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孔吧 关注:8贴子:195

比等村寨(比等,比得,比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比等的文史资料.... 1
2、比等的行政隶属.... 1
3、比等的历史沿革.... 2
4、比等的概念.... 3
5、古时候的比等人.... 3
5、神奇的贝玛文化——比等乡批.... 5
6、寿星下凡的传说——托等阿培伙如.... 7
7、乱世枭雄——陈嘎红.... 11
7.1、陈嘎红及其家族概述... 11
7.2、陈嘎红的历史意义... 15
7.3、陈嘎红的时代作用... 16
7.4、陈嘎红的事件片段... 16
7.5、陈嘎红名垂青史... 23


IP属地:云南1楼2020-10-14 10:09回复
    1、比等的文史资料
    《绿春县地名志》第40页记载:比等村,哈尼语,比为人类,等为出生,意为哈尼族的祖先最早生活繁衍于此。相传,这一带的哈尼族最先是在此生活,繁衍后分出来的,故名。
    《绿春县志·大事记》:南诏时期(公元738~902年)一批和泥蛮(哈尼族先民)部落迁徙到“惠笼甸”(元江),其中一些小部落、氏族、家支先后进入绿春地区定居。至宋代,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哈尼族村社,仅在大兴区一带,就有扁玛、莫董莫千、阿迪等较大村社。


    IP属地:云南2楼2020-10-14 19:31
    回复
      2、比等的行政隶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牛孔镇者俄村委会比的村民小组和牛波村民小组。
      比的,在村委会北5公里,海拔1350米,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哈尼族,70户。耕地面积451亩。
      牛波(鸟波),在村委会北5公里,海拔1400米,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哈尼族,40户。耕地面积308亩。


      IP属地:云南3楼2020-10-15 08:58
      回复
        3、比等的历史沿革
        古属哀牢国(达光国前期)哀牢地。
        西汉属益州郡,东汉属永昌郡。
        三国蜀汉属兴古郡惠笼甸“宣城”(蜀汉建兴三年属兴古郡地)。
        魏晋南北朝:南朝属梁水郡;北朝属濮部。绿春一带实属自由空地(哀牢国西迁退让)。
        唐朝初期属和蛮部地。比等是官桂思陀“塔婆沙-莫作鲁”领地。哈尼人最早迁入哀牢山的一部分。
        唐朝南诏国时期属于银生节度威远睑因远部。
        宋朝大理国时期属于威楚府因远部。
        元朝属于和泥路六村之一“比等索帕”。
        明朝前期属于元江军民府因远罗必甸长官司六村之一“比等索帕”。明朝嘉靖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属于元江府奉化州六村之一“比等索帕”。
        清朝前期属于元江军民府。雍正十一年发生“倮夷之乱”及“白头窝泥”事件,比等人全部逃亡。“倮夷之乱”后,四川籍汉民族入住比等村寨,代表者为“王安八”。
        清朝乾隆三十年,元江军民府降级为元江府。乾隆三十五年,元江府降级为元江直隶州。比等隶属于元江直隶州因远巡检司。
        民国时期,先后隶属于元江县南乡、“元墨东南联合团保局”、元江县第九区、元江县骑马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先后隶属于元江县西南区骑马乡、元江县骑马乡河东河西联防、红河县七区(骑马区)、六村办事处二区、绿春县东风公社曼洛乡、绿春县牛孔公社者俄大队、绿春县牛孔区者俄乡、绿春县牛孔乡者俄村公所、绿春县牛孔镇者俄村委会。


        IP属地:云南4楼2020-10-15 18:37
        回复
          4、比等的概念
          比等的具体位置,是牛孔镇者俄村委会比的和牛波两个自然村。
          比等南面的者俄河及牛孔河,古时候的名称叫“瑙玛洛巴”,《绿春县地名志》记为“龙马洛巴”。因为是从太阳升起的东方流向太阳沉落的西方而命名,意思是“太阳河”。
          在古时候,瑙玛洛巴沿岸称为“瑙玛昂们”,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明指母亲河瑙玛洛巴流域两岸广大区域;二是深含先人的迁徙历程,就是为了纪念传说中哈尼先祖在成都平原失去的“诺玛阿美”。
          比等村寨脚下方平坦的那块地叫“克里等翁”。是传说中繁华的集市,也是上千年来东西方向往来和盐马古道的必经之路。


          IP属地:云南5楼2020-10-15 19:53
          回复
            5、古时候的比等人
            比等村寨地处盐马古道交通必经之路,其人群像走马灯一样更替。居住在古**等村寨的人群逐渐向周围迁移。
            (1)莫作人
            最早开辟比等村寨的是塔婆沙宗支罗毕支系爱倮亚支系莫作鲁后裔莫作人。
            推测在五代十国时期,也就是南诏向大理国更替时期,向东迁移到新街坡莫拉昂妮一带,口传文化叫“嗒东”,从三号桥到迷克电站的北岸坡。具体地点在龙丁与瓦那之间的“倮么普楚”。
            北宋初期迁移到一号桥一带。居住在上则东、阿迪一带。
            莫作人的后裔是现在居住在绿春县、元阳县、红河县、金平县、越南境内的白姓血浓然、阿牛然、苗安然、最玛支、米谷支、召霸支。由血浓然演变的高姓、杨姓、赵姓、朱姓、普姓等。爱倮支系“兵松然”朱姓,果角支系白姓、李姓、黎姓,都是比等莫作人的后裔。
            (3)糯倮人
            第二批迁入比等村寨的是糯倮人。北宋初期移居到牛孔河坝,明朝时期龙马洛巴流域人口最多,清朝初期逃亡。
            直学吾后裔叫罗毕支系“忠斗糯倮”,是绿春县平河镇、三猛乡的罗氏家族。
            直孔吾后裔叫糯倮支系“莫作糯倮”,是绿春县戈奎乡、大兴镇的李氏家族。
            (3)仰资人
            第三批进入比等村寨的是仰资人。北宋中期至明朝后期一直流水样迁入,经过龙马洛巴南岸生马小河源头,进入绿春县三猛乡,再移居到元阳县俄扎乡。
            仰资人者奕后裔腊咪支系“童等然”,是元阳县俄扎乡的车氏家族。
            仰资人者欧后裔腊咪支系“阿波哈腊”,是绿春县城附近的李氏家族。
            仰资人者奕后裔奕车支系奕车人,是绿春县牛孔镇、三猛乡的陈氏家族、何氏家族。
            (4)阿松人
            明朝时期,比等村寨下方曾经生活过豪尼支系阿松人,是元阳县黄茅岭乡的阿松人、元江县咪哩乡的豪尼人。


            IP属地:云南6楼2020-10-16 08:46
            回复
              6、影响比等的历史事件
              6.1、北宋时期仰者最玛途经比等
              北宋大理国前期,元江坝罗盘甸哈尼王“拉沙”最玛流浪时期,带着哈尼人杰出的工匠阿龙阿翁两弟兄,从绿春县大兴镇“血浓然”领地“威玛搓奎廊”,经过牛孔镇“糯倮然”领地“么拉”,最后回到“拉沙”。水牛在绿春县城山梁子打滚,取名为“牛洪”。
              途径大兴镇与牛孔镇之间,比等和路俄之间大山垭口处巨石上的足印和拐杖印就是那时留下的,历经千年依然保留至今。后人把足印取名为“阿龙爬安”(造地大神家毕阿龙的足印)。
              水牛又在牛孔河坝打滚,也取名为“牛洪”,后来变音为“牛孔”。


              IP属地:云南7楼2020-10-16 12:04
              回复
                6.2、宋朝时期开辟比等街子
                《哈尼族四季生产调解读·春季三个月来到》第75页:“我们家乡最早赶的街子,是哈尼热闹的白德牛街。”
                在北宋时期,比等村寨下方开辟了草坪街,叫比等街子,每十二天为一轮,属牛日为赶集天。是上六村、下六村和七溪溪处部之间往来的交通枢纽。
                南宋时期,商品交易已经十分繁荣。
                清朝前期,川籍汉民族生活期间,市场交易处于鼎盛时期。
                公元1945年春至1948年冬,上六村和下六村陷入历时四年之久的武装械斗。从此以后比等街子废弃。


                IP属地:云南8楼2020-10-16 16:27
                回复
                  6.3、明朝时期修筑哀牢山驿道
                  (1)哀牢山驿道史料
                  《绿春县志·大事记》:明洪武年间(公元1382~1398年)从临安府治建水新辟斜贯哀牢山东南麓的驿道,在途经的礼社江边(元江)“官置渡船”。修筑新驿道。这条驿道经思陀、落恐、左能、瓦渣、溪处,至钮兀(绿春境)、茨通坝;“路通车里、八百”(指当时云南边境的八百大甸宣慰司,在今泰国境北部),直抵老挝、缅甸边境。
                  (2)哀牢山驿道解读
                  明洪武年间,修筑一条新驿道,从临安府治所建水出发,经过石屏,在元江下游和红河上游的元江县澧江镇,官方设置渡口和渡船。这条驿道通往红河县东部的乐育乡思陀、宝华乡落恐及左能、甲寅镇瓦渣、石头寨乡溪处等五个长官司治所在地。经过溪处甸长官司辖区的红河县洛恩乡,翻越绿春县大兴镇四角后山,来到牛孔镇比等街子,再往东、西两个不同的方向行走。
                  向东进入上六村大兴镇东仰,穿过纳楼茶甸长官司属地三猛屯方的绿春县三猛乡和平河镇一带,通往金平县大甸地者米乡茨通坝。
                  向西进入下六村钮兀御夷长官司属地牛孔镇(正长官)、大水沟乡(副长官)、大黑山镇,渡过李仙江鱼玛沟巴,进入前普日思麽甸长官司属地江城县、思茅区、宁洱县,再通过车里宣慰使司属地景洪市,可以到达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属地泰国北部,还可以抵达老挝、缅甸等。


                  IP属地:云南9楼2020-10-16 19:53
                  回复
                    6.4、明朝比等事件
                    (1)么宗纵垂
                    在明朝时候,比等街子克里等翁的阿松人,有一对兄妹相恋,因为伤风败俗,必须清理。
                    比等哈尼人和克里等翁阿松人不便对同族下手,由等哈阿撮人出面来处理。等哈傣族“阿四”带领一群人捆绑了两兄妹,将其关押在比等村寨西侧一处地方,让老虎豹子或野狗咬死,可是野兽不去伤害,最后把兄妹俩活埋。把活埋人的地方称为“么宗纵垂”,即兄和妹种植的地方。
                    (2)河鱼食物中毒
                    有一年,龙马洛巴发生洪水,岸边沙滩搁浅一条谷船般大的河鱼。阿松人把大鱼抬回村寨里食用,造成集体食物中毒,还有人员中毒死亡。


                    IP属地:云南10楼2020-10-17 09:03
                    回复
                      7、神奇的贝玛文化——比等乡批
                      比等的全称是“补等那等”。“补”是人类、人群,“等”是生机,“那”是休养。补等那等的意思是繁衍生息与休养生息,就是六村一带哈尼人的摇篮。
                      比等文化的顶峰时期在明朝,比等索帕辖区盛行贝马文化。千古流传:“哈尼-布德-瑙玛昂们,比得-乡批-涅寒麻门。”
                      这两句哈尼谚语的含义一直各有解说,特别是“瑙玛昂们”指什么,更是争论不休。
                      在特定的环境下,瑙玛昂们也比喻母性的生育系统,意思是所有的哈尼人都是母亲生养的,叫“补等那等”。如果一定要认为是具体的地名,是指牛孔河龙马洛巴流域,这是哈尼人休养生息的地方,就是比等村寨。哈尼布德瑙玛昂们,要说成是古蜀国的诺玛阿美,也未尝不可,那就是纪念哈尼先祖的发源地。
                      比得乡批涅寒麻门。解说:比等乡批啊,天地间自然造化之精灵,并非鬼神所能教化的凡人。比得乡批,也叫比等乡九。贝马文化古规:“突本翁玛乡杯,突克比等乡九。”意思:贝马文化的创始者是人类始祖翁玛大神乡杯,贝马文化的神坛泰斗是比等乡九。比等乡批为了显示其魔法的高超性,传说在切磋贝马文化时,能把坐凳吸附在同桌的臀部,使同行丑态百出。
                      “补等那等”:“哈尼布德瑙玛昂们,比得乡批涅寒麻门。”简单的解说——“繁衍生息”:“所有的哈尼人都是母亲生养的,比得乡批也是自然产生的。”
                      比等乡批生活的时代,共有四个出名的大莫批。①下六村仰资人腊咪支系者奕宗支陈姓(车氏):比等乡批。②下六村仰资人腊咪支系者欧宗支李姓:阿波哈腊。③上六村哈欧人:张家阿培张先。④上六村哈欧人:卢家阿培普朵门呸。传说,除了阿波哈腊后裔人丁兴旺,其他三人因为品行不良,晚年都很凄苦,而且都绝嗣了。
                      传说阿波哈腊进行贝马文化活动时,是在茅草屋顶上烧火,用篾箩装水。但是其法术逊色于比等乡九,被乡批驱使一窝一窝的大土蜂(胡峰)干扰贝马文化活动。这些神话都是后人为了说明突出当时贝马文化的发达,夸张地形容其法术之高超。
                      历来文人相轻,一山难容二虎。阿波哈腊迁移到纳楼司领地“腊寒咪查”生活。后代曾经在今三猛乡塔普村委会解放村“阿碑轰东”,出了一个有名的摩批叫“生斗”。他尽心尽力为人类降妖驱魔,大家褒奖他为“生斗牛模”。阿波哈腊的后裔,有一部分最后定居在上六村窝拖蒲玛。
                      比等乡批晚年去了四角“实培轰东”,四角一带成为贝马文化的基地,影响着比等和马宗一带。传说比等乡批人品不好,所以没有后代,绝嗣了。乡批死后,从坟墓里长出一股粗壮的藤子,螺旋式上升,一直到云霄。离天只有三拃。不知什么原因,比等乡批生前怎么得罪了年轻的姑妈,姑妈就把藤子砍断,藤条在墓地里流淌了七天七夜的鲜血,从此以后比等一带再也没有产生过乡批了。


                      IP属地:云南11楼2020-10-17 15:10
                      回复
                        8、寿星下凡的传说——托等阿培伙如
                        在大理国后理时期,王国内政混乱,地方部落趁机叛乱,形成了区域割据政权。红河南岸哀牢山区也建立了和泥蛮部落联盟的王国——罗盘国,罗盘国最玛派往义久一带管理的索帕叫“托等阿培伙如”。
                        托等阿培伙如开始生活的村寨,后人就命名为“托德”。伙如虽然是罗盘国的命官,那个时候还是不能脱离农活以维持生存。由于忙于政务和生产劳动,再加上初来乍到,直至60岁也没有娶妻成家,一直是老光棍汉。
                        天道酬勤,经过几年的努力奋斗,伙如家道殷实。有一年,伙如老人用鸡笼装上七只鸡,背着去比等街子赶集。比等街子是简易草坪街,每12天轮转一次,属牛日为赶集天。哀牢山区曲折坡陡,山高林密,货物在路上只能背而不能挑,托德和比等街子之间往返大约60公里。伙如连续赶了三个街子,一只鸡也没有卖出去。伙如心情十分烦躁,就气愤地说:“真是克里街子。”“克里”是狗的意思,反正是发牢骚和骂人的话。以后比等街子就改称“克里街子”了。
                        伙如老人无可奈何,看看太阳快要西沉,只好背着七只鸡往回走,心情十分沮丧。来到比等和路俄之间塔次梁子和烟宗轰么大山连接处,这里有一处休息的地方叫“阿龙爬安”。伙如看着先人和今人留下的错综足迹,又面对自己孑然一身,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心绪茫然的伙如向上天祈祷:“我太累了,乞求莫咪恩赐我一个安宁的家庭吧。”此后几百年来,人们路过“阿龙爬安”的时候就许愿,并留下随身携带的一点食物糖果,空手时也要撇一条树枝叶放在石头张嘴处,然后叩头保平安。
                        伙如老人就地息凉发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睡梦中,迷迷糊糊地莫咪告诉伙如,他的老婆来领他回家。一觉醒来,看到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叫唤他,这姑娘就是有名的路俄村“鲁傲达青阿胡么秀”。路俄是回托德的必经之路,托德人赶街,一般都要在路俄村住宿一个晚上。因为是同路,善良的么秀姑娘就帮着伙如背鸡上路。
                        来到路俄村寨,天色已晚,夜幕降临,伙如老人自然在么秀姑娘家住下来。当晚伙如杀了三只鸡,退好鸡毛后砍下鸡翅膀尖装入衣兜里,与么秀一家人吃过晚饭后就休息了。第二天清晨,伙如又把剩下的四只鸡也杀了,要求么秀家把“爬莫然莫”(村寨头人和乡老)请来。杀了那么多的鸡,么秀家也接待得非常热情,并且十分周到,一派喜气临门,颇有大摆筵席的样子。“爬莫然莫”云里雾里,席间问么秀家什么喜事。伙如抢着回答:“我是来娶么秀姑娘的,昨天我和么秀姑娘一路从比等街子回来,昨晚杀了三只鸡(出示了翅膀尖),一切都商量好了,今天就领回托德。特意请爬莫然莫来祝贺,也是做一下见证人。”么秀家怎么辩解都没有用。伙如又说:“么秀姑娘悔婚也没有关系。如果砍下翅膀的鸡可以飞,那么出嫁的姑娘也可以再嫁。”无缘无故杀那么多只鸡请客,爬莫然莫也无法理解,只好相信伙如,并劝说么秀一家和么秀姑娘。么秀恨呀,恨自己年幼无知;么秀悔呀,悔自己善良天真;回报自己的却是骗婚的结局。无可奈何,事已至此,被迫嫁给了伙如。
                        么秀心里闭屈,就“明兜明森森”(逃婚),逃到了比等。伙如在比等街子杀一头大水牛,请所有赶集的人免费就餐。伙如在别人吃饭期间,收集拢所有的牛骨头,每块骨头上都用刀子刻了无数的印记。酒足饭饱之后,伙如发话:“么秀姑娘是我明媒正娶的老婆,路俄的爬莫然莫可以作证。”伙如再次说:“俗话说,不抢活人的老婆,不挖死人的坟墓。”最后他宣布:“如果谁看上了么秀姑娘要娶她也可以,这堆牛骨头上刻着的印记,一条印记支付一两银子。我把牛骨头收藏好了。”
                        么秀再也嫁不出去了,只好同意与伙如生活,但是不肯回去托德。伙如就带么秀生活在比等后山的塘次梁子上。后人把鲁傲达青阿胡么秀生活过的地方命名为“达青”,这就是“达青米格”的来源。
                        伙如特别长寿,活了170年,也有人说是360年。莫咪发现仙界少了一颗寿星,追查后才知道下凡到罗盘国哀牢山。就差使召回。可是,伙如家已经是五代同堂的大家族,祖孙三代一样长的胡须,无法辨认。天使就在水沟里用撮箕洗木炭,有一个老人觉得奇怪,就问:“阿帕,你们在做什么呢?”天使回答:“阿波,我们在洗木炭,要洗到洁白为止。”老人就笑:“那欧哈厄麻巴,普欧罗补麻那。(木炭不会白,马牙石不会黑)”天使问:“阿波,您怎么知道?”老人答:“我活了一百七十岁就是这个样子。”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伙如寿星暴露了身份,被天使带走,回到天上复命去了。据说是被罗盘国召回。
                        后人把这个故事叫做“托等阿培伙如与鲁傲达青阿胡么秀”。“阿培”是曾祖辈,“阿胡”是姑妈辈,因为年龄相差太大而不般配,看起来像祖孙,所以是这样称呼。这个传说见于《绿春县民族民间故事集·黑炭不会白,白石不会黑》、《哈尼族民间故事·阿培郝茹的故事》,流传于上六村一带。


                        IP属地:云南12楼2020-10-18 10:33
                        回复
                          【托等阿培伙如族谱】
                          1奥翁——2翁侯——3侯涛——4涛麻——5麻匈——6匈能——7能本——8苏咪威——9威屯侣——10屯侣宗——11宗莫晕——12莫晕强——13强迪石——14迪石恋——15恋宝白——16宝白摸——17窝姆然——18鸿然璋——19璋塔婆——20塔婆军(塔婆吹)——21军贤鸟——22贤鸟南——23南里俄——24俄里飘——25里飘岳——26岳木宗——27木宗空(莫作空)——28空青莫——29莫笃苏——3 0苏喷黑——31黑木娘——32娘木芝——33娘芝(仰者)——34芝依——35依策——36策波(策波、求娘、策侬、策哺)——37波侬——38侬吼——39吼猫——40猫萨——41萨坚——42妈鸟——43鸟梭——44梭喝——45喝坚——46晗簸——47高侯——48侯仍——49仍丰——50丰突——51突轨——52石哺——53女则——54则嚷——55嚷斗(嚷斗、嚷简)——56斗则——57则哺——58哺斗——59哺萨——60萨则——61则宗——62宗萨。
                          谱牒来源于《哈尼族口传文化译注全集第15卷红河州哈尼族谱牒(六)》第62~63页,元阳县俄扎乡勐仲村委会多沙村车动则户谱牒。腊咪支系“童等然”宗支。由第54代“则嚷”从绿春县牛孔镇比得村迁入本村定居。“则嚷”的同胞兄弟仍在绿春县居住。
                          【鲁傲达青阿胡么秀族谱】
                          1诗米乌——2乌突里——3突里佐——4佐梅烟——5梅烟恰——6恰乞形——7乞形里——8里波贝——9波贝乌——10乌合然——11合然搓——12搓摩宇——13摩宇直——14直塔婆——15塔婆布——16布里吾——17吾里匹——18匹玛得——19玛得达——20达多苏——21苏莫——22莫作——23作娘——24娘杯——25杯仁——26仁翁——27翁堂(翁堂、翁苗)——28堂此(达青)……。
                          属于莫作部落翁堂然,为七溪部“仰杯阿窝”家族。么秀是翁堂然堂此后代家族的女儿。这一支家族,现在仍然生活在大兴镇龙丁村委会路俄村。


                          IP属地:云南13楼2020-10-19 08:23
                          回复
                            9、乱世枭雄——陈嘎红
                            9.1、陈嘎红及其家族概述
                            清道光年间(公元1820~1850年),生活了近二百年的客籍四川人被驱逐离开,可谓:“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满目凄惨辛酸泪,百废待兴后来人。
                            者俄最玛无儿无女,辖区内人烟稀少,无力交纳元江直隶州的赋税,连续积欠了9年的赋税。只好到处招引人口,开始有人口陆续进入辖区内落籍。最玛家族逐渐衰落,最后绝嗣。下面就说比等的情况。
                            据说在南明清初动乱时,从红河县洛恩乡茨农村委会茨恐上寨迁移出一户人家,是区依部落许侬宗支后裔“轰英氏”。停留在今红河县洛恩乡茨农村委会王沟村,因为当地区依人“轰鲁氏”陈姓势力强大,所以这户陈姓轰英氏就冒充轰鲁氏,姑且称为假轰鲁氏。
                            者俄咀玛出不了远门,只好委托邻村的格卡寨主何姓,去人口密集的溪处司招引人口。溪处司王沟村有一户陈姓寡妇有6个儿子,应招带着5个儿子进入义久一带,这陈姓就是假轰鲁氏。老大“忠咀”和老六“忠阿”来到比等定居,老二去了曼洛,老三去了欧且,老四返回原地王沟村,老五去景洪勐腊时因疟疾病死。
                            假轰鲁氏陈姓刚刚来到比等时,曾看到一户还没有离开的四川人家,一个老翁和一个老太。老太婆刚刚死去,假轰鲁氏就抬去掩埋,老头在哭喊着追赶“强觉妈(他的妈)不要忙走”,转身去寻找一些殉葬品。因为陈姓听不懂汉话,后来回忆误认为当时埋葬的是“强觉妈”。因为村寨有先居者,所以免除了哈尼族建村立寨的许多规矩。假轰鲁氏成为现在比等人的先居者。
                            假轰鲁氏老大的后代发展为“地主”家族,老六的后代变成“贫农”家族。所以比等的地主和贫农都是一个家族。地主支叫“兄玛阿波”,贫农支叫“赶海阿波”。
                            比等人落籍之后,受到元江汉族川籍后裔王家成的敲诈,说是王氏的地盘,需要缴纳“门户捐”。村寨西侧有一处地名叫“王安八宗翁”(王家的宅基地),在清道光之前曾经是王家居住之地。为了应付这件事,比等人就从三猛巴德腊姑地方请来了一户川籍后裔王姓,称为“批尼阿波”(汉族)。王姓女人为裹脚妇女,不能走路,用轿子抬着;在途中生了一子,因为汉族赶来比等,所以取名赶来途中的“来依”。王氏分得比等田地的三分之一,成为殷实的人家;后代吸食烟土,逐渐沦为贫农,解放后三代担任村里的干部。
                            后来比等有一户区依人轰鲁氏陈姓搬来居住,因为先居势力家族陈氏冒充了轰鲁氏,后来的陈氏只好说自己是非轰鲁氏,姑且称为真轰鲁氏。所以比等村寨的陈姓分为假轰鲁氏和真轰鲁氏。
                            话归正题,假轰鲁氏老大支系也分成两支,一支是“地主”支系的贫农,解放后当干部;另一支继承“兄玛阿波”做寨主,谱牒是“忠咀-咀前-前沙-沙欧、沙九”。
                            传到陈嘎红是第四代,陈嘎红是小弟,大名叫沙九。这小弟争强好胜,长大后就为霸一方。按照哈尼族习俗,比等寨主由长兄陈沙欧继任。陈嘎红不甘居于兄长之下,又不好争夺寨主之位,最后按照哈尼族的另一个习俗分寨来解决,分出寨神是独立村寨的标志。于是,就迁移到比等东面居住,与比等隔着一条箐沟约500米,因为东面村寨有大榕树(万年青),所以叫鸟波。陈嘎红就叫“鸟波阿波”。此后,外界所称的“比等”就是比等和鸟波两个村寨。因为陈嘎红名声大,“沙欧嘎红”就叫成“嘎红沙欧”。这是民国初期的事情。
                            假轰鲁氏老六贫农支后代有两个儿子,分居在比等和鸟波,假借陈嘎红的势力,两弟兄专门做偷牛盗马的营生,甚至跑到三楞一带敲诈勒索。
                            比等陈嘎红的迅速崛起和突然陨落,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现实的社会背景和自身局限的人生观。领主者俄最玛的衰落以至绝嗣,为群雄逐鹿带来机遇,民国又是多事之秋,这就是天时。河东、河西、义久是土官辖区之外,流官管理盲区,山高皇帝远,鞭长莫及,这就是地利。轰鲁氏先祖的中转站溪处司王沟村及其周围人口密集,多是流亡之民;出则为匪(兵丁)、入则为民,兵源充足,这就是人和。
                            以上的天时、地利及人和,注定了比等陈嘎红的畸形崛起。既不同于流窜漂浮的专职土匪苏石保(《绿春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土匪头子苏石保罪行录》),也不同于本分殷实的世袭土官和地主(来波村寨和阿谷村寨地主),同官府仕途之路更是格格不入。是一种为匪、为盗、为农,既依附又抗拒官府的畸形、变态的人生历程。
                            【假轰鲁氏族谱(轰英氏)】
                            1诗米乌——2乌突里——3突里佐——4佐梅烟——5梅烟恰——6恰乞形——7乞形里——8里波贝——9波贝乌——10乌莫然——11莫然杂——12杂落崩——13落崩普——14普窝松——15窝松普——16普莫克——17莫克他——18他立最——19立最玛——20玛海——21海月——22月巴——23巴欧——24欧孔——25孔地——26地区——27区许——28许农——29农相——30相么——31么科——32科普……忠咀(忠咀、忠阿)——咀前——前沙——沙欧、沙九(陈嘎红)。


                            IP属地:云南14楼2020-10-19 14:49
                            回复
                              9.2、陈嘎红的历史意义
                              陈嘎红就像义久阿窝一样,是当地出名的历史人物,为地方历史的书写提供了时代材料。这是对河东、河西、义久等历史文献的贡献。
                              陈嘎红突然遇难,为上六村进攻下六村洞开了大门,是上、下六村武装械斗的序幕。上、下六村武装械斗引出了咪哩李和才出兵介入下六村,间接为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进入六村地区创造了条件,加快了解放六村的步伐。
                              南诏时期咀比依爹(迷克阿培咀比依爹)、依贵八腮(阿迪阿雄依贵八腮),大理国时代扁玛阿波腊都约侯、莫东么千阿培、哈欧麻然等揭开了蛮荒远古的历史印迹。扁农(扁玛的兄长)的后代多娘开辟了东仰昌盛的因远部时代。大元帝国铁蹄踏遍欧亚大陆,皇恩浩荡,对瑙玛岸们蛮荒之地刻上“六村”的文明标志。大明王朝,赐予钮兀(牛孔)和五隆(大水沟)钮兀御夷长官司的荣耀。时代巨变、天地躁动,孙宗孔、杨德高、陈嘎红、普老三等风云人物,波澜壮阔地谱写了上下六村的过渡历史,都是六村历史发展的里程碑。


                              IP属地:云南15楼2020-10-20 10: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