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比特导读】目前缺货涨价罢工的浪潮对于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拖累大概率只会变得更加严峻。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目前罢工所造成的影响暂无法深度评估,但可以确认的是产品交货周期必然会拉长,以及不断引发了连锁反应。
半导体器件应用从外媒evertiq获悉,近期知名厂商意法半导体的三个主要工会CAD、CFDT和CGT分别在各自所在的工厂发起罢工活动。该些工会认为,“ST管理层对ST员工及其工作表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蔑视,因为他们不承认员工的努力,因此决定今年不增加员工的工资”。该工会还表示,管理层把防疫的成本施加在了工人身上,卫生事件期间发放的奖金将从所有员工的工资中收回,并以此作为不涨薪的理由。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北半球已经进入秋冬季节,气温下降,新冠病毒活性升高,欧洲第二波疫情的到来,让整个欧洲地区人心惶惶,而且这种情况对于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拖累大概率只会变得更加严峻。
另外,原本受到疫情的影响,上游芯片厂商对今年下半年的市场需求预测与工作准备就偏于保守应对,但随着全球经济第三季度的回暖,电子元器件需求旺盛,5G网络的建设进入成长周期,不断扩大了终端市场的增长空间。为此,众多原厂又不得不向晶圆厂及封装增加追单,导致产能爆满,订单排队,供不应求。与此同时,在中美科技矛盾的背景下,关键元器件的供应问题已经是“捉襟见肘”了。所以在这么多种因素的碰撞中,使得市场上的元器件价格飞涨与供货紧张。
虽然目前罢工所造成的影响暂无法深度评估,但可以确认的是产品交货周期必然会拉长。据了解,近段时间市场上元器件供应链就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经常出现当日的价格波动较大,或一周内连续升价好几倍的现象。如果此次罢工活动长时间未得到解决,元器件缺货涨价的浪潮将进一步影响全球半导体产业健康发展。
国产替代的角逐时刻
事实上,产能紧缺已经开始在行业内引发了连锁反应,涨价与转嫁风险被迫成为了行业内的普遍共识。对于目前面临的紧迫困境,国内半导体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做出改变的又有哪些呢?
总体上看,国产半导体厂商在市场份额与技术特点性上,都无法直接和国外厂商相比较,特别是表现在MCU应用领域集中在低端电子产品,且在通用型MCU芯片方面储备又较多,多数企业依赖于国外厂商的生态设计环境等情况。造成了本土企业的成长空间有限,不利于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整体发展。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中国半导体是各类电子产品与系统的主要产地,而且近年来消费类电子、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的需求量巨大,国内下游半导体企业偏多,就行业前景来说属实期待。即使今年经历了新冠疫情及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业内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态势仍保持乐观。根据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在今年年中预测,2021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将取得24%的成长,市场规模达到677亿美元。有良好的机遇及增量空间支撑,无疑是国产产品提升市场份额的动力。
根据国务院公开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强调,中国芯片自给率要在2025年达到70%。在国家层面上,对教育、科研、开发、融资、应用等各个方面的支持,是国产市场步入新一轮繁荣的转机。
毫无疑问,在国家政策,市场资本双管齐下的帮助中,本土半导体企业可从细分领域切入,稳扎稳打逐渐打破海外企业在高端领域的垄断局面。据了解,国内已有不少企业在践行自主定义和开发更具差异化的应用产品。例如兆易创新深耕市场各个应用领域,以雄厚的技术研发实力为用户提供产品与生态的完善服务,而且还是全球首家推出基于RISC-V内核的32位通用MCU产品的公司。
国民技术则在芯片设计和网络安全的技术积累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能够放心硬件基础设施,持续应对复杂多变的多种物联网应用场景。
华大半导体遵循解决高端工控和汽车领域核心难题,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以及做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高精度ADC,更加贴合客户需求。
当然,在细分领域差异化成绩优秀的厂商还有很多,从最开始只有简单粗暴的硬件堆积,到现在理解行业以及用户的需求,逐步改善器件在内部或外部上的设计细节,是帮助国产替代形成良好口碑与市场信任的核心关键。
本文为大比特资讯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
半导体器件应用从外媒evertiq获悉,近期知名厂商意法半导体的三个主要工会CAD、CFDT和CGT分别在各自所在的工厂发起罢工活动。该些工会认为,“ST管理层对ST员工及其工作表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蔑视,因为他们不承认员工的努力,因此决定今年不增加员工的工资”。该工会还表示,管理层把防疫的成本施加在了工人身上,卫生事件期间发放的奖金将从所有员工的工资中收回,并以此作为不涨薪的理由。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北半球已经进入秋冬季节,气温下降,新冠病毒活性升高,欧洲第二波疫情的到来,让整个欧洲地区人心惶惶,而且这种情况对于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拖累大概率只会变得更加严峻。
另外,原本受到疫情的影响,上游芯片厂商对今年下半年的市场需求预测与工作准备就偏于保守应对,但随着全球经济第三季度的回暖,电子元器件需求旺盛,5G网络的建设进入成长周期,不断扩大了终端市场的增长空间。为此,众多原厂又不得不向晶圆厂及封装增加追单,导致产能爆满,订单排队,供不应求。与此同时,在中美科技矛盾的背景下,关键元器件的供应问题已经是“捉襟见肘”了。所以在这么多种因素的碰撞中,使得市场上的元器件价格飞涨与供货紧张。
虽然目前罢工所造成的影响暂无法深度评估,但可以确认的是产品交货周期必然会拉长。据了解,近段时间市场上元器件供应链就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经常出现当日的价格波动较大,或一周内连续升价好几倍的现象。如果此次罢工活动长时间未得到解决,元器件缺货涨价的浪潮将进一步影响全球半导体产业健康发展。
国产替代的角逐时刻
事实上,产能紧缺已经开始在行业内引发了连锁反应,涨价与转嫁风险被迫成为了行业内的普遍共识。对于目前面临的紧迫困境,国内半导体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做出改变的又有哪些呢?
总体上看,国产半导体厂商在市场份额与技术特点性上,都无法直接和国外厂商相比较,特别是表现在MCU应用领域集中在低端电子产品,且在通用型MCU芯片方面储备又较多,多数企业依赖于国外厂商的生态设计环境等情况。造成了本土企业的成长空间有限,不利于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整体发展。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中国半导体是各类电子产品与系统的主要产地,而且近年来消费类电子、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的需求量巨大,国内下游半导体企业偏多,就行业前景来说属实期待。即使今年经历了新冠疫情及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业内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态势仍保持乐观。根据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在今年年中预测,2021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将取得24%的成长,市场规模达到677亿美元。有良好的机遇及增量空间支撑,无疑是国产产品提升市场份额的动力。
根据国务院公开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强调,中国芯片自给率要在2025年达到70%。在国家层面上,对教育、科研、开发、融资、应用等各个方面的支持,是国产市场步入新一轮繁荣的转机。
毫无疑问,在国家政策,市场资本双管齐下的帮助中,本土半导体企业可从细分领域切入,稳扎稳打逐渐打破海外企业在高端领域的垄断局面。据了解,国内已有不少企业在践行自主定义和开发更具差异化的应用产品。例如兆易创新深耕市场各个应用领域,以雄厚的技术研发实力为用户提供产品与生态的完善服务,而且还是全球首家推出基于RISC-V内核的32位通用MCU产品的公司。
国民技术则在芯片设计和网络安全的技术积累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能够放心硬件基础设施,持续应对复杂多变的多种物联网应用场景。
华大半导体遵循解决高端工控和汽车领域核心难题,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以及做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高精度ADC,更加贴合客户需求。
当然,在细分领域差异化成绩优秀的厂商还有很多,从最开始只有简单粗暴的硬件堆积,到现在理解行业以及用户的需求,逐步改善器件在内部或外部上的设计细节,是帮助国产替代形成良好口碑与市场信任的核心关键。
本文为大比特资讯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