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吧 关注:230贴子:8,998
  • 5回复贴,共1

齐文化: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两周(西周、东周)至秦汉时期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曾经培育了秦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文化类型区。在这个异彩纷呈的传统地域文化百花园中,齐文化无疑是一朵瑰丽的奇葩。 

  所谓齐文化,就是齐地齐人一组组共同体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在历史过程中累积的一切生产生活样式、行为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思想、情感、观念、知识、科学、技术等,以及蕴藏着文化信息的人工制品的总和。 

  齐文化渊源于殷商以前的我国东西部两大文化圈。东部文化圈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今山东地区的史前考古文化、东夷文化和殷商文化。西部文化圈主要包括两个系统,即姜炎文化和姬黄文化。 

两大文化圈在一定条件下,经过长期的互相碰撞、交流、濡化,至公元前11世纪,姜太公尚封齐建国,终于整合成一种新型文化,即齐文化。 

  齐文化一旦形成,便像一条生生不息的湍急河流,以汹涌澎湃之势,流过了春秋、战国、嬴秦,到两汉时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与鲁文化等其它地域文化交汇为一。由此可知,齐文化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淄河流域是齐文化的中心,海岱之间是齐文化的腹地,先秦时期的齐国文化是齐文化的主体。 

  西周时期,姜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人民多归齐,齐国遂为东方大国。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管仲为相,富国强兵,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时期,田氏代姜,继往开来。齐威王悬赏纳谏,励精图治,一鸣惊人,一飞冲天,齐国列为战国七雄之冠。齐闵王时期,齐、秦互称东、西两帝,可谓双峰对峙。当时,东齐、西秦、南楚三足鼎立,大有天下三分之势。对此,司马迁以赞叹的笔墨,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写道:“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齐都临淄,原为东夷部族爽鸠氏之所居之地,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发展到战国时期,临淄俨然成为海岱间一大都会。据史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战国策·齐策一》)其后,临淄继续发展,保持长期的稳定和繁荣。秦汉时期,“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汉书·齐悼惠王传》)正是这座被后人誉为古代“东方罗马”的临淄,成了齐文化的发源地。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既是“膏壤千里,粟如丘山”,又是风炎土灼的齐国大地上,曾孕育了一大批彪炳青史的杰出人物,其中有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荦荦大者有:姜太公、齐桓公、管仲、鲍叔牙、晏婴、孙武、司马穰苴、齐威王、孙膑、田单、邹忌、邹衍、淳于髡、鲁仲连、扁鹊、甘德、徐福、淳于意、盖公等等。孔子曾在齐地闻韶,为之“三月而不知肉味”;荀子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最为老师”;孟子居齐,长达约20年之久……真可谓圣智辈出,群贤毕至。 

  正是这些杰出的人物与素以勤劳、勇敢、智慧而著称的齐地劳动人民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齐文化。

齐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齐地考古文化、东夷文化、齐国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军事文化、科技文化、管子学、晏子学、稷下学、齐地宗教与民俗、齐经学等等。蕴藏其中的“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的变革观念;尊王室、攘夷狄,社稷是主、民为邦本的政治思想;“尊贤智、尚有功”、“使有能”,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政合民意,令顺民心的政治方针;重法治,尚礼义,行教化的政治传统;国有明君、朝有经臣,和而不同的政治期待;礼贤下士、悬赏纳谏的良好政风;“井田畴均”,“均田分力”,“相地而衰征”的地税制度;以农为本,农、工、商、贸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来天下之人,聚天下之财”,优商惠贾的对外开放思想;“诚工、诚农、诚贾”,不违农时,取民有度的鼓励生产措施;亲善邻邦,取信诸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称霸方略,庙算,慎战,知己知彼,运筹帷幄的奇兵妙计;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的取胜战术;义利并重,存亡救绝的价值取向;尊教重士,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文化政策;“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立”的人生追求等等,都是齐文化的精华所在。  



1楼2005-12-04 11:22回复

      以盐为例。从社会需求来看,盐具有广阔的市场;从客观条件来看,内陆各诸侯国很少产盐,而齐国则三面环海,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从产盐方式来看,太公建国时,生产技术落后,主要靠自然蒸发而得盐,周期长,产量低。到了春秋时期,已经发明了海水煮盐技术。煮盐,可使水分蒸发快,生产周期短,操作简便易行,产量也相应地得到提高。因此,齐桓公下令每年冬闲之际都要“伐菹薪,煮沸水为盐……十月始征,至于正月,成盐三万六千钟”,“粜之梁赵宋魏濮阳,彼尽馈食之也。”(《管子·轻重甲》)大批食盐出口到各内陆国,换得“成金万一千余斤”,再以这笔巨款买回粮食,又得千万钟,再通过粮食专卖,一进一出,盈利百万。  

      齐国通过发展生产不仅促进了进出口贸易和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更以外贸为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辅助手段,威德并施,匡服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以纺织业为例,一向被称为纺织业发达的齐国,到了战国时期,纺织技术更加先进,产品质量更加提高,花色更加精美。齐国不仅能生产出罗、纨、纱、等大批丝织品,而且能生产出更加精致的锦帛缟缣、文秀纂组等近20种精品,成为扩大出口贸易的重要物资资源。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壮举,人皆尽晓。而齐国早在战国以前,就已经开始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海外贸易了。这条路是由齐地商民或移民自发开辟而成的,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分散性特点。它不像陆上丝绸之路那样,由官方出使外国到达西域各国,进行国事交往,而是由齐国沿海的芝罘(烟台)、蓬莱、海阳、崂山(青岛琊(胶南县),海阳、斥山(石岛)等港口出发,北渡长山列岛至大连,再转向东南,沿带方(朝鲜)西海岸南下,过济州海峡到达倭奴(日本)的。由于当时的航海条件还不能抵御大海的狂风巨浪,无法横渡大海直达日本,只能绕道而行。这样,可利用海水左旋回流的漂移作用减少人力消耗。同时沿大连或带方海岸航行,还便于补充粮食和淡水。同时朝鲜、日本的商民也有沿此航线到达齐国进行贸易的。例如,当时渔村小港斥山就出现过中、日、朝商人在此转口贸易,进行文皮(虎豹之皮)的交易活动。 

        从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是存在的。日本在公元前3—4世纪时,还处于绳文化时期(日本的新石器时代),没有铜、铁和纺织品,然而在左贺县高来郡三会树景化园的墓葬中,却发掘出了纺织品随葬物,经测定为日本弥生文化时期(相当于我国战国末年)的产物,而且经纬线与齐地所产丝绢极为相似。据专家推断,这可能是齐国商民为中日文化交流留下的原始记录。 

      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发展于秦汉,盛行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是中、朝、日人民自古以来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至今,日本的羽田、波多、羽太、八田等姓氏日语发音为“八夕”(意为“机织人”)。他们曾自豪地称自己的祖先是来自中国的移民。许多日本人以从事采桑养蚕和纺织为生,故日本又称“扶桑”。 

      总之,齐国由姜太公奠基的“工商之业”及随之发展起来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是同时代的其他诸侯国所不能比拟的,其开放政策的先进性、措施的适用性、政令的可行性也是其他诸侯国所不及的。

    军事

       齐国军事文化在我国古代军事文化中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名将辈出是齐国军事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齐国始封君主姜太公是西周初年最为著名的军事家。在兴周灭殷、朝代更替的过程中,他始终是西周的军事统帅。尽管除牧野之战外,其他的军事活动由于时代久远多已模糊不清,但他仍被公认为我国的兵家始祖。《史记·齐世家》:“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唐玄宗曾下令两京及天下各州各建一所太公庙。唐肃宗追封太公为武成王,按文宣王孔子庙的规格建立庙宇,显然太公已被尊为与文圣孔子同一级别的武圣。宋仁宗时又在武成王庙建立武学,太公被尊为武学鼻祖,成了武学的象征。南宋以后,姜太公的武圣地位逐渐被三国时的关公所取代,但在民间仍然是武将之首。元代刊印的《武王伐纣书》、明代长篇小说《封神演义》将民间传说中的姜太公形象固定下来,确立了斩将封神的兵家创始人地位。春秋初期,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不仅是当时最为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军事家,对于抵御夷狄入侵、保卫华夏民族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受孔子的称道。其他如司马穰苴、孙武、孙膑、田单等等,都是堪称一流的军事家。 
    


    4楼2005-12-04 11:22
    回复

         司马穰苴、孙武都以军纪严明著称于世,司马穰苴斩监军庄贾、孙武为吴王训练宫女连斩二名爱姬,都已成为军事史上执法如山的典范。孙膑指挥的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田单指挥的火牛阵,也是古代战争的成功范例。正是这些杰出的军事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兵家传统,使齐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着军事强国的地位。 

        重视军事学研究是齐国军事文化的又一显著特点。首先,一些著名的将领同时就是军事学家。孙武作有《孙子兵法》,孙膑作有《孙膑兵法》,司马穰苴也作有兵法,被齐威王附于古《司马兵法》中。其次,齐国活跃着一群研究、整理兵法的学者。他们研究、整理齐国传统兵学,为保存、弘扬齐国兵学成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在姜太公名下的著作就有237篇,其中《谋》81篇,《言》71篇,《兵》85篇。现存《管子》一书中比较集中地论述军事的有十多篇,这也反映出对管仲兵学的研究也曾盛极一时。《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也都经过了后学的整理,书的作者被称为“孙子”即是明证。另外,齐国统治者高度重视整理兵学成果,这是齐国兵学兴盛的重要原因。姜太公本来就是以军功封国,齐国从立国开始就具有重视兵学的传统。特别是齐威王时,组织力量整理古代的司马法,形成了《司马兵法》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为155篇,内容非常丰富。 

      司马迁称为“闳阔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当时,齐国的稷下学宫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学术中心,各派学者云集。经齐威王组织、提倡,很多学者对军事学研究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在齐国历史上,凡著名将领大多都有兵书传世,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现象。这与齐国君主组织研究、整理齐国传统兵学有着直接的关系。 

        齐国的兵学成果代表了我国古代军事学的最高水平。现存先秦时期的军事著作多出于齐国。《汉书·艺文志》:“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由此可知当时兵书流传的基本状况。但这些兵书大多失传,现今所见不过《孙子》、《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寥寥数种。《吴子》是卫人吴起所撰,《尉缭子》作者不明,其他均为齐国兵学的产物。齐国军事著作存世最多不是偶然现象,这是因为齐国军事著作代表了当时兵学发展的最高成就,所以为人重视,历久不衰。宋元丰三年,宋神宗下诏编纂《武经七书》,收录了从先秦至唐宋间的七部兵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 

         《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的精华,是自宋以后封建社会武举应试的基本教材。“七书”中先秦兵书五种,而齐国兵书占了三种,这充分说明了齐国军事学在中国古代军事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齐国兵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具有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武经七书》之一《李卫公问对》说兵学“大体不出三门”,这三门即《太公谋》、《太公言》、《太公兵》,可见太公兵学在古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孙子兵法》,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军事著作,也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兵书。《孙子兵法》在唐代武则天时就流传到了日本,18世纪流传到欧洲,被译成法文在巴黎出版。现在《孙子兵法》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并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评价。 

        目前,研究齐国军事文化最为完备、系统的成果尚属《齐文化丛书》。该丛书分“文献集成”、“资料汇编”、“研究专辑”、“人物评传”四大部分,“文献集成“部分收录了《齐兵书》(第七册),共有《孙子兵法义疏》、《孙膑兵法注》、《司马法校注》、《六韬校注》四种,反映了齐国兵书的基本面貌,并且校注详尽,便于研读。“研究专辑”部分收录了《齐国军事史》(第十五册),该书对齐国的军事制度、军事人物、军事思想、战事经验作了系统的考辩和理论概括,是迄今研究齐国军事史的最重要的著作。
      


      5楼2005-12-04 11:22
      回复

        齐文化的历史意义 

          齐文化的历史意义,可从以下方面来考察。  

          其一,齐文化源流绵长。齐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她来 源于先齐时期的东西部两大文化圈。所谓东部文化圈意指以今山东省 为中心,延及辽东半岛、苏北淮河下游、豫东、冀东南等广大地区, 由一定数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因素,以程度不同的凝结形式所构 成的一个文化丛。这一文化圈主要包括三部分,即东部地区文化、东 夷文化和裂变的殷商文化。如果说东部文化圈位于黄河下游的话,那 么西部文化圈则处在黄河中游。这一文化圈包括两个系统,即姜炎系 统和姬黄系统。公元前11世纪,殷鼎迁周,天下更始。姜太公以首功 得封于齐后,“因其俗,简其礼”,创造性地把西部新兴的姬周政治 集团的各种制度及风尚,与东夷人的礼俗、传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创造了新型的齐文化。它形成后,像一条波翻浪卷的大河,以多 源的丰厚底蕴、充沛的生命活力,奔腾不息地流过西周、春秋、战国、 嬴秦,到西汉前期终于汇聚到传统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了。由此可知, 源流绵长的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二,齐文化博大精深。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古齐大地曾经 孕育了一大批彪炳青史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荦荦大 者有: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孙武、司马穰苴、齐威王、孙 膑、邹衍、邹忌、扁鹊、甘德、徐福、淳于意等。正是这些杰出的人 物与素以勤劳、勇敢、智慧而著称的齐地劳动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 彩的齐文化。比如:齐国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管子学、晏子学、稷 下学、兵学、科学、齐经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其 中,《管子》被誉为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考工记》被誉为我国第 一部科技经典;《孙子兵法》被誉为我国的古代兵学圣典;稷下学宫 更是我国第一所官办大学。从事功方面来看,西周时期,姜太公治齐, 通商工之业,征五侯九伯,“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 朝焉,“(《史记·货殖列传》)齐国为东方大国;春秋时期,齐桓 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成为五霸之首;战国时期, 齐威王知耻反勇,励精图治,一鸣惊人,齐国列为“战国七雄”;齐 闵王时期,齐、秦互称东、西二帝,可谓双峰对峙。当时东齐、西秦、 南楚三足而鼎立,大有天下三分之势。直到西汉,临淄依然人众殷富, 巨于长安,非皇帝亲戚子弟不得分封于此。由此可知,博大精深的齐 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三,齐文化影响深远。早在汉武帝之前,齐文化就以巨大的辐 射力波及四方。孔子曾在齐地闻韶,发出尽善尽美的惊叹,为此“三 月而不知肉味”;孟子居齐,长达近20年之久,齐文化的“社稷是主” 和民本思想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终于喊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孟子·尽心》)的时代强音;荀子在稷下学宫“三为祭 酒,最为老师”,既接受了齐文化的熏陶,又为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 独特的贡献。邹衍的“五德终始”学说,成了秦始皇和汉高祖改朝换 代的理论工具;齐地的神仙方士和海上仙话,使秦始皇和汉武帝心醉 神迷;黄老之学和无为而治的思想,导致了汉初的文景之治。汉武帝 为了统一思想,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政策。齐文化并未因此泯灭,而是向两个方向发展开去。其一,齐 文化与鲁文化相结合,形成经学,从而走向了宫廷和庙堂;其二,齐 文化与楚文化相结合,形成道教,从而走向了山林和民间。此后,齐 文化以其惊人的顽强的生命力,对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 各个层次和层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民族精神、性格和心 理的塑造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齐文化之始源于太公。
        


        12楼2005-12-04 11:22
        回复
          支持


          13楼2006-05-28 19:05
          回复
            为何这样的国家却不能统一中国,而被秦国统一了呢?


            14楼2012-01-14 20: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