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冬,当杜国楹站黄山的茶叶工厂前,或许会想起1997年夏天,天津大学的物理系的教授袁兵手捧着一叠资料,推开他办公室门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虽然那时二十年的事情,但依然如昨日清晰。
袁兵出生于1960年,比杜国楹大了足足13岁。
但他找到这个当时才24岁的年轻人的时候,心情还是会有些忐忑。
因为他此行的目的,是推销自己手中的一项专利。
那时,无论是两人中的哪一个,都不可能猜得到,这项即将被袁兵以5000元的价格卖掉的专利,会在一年后化身为一款名叫“背背佳”的产品,在市场上狂销4.5亿元。
而杜国楹本人的个人财富,也在同时突破了1亿元。
这是属于那个蛮荒时代的众多财富狂想曲之一。1998年的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在2500元左右,背背佳的营业额相当于18万人一年不吃不喝的积蓄。
成为亿万富翁的这一天,离杜国楹从家乡豫东西华县走出来还不到六年。
但这个不重要,杜式营销那时便一战成名,直至今日。
西华县在黄泛区中心,盛产大枣和胡辣汤。
因为家境穷困,杜国楹没有读高中,而是在老家县城西关的中专读师范。
虽然没有准确记载,但想来杜国楹早年间的成绩应该不差,毕竟那时候中专远比上高中吃香。
从家乡的西华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去教了两年化学,拿了一个优秀班主任,随即辞职去了天津闯荡。
他选择了一个门槛最低的行业,销售。
门槛低往往也意味着竞争激烈,但是杜国楹在销售这一行风生水起。他很懂客户在想什么,也很擅长说服别人,这或许与他当老师的经历有关。
老师永远知道如何把自己的思路灌输给别人,而那个年代的消费者,天真的和小朋友差不多。
在天津卖了两年矫正带后,杜国楹成了公司的销售冠军,并且攒了50万元。
这段推销经历不但让他大赚了一笔,也让他发现了矫正带的巨大市场。
所以当袁兵拿出改进版的矫正带专利的时候,他没有过多犹豫,就掏钱拿下了这项专利。
但真正让背背佳席卷市场的,其实是杜国楹量身定做的营销策略。
广告。
铺天盖地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