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目:《乡土中国》
作者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
《乡土中国》作为公认的关于中国基层社会研究的权威著作,这个名字可谓是如雷贯耳。我自知学识浅薄,不敢随便评价这样一本德高望重的著作,更何况在知乎上关于《乡土中国》的书评很多,我大可推荐大家去看看大佬们的优秀文章。不过……既然是在咱们自家的地盘上,我就尽力地写一段推荐吧。
听这个名字很多朋友可能以为这会是一本沉重晦涩的长篇论文,其实不然。《乡土中国》全书很薄,内容仅14篇,全书大概也就6万字左右,薄薄的一本。语言通俗易懂,尽可能避开了专业的学术词语,使用了几乎是口语化的语言,也引进了很多具有代表性、易于理解的自创词汇(比如广为人知的“差序格局”),因而不存在理解上的障碍。讨论的命题也都是离我们身边的一切很近的东西,故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应读者的范围也因此不限年龄和文化水准,强烈建议大家读一读。
为什么中国人讲究安分守己?为什么中国人要讲落叶归根?乡愁为什么叫“乡”愁,它从何而来?为什么同时代的中国人比西方的殖民者更加安分守己?为什么在中国古代从来没有像黑死病那样席卷整片大地的瘟疫爆发?为什么即使是居住在现代城市里的老人,也会尝试着在小区高大住宅楼下仅有的闲置土地上种些东西?
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实际上联系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的我们早已离开了乡土,可是乡土意识却始终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国家的社会往往比政权更加古老。一种沿袭已久的社会形态,不会随着政权的交替和制度规定的变迁而完全消失。乡土社会作为中国的基层社会,其社会研究价值非同小可。即使是放在现代化进程迅速的今天,对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和对于我们个人理解中国的风土文化、人情世故都有很深刻的指导意义。
除此之外,对于年轻人来说,读《乡土中国》的意义也绝不止于此。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教材都陆续开始意识到先前的教学内容中缺乏具体研究性、应用型文章的问题,陆续将一些社会学、科学史学、哲学和方法论相关的研究性著作选入教材和学生必读书目中,《乡土中国》一直是倍受全国各大教材欢迎的对象。有时候多阅读一些这类的书籍,也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开拓视野,放眼整个社会和时代,不要把目光局限于小说、写景抒情散文、文言历史叙事这类的文学作品上。
作者费孝通老先生作为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同时接受着西方和中国传统式的教育。有过在西方留学经历的他回到中国,潜心研究中国社会。即使是在那个战火纷飞、日机的轰炸如影随形的年代,他也仍然冒着危险和妻子王同惠走进云南大瑶山开展民族考察研究。王同惠女士在研究中不幸遇难,而费孝通先生仍然不畏艰险,坚持把研究工作进行下去。他给我们留下的关于中国社会的研究资料,到现在为止仍然经久不衰。在他身上所特有的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品质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总之,向这位伟大的世界级社会学家致敬。
《乡土中国》我买了两次,一次是在kindle上购买了电子书的版本。后来实际阅读下来发现这本书虽然谈及的话题比较琐碎,但实际上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性相当强,电子书实在是不好前后翻阅着回顾先前的关键点,于是就骑车去就近的新华书店买了实体书。
我手头上这本《乡土中国》实体书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亲近经典系列的精装典藏版。包含费孝通先生完整版的乡土社会学研究三部曲《乡土中国》《乡土重建》和《生育制度》。碍于平日里各种事务繁忙,后两部还没有完全读完。后续还会继续抽时间阅读下去,读完之后也会在本帖写一个完整的书评。这本书印刷质量很好,制作也很精良,封面设计也是我喜欢的艺术风格和配色,在获得较好的阅读体验之余也可以作为不错的收藏品,我还是很推荐的。
最后,我在这里给自己挖个坑:很多小伙伴们都表示文章的逻辑需要梳理,很吃力,而最近《乡土中国》圈子里流行制作《乡土中国》14个章节的思维导图。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过程,抽空我会尝试的。如果成功的话,考虑在本吧发帖把成品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