,五谷杂粮和一些品质不多的蔬菜成为老百姓,也是军队的主要饮食。但是田猎这项活动,在当时被保留了下来。



    IP属地:广东2楼2020-08-14 20:20
    回复
      中国古代军队饮食总体来说是简陋,粗糙,仅仅是果腹水平。粟,通常称为谷,谷去壳后称为小米。中国古代军队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以小米为主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奋六世之余烈,国富兵强,积粟如丘山,富甲天下。秦律才敢于记载秦国境内到处都有万石一积的粮仓,甚至咸阳的粮仓储存有10万石粮食。正在是这样强大的后勤补给,秦军才能以数十万披甲南征北战,统一天下。

      秦兵马俑——大秦帝国残存的荣光
      据记载,秦军规定,高强度工作,早饭半斗小米,晚饭三分之一斗小米。站岗等任务,早晚各三分之一斗小米。而最早的军粮做法实际是煮粥,宋朝以前,一般炊具都是陶器,极少有铁锅。陶器最适合煮粥,而不适合炒菜。夏商周三代都是煮小米粥,而是还是菜粥。需要在粥里加入各种野菜,野果,豆类甚至是放入肉类的肉粥。军队一到饭点,就架起铁锅熬菜粥喝。只是那时的粥非常稠,称之为厚。


      IP属地:广东3楼2020-08-14 20:20
      回复
        漫长的保质期,是军粮所最看重的方面,口感是古代军队所最不重视。保质期长的食品,也非常适合古代交通非常落后的情况。小米做为军粮从上古时代一直持续到唐朝。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政治和军事中心都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其次是,小米非常容易保存,唐朝文献说,小米可保存9年,而大米只能5年。实际上小米可以保存更长时间,隋朝灭亡20年后,留在长安的存粮还可以食用。古代运输困难,为避免浪费,国家推出诸多政策。例如隋朝规定,盗边粮1升以上,斩首,籍没其家。士兵遗弃米粟者斩首。军队需要在可能的战场和行军路线设立补给仓库(类似现在的兵站),可长期保持食品,就不需要经常担心过期损坏,经常更新。

        含嘉仓剖面简图,利用温度较低,将干燥的粮食放入仓内储存,属于国家粮库。
        而对于军粮分配也有严格规定,除前面提到的秦军外,汉军规定,从事重体力活动士兵,一个月2石9斗3升粮食,食盐3升。唐朝则规定一名士兵一天发2升粮食为口粮。唐朝为可以对抗突厥,回纥等等各种北方和西北方游牧民族,也建立过一支饮食居止一同突厥的骑兵部队。减少后勤运输,携带干粮辅以渔猎畜奶,长途奔袭,万里转战。


        IP属地:广东4楼2020-08-14 20:20
        回复
          一般来说大饼馒头这种食品是很晚才成为军粮的。因为面粉加工困难,而且那时人们不会发酵技术,所做干粮全部是死面。从汉朝开始,中国人即开始吃面,当时叫做汤饼。汉魏以后,煮面糊糊,面疙瘩成为最常吃的。然而无论汤饼,还是面糊糊都不方便携带,只有干粮才是最好的方便食品。

          后世中国军队最钟爱的军粮大饼出现时间比较晚,汉朝时期中国才有烧饼,在民间也是偶尔食用。军队出征一般更喜爱干粮和熟食为口粮,到唐宋年间,烧饼大饼成为军粮。宋朝征战时,即命令城内分造干粮,麻饼,量给茶,酒,柴和水钱给士兵。宋军出战,则背负糜饼,杂饼,皱饭,硬块盐和酱行军。宋朝禁军士兵月粮为2.5石,厢军2石,到后期禁军才8,9斗月粮,继而糙米充好米,小斗换大斗。直到南宋末期开始经常拖欠军粮。随着口粮不断减少,副食品相应减少,宋朝末年军队战斗力也不断下降


          IP属地:广东5楼2020-08-14 20:21
          回复
            而来自北方的游牧和渔猎民族最主要的军粮是风干肉。一头牛被杀后,上百公斤牛肉经过风干加工,变成肉干,随身携带出征,可以吃几个月。具体做法是把鲜牛肉风干一年甚至更久,直到把所有的牛肉都塞进一个处理过后的牛膀胱或者牛肚里。这时这些它们就变成了食物包。士兵带着1包或者几包牛肉干即可出发。
              这些风干牛肉***白质是普通肉的很多倍,一小块就可以维持人类生存需要。在可以休息的地方,还以小块肉干煮汤,据传后来慢慢发展成现在的火锅,再来一点茶水和奶类食品,整体营养丰富全面。游牧和渔猎骑兵根本不需要后方后勤运输粮食,也不需要青菜豆酱之类的副食。
              游牧和渔猎骑兵正是通过这样富于营养和热量的快捷食品,才可以屡屡突入中原。长时间大范围,袭击各个城镇。风干肉在中国无论中原王朝军队,还是北方游牧渔猎军队都一致喜爱的优质军粮。只是在中原军队中,因为自然以及社会原因还有饮食习惯等原因,畜牧业得不到太大发展而比较少见。


            IP属地:广东7楼2020-08-14 20:21
            回复
              而古代军队的副食方面甚至比主食要寒酸,普通士兵是没有机会,经常吃到荤菜的。在军营中新鲜肉类和蔬菜非常稀缺,士兵们的副食主要是两样,大酱和腌菜。
                酱在中国已经有至少4000年历史,周天子的食谱就包括酱的记载。到汉朝,驻守边塞汉军配给为粮食2石搭配酱2斗,秦朝则是1斗米配半升酱。酱一直是中国古代军队的主要调味品。
                盐是人体力量来源,俗话说得好,“三天不喝咸菜汤,觉得两脚晃当当”。所以咸盐也是军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军每兵有3升咸盐配给,主要可以制作咸肉,咸鱼和各种咸菜。唐军一天给小米2升,盐半合。一年粮食七石二斗。
                一般大军出征会有一顿大餐。比如唐军出征宴会则非常丰富,必有牛酒。酒酣拔剑起舞,鸣笳角抵伐鼓呼。丝竹之类的乐器是不可以使用的,那会让士兵锐气沮丧。出征宴会食谱包括,一人2升酒,2斤牛肉,5合白米,2张薄饼,馒头1枚,蒸饼1枚。散子一枚,食羹三合,菜5两,还有牛羊的头肉和蹄子,酱羊肝,酱猪肝,盐三分之一合,酱半合,姜1两,葱3两,醋一合。从宴会菜谱上,我们可以看到唐军主力主要来自山西,陕西,甘肃等西部地区。


              古代的酱也许根本不像现在那样,但是其原理都是差不多


              IP属地:广东8楼2020-08-14 20:21
              回复






                IP属地:广东9楼2020-08-14 21:17
                回复
                  我第一次看到介绍古代军粮的文章,非常好👌🏻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8-21 23:33
                  回复
                    军粮保存还是第一次看见,涨知识了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8-22 17:48
                    回复
                      估计现代人吃不习惯


                      IP属地:云南12楼2021-03-24 15: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