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吧 关注:11,547贴子:363,756
  • 10回复贴,共1

【搬运】《论语》的作者是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罗辑思维》——孔子评传40讲。
作者:李硕


IP属地:江苏1楼2020-10-29 19:46回复
    偕9ff7sth3at2、灸nzm41lzn819r、人生何须太完美.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上一讲我们了解到,在孔子死后,他的学生团队遇到了一段困难时期。这时候,子贡成了孔门的顶梁柱,他搞了很多神化孔子的活动,把孔子塑造成了一个全知全能的圣人。
    靠着这些活动,子贡维持住了同学们的凝聚力,也让自己的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但他神化孔子的事业并没有完全成功,就连孔门弟子自己编写的《论语》,也没把孔子描写成圣人,我们读到的只是一个作为学者的孔子,有着普通人喜怒哀乐。
    事实上,不光是《论语》,另一本孔门编写的《礼记》,也没有神化孔子。
    这就有意思了,神化孔子,对孔门肯定是有很多好处的,那为什么有的同学,偏偏就不跟着子贡走呢?
    这一讲,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谁让孔子走下了神坛。


    IP属地:江苏2楼2020-10-29 19:47
    回复
      曾氏父子不一样


      这个答案其实不难找,只要锁定《论语》跟《礼记》这两本书的作者就行了。不过呢,书里并没有明说作者是谁,我们只能从细节来推断。
      在《论语》跟《礼记》里,一般提到孔子学生的时候,都是写他们的名,或者字,这是比较平等的称呼。
      只有曾参这个人比较特殊,他一直被写成“曾子”。要知道,“子”在当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称。
      而且,除了孔子之外,“曾子”出现的频率最高。那从这两个细节来看,《论语》跟《礼记》的编写团队,应该都是曾参的学生。
      而曾参,很可能就是这两个项目的负责人。一方面,他的言行,在这两本书里出现的频率很高。同时呢,曾参的个性和治学的风格,也跟这两部书的内容非常吻合。
      那看来,在真实记录孔子这方面,曾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那下面,我就来给你介绍一下他。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0-10-29 19:48
      回复
        曾参是鲁国人,比孔子小46岁,比子贡小15岁,在孔门弟子里边,算是最年轻的一代。有意思的是,他的父亲曾点,也是孔子的学生。
        在孔子去世后,曾参也曾经出国去寻找机会。他去了刚刚崛起的越国,受到了越王勾践的优待,挣了很多钱。等他再回到鲁国,孔子的孙子都已经10几岁了。
        这位孙子名叫孔伋,他的父亲孔鲤、祖父孔子早都不在世了,而曾参父子两代都跟孔家很熟悉。所以,曾参就当了孔伋的老师和监护人。当然,这也跟曾参的经济实力有关,毕竟培养下一代需要不少钱。
        曾参的这个新角色,让他在孔门里拥有了很高的威望。所以到后来,是曾参带着自己的学生们,把孔子当年的言论整理了下来。他们的成果,就是流传后世的《论语》和《礼记》。


        IP属地:江苏4楼2020-10-29 19:48
        回复
          《论语》记录真实的孔子


          另外,刚才我说过,曾参自己的风格跟这两部书很像。那他的风格是什么呢?
          就是很老实、也很蠢笨。在《论语·先进》篇,孔子对曾参的评价是“鲁”。这个鲁指的不是鲁莽,而是迟钝、笨拙的意思。
          而他的父亲曾点,我前面介绍过,是个很聪明、很洒脱的人,跟曾参完全不一样。那可以想象,有这么个蠢儿子,当年曾点肯定很恼火。史书记载,曾参小时候经常被父亲打,而且被打得很惨。
          但另一方面呢,蠢笨也意味着实在,曾参这个人没有花花肠子,别管做什么都实事求是。那他当然不会喜欢子贡搞的造神运动。
          不过,曾参当初的地位,还没法跟子贡相比。而子贡去世以后,曾参就比较有学术地位了。
          于是,他开始带着学生们,编写《论语》和《礼记》,整理孔子当年的言论。除了学术的目的,这也是想记载下一个真实的孔子,来反对子贡的造神运动。
          我们先来看《论语》。“论”的意思是汇编,《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汇编。
          这本书里记录的孔子言行,都是曾参和老同学们亲眼见到的,没有任何的虚构,也没有任何神奇的地方。在这本书里,孔子就是一位渊博的、真性情的学者,以及一位失败的政治家。
          尤其是,《论语》还专门写道,孔子不喜欢谈论“怪、力、乱、神”。这个记载很珍贵。
          因为孔子说过什么,比较容易记录,只要和孔子有过一面之缘,谁都可以说出一些。但孔子没说过什么,就不那么容易总结了,需要跟随孔子很久、对他非常熟悉,才能总结出来。
          而“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这条记录,恰好跟子贡塑造的那个圣人孔子完全不一样。
          我想,这可能是曾参对子贡很不满,才特意写下来的。因为孔子在世的时候,明确反对过造神,那老实的曾参自然要把孔子的这个立场坚持到底。
          《论语》对孔子的这些还原和记录,实际上,就是把他从子贡建造的神坛上拉下来,让他回到真实的人间。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20-10-29 19:49
          回复
            《礼记》中反人性的因素


            好,说过了《论语》,再来说《礼记》。
            《礼记》里的内容更多,也更杂。除了记录孔子言行,还记载了很多婚丧嫁娶的程序、祭祀的礼仪,以及各种行为规范。
            同时,书里还有些后世的作品。这是因为,古代的著作权并不严格,后世的人在传抄的时候也会往里面添加一些东西。
            在《礼记》这些比较庞杂的内容当中,关于孔子本人、以及孔子社交圈子的记录,都非常可信,也非常珍贵,是不可替代的第一手史料。
            比如我前面讲的,孔子早年母亲死了,他把棺材停在路边、到处打听孔纥的坟在哪里,这件事就是《礼记》保存下来的的。这是关于孔子私生子身份的直接证据。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编写《礼记》的人是子贡而不是曾参,那他肯定要神化孔子,编造更戏剧化的情节,而不会记录下一个这么真实的、有点儿惨的孔子。
            这么来看,由曾参来主持记录孔子的言行事迹,是历史的幸运。
            不过呢,曾参的笨拙,在有的地方也起了坏作用,歪曲了孔子原本的想法。比如,他把儒家的“礼”搞得很繁琐,甚至变得很残酷、有些违反人性了。
            这主要表现在《礼记》里面的家庭规范,又多又严格,几乎没人能全照着做,连孔子自己都做不到。
            比如说,书里规定贵族男人应该30岁结婚,所谓“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事实上古人都是早婚,比如孔子,20岁就结婚生儿子了。春秋所有的国君、贵族,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条。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20-10-29 19:50
            回复
              而最反人性的,是《礼记》里关于丧礼的规定。
              举个例子,如果遇到亲人刚去世,那家里人就要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做到所谓的“伤肾、干肝、焦肺”,也就是把自己往死里折腾。要嚎啕哭丧,同时还要接待吊唁者。
              你可能会说,刚才还说曾参很老实、很迟钝,那《礼记》里的这些规矩,也可能是孔子亲自传授、然后被曾参如实地保存下来的啊,不一定就是他歪曲的吧?
              确实,我们不能断定《礼记》里的这些内容,到底是孔子还是曾参发明的。但从现在能见到的各种文献来看,孔子亲口说出来的规范,从来没有这么变态、这么严酷的。
              更何况,孔子这个人虽然总结过很多伦理规范,但他也喜欢讲权变,也懂得搞变通,并不会一味地坚持原则。
              而且,孔子年纪越大,对规矩就看得越淡。他晚年喜欢的,就是曾参的爸爸曾点,因为曾点很洒脱,不守规矩。
              所以,我认为,《礼记》里那些过于严苛的规范,很可能跟曾参有关。
              像我前面说的,他很老实、很迟钝,所以可能在记录这些规范的时候,只知道强调清规戒律,而不像孔子那样,关注礼仪对于人类社会的本质作用。
              曾参这么做的结果,就是让儒家学说变得很教条、甚至有些反人性。而这些教条,又被后世的一些儒家学者进一步放大。特别是在宋朝,朱熹这些理学家甚至要全面贯彻《礼记》的规矩。
              这么一来,就把儒家变成了所谓的“吃人的礼教”。可以说,儒家文化的负面形象,一大半来自《礼记》的这些规矩。
              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些人批判儒家思想,干脆就把这笔账算在了孔子身上。这其实是不对的,等于是让孔子替曾参背了黑锅。


              IP属地:江苏7楼2020-10-29 19:50
              回复
                小结
                好,总结一下。孔子死后,先是子贡从团队和个人的利益出发,开始了一场神化孔子的活动,当时的效果还不错。
                但这只是为了现实利益的权宜之计,不是所有弟子都同意这么做的,老实的曾参就很不喜欢。于是,到了他牵头编写《论语》和《礼记》的时候,就专门记录了孔子真实的那一面。
                可以说,子贡和曾参,一个是在造神,一个是在纪实。对于孔门,或者说对于儒家,他们的工作都有价值。
                在现实功利的层面,子贡起的作用更大,而从学术和思想的层面来看,曾参的价值更大。
                而曾参的工作,又有两面性。他记录了真实的孔子形象,这是好的一方面。但他也把儒家的一些学说搞得很冷酷,缺少人情味,这是歪曲了孔子的思想,给孔子帮倒忙。
                如果我们理清楚这些来龙去脉,把孔子的还给孔子,把曾参的还给曾参,就更能理解真实的孔子了。
                那到这里,我们的课程就全部结束了。希望这四十讲的内容,能带你回到两千年多前,看到一个曾经真实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孔子,而不是后人口中的那个孔圣人。
                【搬运完毕】


                IP属地:江苏8楼2020-10-29 19:51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10-30 14:45
                  回复
                    两个学生都不省心


                    IP属地:江苏10楼2020-10-30 15:42
                    回复
                      两千多年前的先贤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0-11-02 00: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