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乱世枭雄——陈嘎红
9.1、陈嘎红及其家族概述
清道光年间(公元1820~1850年),生活了近二百年的客籍四川人被驱逐离开,可谓:“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满目凄惨辛酸泪,百废待兴后来人。
者俄最玛无儿无女,辖区内人烟稀少,无力交纳元江直隶州的赋税,连续积欠了9年的赋税。只好到处招引人口,开始有人口陆续进入辖区内落籍。最玛家族逐渐衰落,最后绝嗣。下面就说比等的情况。
据说在南明清初动乱时,从红河县洛恩乡茨农村委会茨恐上寨迁移出一户人家,是区依部落许侬宗支后裔“轰英氏”。停留在今红河县洛恩乡茨农村委会王沟村,因为当地区依人“轰鲁氏”陈姓势力强大,所以这户陈姓轰英氏就冒充轰鲁氏,姑且称为假轰鲁氏。
者俄咀玛出不了远门,只好委托邻村的格卡寨主何姓,去人口密集的溪处司招引人口。溪处司王沟村有一户陈姓寡妇有6个儿子,应招带着5个儿子进入义久一带,这陈姓就是假轰鲁氏。老大“忠咀”和老六“忠阿”来到比等定居,老二去了曼洛,老三去了欧且,老四返回原地王沟村,老五去景洪勐腊时因疟疾病死。
假轰鲁氏陈姓刚刚来到比等时,曾看到一户还没有离开的四川人家,一个老翁和一个老太。老太婆刚刚死去,假轰鲁氏就抬去掩埋,老头在哭喊着追赶“强觉妈(他的妈)不要忙走”,转身去寻找一些殉葬品。因为陈姓听不懂汉话,后来回忆误认为当时埋葬的是“强觉妈”。因为村寨有先居者,所以免除了哈尼族建村立寨的许多规矩。假轰鲁氏成为现在比等人的先居者。
假轰鲁氏老大的后代发展为“地主”家族,老六的后代变成“贫农”家族。所以比等的地主和贫农都是一个家族。地主支叫“兄玛阿波”,贫农支叫“赶海阿波”。
比等人落籍之后,受到元江汉族川籍后裔王家成的敲诈,说是王氏的地盘,需要缴纳“门户捐”。村寨西侧有一处地名叫“王安八宗翁”(王家的宅基地),在清道光之前曾经是王家居住之地。为了应付这件事,比等人就从三猛巴德腊姑地方请来了一户川籍后裔王姓,称为“批尼阿波”(汉族)。王姓女人为裹脚妇女,不能走路,用轿子抬着;在途中生了一子,因为汉族赶来比等,所以取名赶来途中的“来依”。王氏分得比等田地的三分之一,成为殷实的人家;后代吸食烟土,逐渐沦为贫农,解放后三代担任村里的干部。
后来比等有一户区依人轰鲁氏陈姓搬来居住,因为先居势力家族陈氏冒充了轰鲁氏,后来的陈氏只好说自己是非轰鲁氏,姑且称为真轰鲁氏。所以比等村寨的陈姓分为假轰鲁氏和真轰鲁氏。
话归正题,假轰鲁氏老大支系也分成两支,一支是“地主”支系的贫农,解放后当干部;另一支继承“兄玛阿波”做寨主,谱牒是“忠咀-咀前-前沙-沙欧、沙九”。
传到陈嘎红是第四代,陈嘎红是小弟,大名叫沙九。这小弟争强好胜,长大后就为霸一方。按照哈尼族习俗,比等寨主由长兄陈沙欧继任。陈嘎红不甘居于兄长之下,又不好争夺寨主之位,最后按照哈尼族的另一个习俗分寨来解决,分出寨神是独立村寨的标志。于是,就迁移到比等东面居住,与比等隔着一条箐沟约500米,因为东面村寨有大榕树(万年青),所以叫鸟波。陈嘎红就叫“鸟波阿波”。此后,外界所称的“比等”就是比等和鸟波两个村寨。因为陈嘎红名声大,“沙欧嘎红”就叫成“嘎红沙欧”。这是民国初期的事情。
假轰鲁氏老六贫农支后代有两个儿子,分居在比等和鸟波,假借陈嘎红的势力,两弟兄专门做偷牛盗马的营生,甚至跑到三楞一带敲诈勒索。
比等陈嘎红的迅速崛起和突然陨落,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现实的社会背景和自身局限的人生观。领主者俄最玛的衰落以至绝嗣,为群雄逐鹿带来机遇,民国又是多事之秋,这就是天时。河东、河西、义久是土官辖区之外,流官管理盲区,山高皇帝远,鞭长莫及,这就是地利。轰鲁氏先祖的中转站溪处司王沟村及其周围人口密集,多是流亡之民;出则为匪(兵丁)、入则为民,兵源充足,这就是人和。
以上的天时、地利及人和,注定了比等陈嘎红的畸形崛起。既不同于流窜漂浮的专职土匪苏石保(《绿春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土匪头子苏石保罪行录》),也不同于本分殷实的世袭土官和地主(来波村寨和阿谷村寨地主),同官府仕途之路更是格格不入。是一种为匪、为盗、为农,既依附又抗拒官府的畸形、变态的人生历程。
【假轰鲁氏族谱(轰英氏)】
1诗米乌——2乌突里——3突里佐——4佐梅烟——5梅烟恰——6恰乞形——7乞形里——8里波贝——9波贝乌——10乌莫然——11莫然杂——12杂落崩——13落崩普——14普窝松——15窝松普——16普莫克——17莫克他——18他立最——19立最玛——20玛海——21海月——22月巴——23巴欧——24欧孔——25孔地——26地区——27区许——28许农——29农相——30相么——31么科——32科普……忠咀(忠咀、忠阿)——咀前——前沙——沙欧、沙九(陈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