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群狼吧 关注:8贴子:627

『群狼』「文化」华夏汉字及华夏汉字旁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汉字的起源】
说法一:结绳说
在文字产生之前,古人们靠结绳记事、认事,此举起到了帮助人们记忆的作用。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汉代郑玄注:「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庄子·胠箧》篇云:「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
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又如《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义》: 「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
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东汉以后,不少人把汉字起源附会于结绳 。
说法二:八卦说
关于八卦的起源说法并不统一,有摹象说、星象说、数说和杨雄的「亥」为物之源说等等。
《周易·系辞》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
提到八卦源自庖牺氏对自然客观世界的摹象,这与「依类象形」而作的汉字的起源是相似的。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
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把八卦和书契(文字)的作用相提并论,
把汉字的起源与八卦联系起来 。
说法三:仓颉造字说
相传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 。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
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
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仓颉造字说」在战国
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
盛行。汉许慎《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
造书契。」和「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
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
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说法四: 刻契说
刻契是古人在结绳记事后又一种帮助记忆的实物记事法,多作契约用,比结绳记事进步多了。
「契」就是在木条上或竹条上刻上刻痕。《释名·释书契》:「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周易·系辞》郑玄注:「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符合。」郑玄又在《周礼·质人》
注里说:「书契,取予市物之券也。其券之象书两札,刻其侧。」《列子·说符篇》:「宋人有
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所说的「齿」即是质契上所刻的齿痕。这种刻契
具有记事记数的作用,可以作为契约的凭证,也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刻契的一些符号与某些汉字
形体相似。如「一、二、三、亖、𠄡」与汉字数字「一、二、三、四、五」的古文字别无二致 。
宋末元初戴侗提出「书始于契,契以记数」而「各如其数」,认为「刻识其数」的契刻是原始文
字的一个源头。
说法五 刻划说
郭沫若先生立足于半坡陶符与殷商甲骨文的比较考察,认为早期的文字可以从结构上分为「刻划」
和「图画」两大系统,「刻划系统是结绳、契木的演进,为数不多,这一系统应该在图形系统之前」。
从半坡发现的刻划符号来看,有的是数字,有的是单字。许多现代学者认为它已有固定的音形义,
当为汉字之源头 。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土在河南舞阳贾湖遗
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
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
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
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
复杂。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考古工
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
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仰
韶文化遗址的陶器外壁,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划,并有一定规律性,具备
简单文字的特征,可能是我国文字的萌芽 。
说法六:图画说
关于汉字的起源历史上曾盛行「河图洛书说」。《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竹书纪年》指出:「黄帝轩辕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沈约注:「龙图出河,
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 《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
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部分近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
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
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沈兼士先生在1927年提出了汉字起源于记事的图画这一观点,认为在
古汉字之前还有一个「文字画」的起源阶段。沈兼士《从古器款识上推导六书以前之文字画》:「盖
于六书文字时期以前,应尚有一阶段,为六书文字之导源,今姑定名为‘文字画时期」”。文字画是向
文字进化的记事性图画,具有亦画亦字的特点,初步具备了文字记录信息的可识性功能。关于记事图
画与记词文字的联系与区别,沈兼士先生讲得尤为精辟:「文字画为摹写事物之图象,而非代表言语
之符号,虽为象形字之母型,而不得径目为六书象形指事之文。」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遗
址晚期和良渚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有更整齐规则的图形刻划,是早期的图形文字。


1楼2020-10-20 09:03回复
    【本家】
    甲骨文
    钟鼎文
    大篆
    小篆
    楷书
    草书
    行书
    繁体字
    简体字
    二简字(已废)
    【旁支】
    粤地汉字
    和制汉字
    朝鲜汉字
    越南喃字
    【其他】
    火星文
    代号文


    2楼2020-10-20 09:18
    回复
      【甲骨文】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 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
      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
      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商代已有精
      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
      底下分别介绍。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王共约273年,经历8世12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也应有早
      晚先后之分。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说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
      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
      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甲骨文是中华八千年文明史的组成部分,是
      中华道统的文之一(岩壁图文、陶文、陶符文、陶刻文、骨甲刻文、甲骨文、铭文、金文、木椟竹简大
      篆文、木椟竹简隶书文、木椟竹简小篆文、石刻文、汉隶书文、魏晋楷书文等)。(伏羲氏、黄帝、仓
      颉、文王、王羲之)


      3楼2020-10-20 09:20
      回复
        【钟鼎文】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
        钟鼎文。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
        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
        金文金文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金文
        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
        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金文之全盛时期为周,周以平王东迁分为西周及东周──西周趋于端整雄浑,造
        成金文之黄金时代;东周因列国割据而形成地域特色。


        4楼2020-10-20 09:22
        回复
          【大篆】

          西周后期,汉字逐渐演变发展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
          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
          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秦国文字和六国
          文字。这里的大篆指继承西周大篆的秦国文字。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
          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籀作大篆。」《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
          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有
          「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鸡)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
          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
          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
          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石
          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
          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
          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
          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5楼2020-10-20 09:25
          回复
            【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秦统一前由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
            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种写法,给发
            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在统一货币、车轨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时,又着力推行「书同行」
            政策。《说文解字·叙》记「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车府令赵高作
            《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可见小篆系由
            籀文大篆沿革演变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
            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圆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
            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
            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其传世代表作有《秦山
            刻石》残部,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迹拓片存世,《会稽》、《峄山》后人摹刻本
            传世,据传上述刻石皆为李斯所书。


            6楼2020-10-20 09:28
            回复
              【楷书】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了
              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
              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
              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这是中国书
              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
              如今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钟致帅《雪轩书品》称
              「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经常带有汉朝隶书的写法在其中,因此
              它的楷书性质还不成熟,但正因为这种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
              了一种独特的美,康有为评价有「魏碑十美」。而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
              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我
              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前三个就在唐朝。


              7楼2020-10-20 09:31
              回复
                【草书】

                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
                体, 形成于汉代 ,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
                新体草书相区别。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
                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正如李志敏所说:「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
                入草书妙境。」草书由于字形太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不能像隶书取代篆文那样,取代隶书而成
                为主要的字体。 值得一提的是,组成日本文字的三大要素中,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收到草书的影响,而
                和制汉字许多都是通过改造而成的,而有些就是直接照搬的,比如「書」就是中文简体字「书」的繁
                体写法,可见中国汉字对其影响之深。


                8楼2020-10-20 09:37
                回复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于东汉末年。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
                  体书势》一文:「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唐代张怀瓘
                  《书断》记载:「行书者,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张怀瓘在其《书议》又云:「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
                  草者谓之行草。」明代丰坊在《书诀》中则有更为形象的描述:「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
                  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行书正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
                  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深受喜爱、广泛传播。
                  行书具有大小相兼、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
                  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的特
                  点。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
                  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
                  纵跃,苍劲多姿。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
                  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9楼2020-10-20 09:43
                  回复
                    【繁体字】

                    繁体中文即小篆演变为隶书(之后又出现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后产生的中文书写体系,
                    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20世纪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书写标准。1950年代开始中
                    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在繁体中文的基础上所做的简化形成了新的中文书写标准。简体中文主要在
                    中国内地以及东南亚(如马来西亚、新加坡)使用,繁体中文主要在中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别
                    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使用,同时广台地区也存在并用的异体字【粤地汉字】。


                    10楼2020-10-20 09:47
                    回复
                      【简体字】

                      这个不用多做解释,大家天天用,我想也不用浪费时间附加解释了。


                      11楼2020-10-20 09:50
                      收起回复
                        【二简子】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字俗称二简字,该方案是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继《汉字简化方案》
                        通过后,50年代开始酝酿,1960年向全国征集意见,1966年中断制订,1972年由周总理主持恢复
                        制订,1975年报请国务院审阅,1977年12月20日正式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二简字在常用字范围
                        内拟订,主要选用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简化汉字形体的同时精简了汉字的数量,淘汰了一部分容
                        易读错和写错的字,使一部分汉字的偏旁和笔画结构变成了常用字,减少了一部分汉字的偏旁,不
                        仅有利于识字教学,也为电子计算机和其他机械处理汉字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国务院于1986年
                        6月24日宣布废除二简字,在现在的输入法中,仍然可以使用少量二简字,如「桔子」(橘子)或者
                        「早歺」(早餐)等等,现在多数的二简字已经被废除,或许很多六七十年代我们的父辈和叔伯辈还
                        记得或者会书写这种文字。


                        12楼2020-10-20 09:55
                        回复
                          【粤地汉字】

                          粤地汉字,正式的说法叫「粤语字」,是广东或台湾地区使用的「本地汉字」除了一些生僻字
                          以外还有很多自创的字体文字。其中很多常用字如「乜」、「冇」、「冚」、「氹」大家更是
                          耳熟能详,经常在港台片中看到。


                          13楼2020-10-20 10:02
                          回复
                            【和制汉字】

                            和制汉字又称日本汉字,指由日本人利用中国的汉字六书自创的字。日语中称其为「国字」其
                            中绝大多数属于会意字。如「雫」,假名写法是 しずく ,读音是 shizuku ,这个和制汉字解作
                            水滴,水滴如雨下,便作「雫」,便是一个会意字,从雨部。多数和制汉字是由汉字改造而来,
                            比如「凪」是由「风」与「止」组成,典型的会意字,风停止了即是「风平浪静」,中国古代的
                            许多单体字也是如此,只不过现在很少被使用了(文言文书籍中,有时候可以看到一些)。


                            14楼2020-10-20 10:09
                            回复
                              【朝鲜汉字】

                              朝鲜汉字(汉字;한자;Hanja),又称韩文汉字或韩国汉字,是朝鲜语・韩国语中使用的汉字。
                              韩文汉字在朝鲜文(韩文)中通常在用来书写由古代中国传入的汉字词,使用频度不高,通常也
                              可以由谚文来书写,汉字教育由于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不能读写汉字的人也很多。韩文汉字字形
                              大约相同于中国的繁体字、日本的旧字体。


                              15楼2020-10-20 10: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