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没有过朔夜出游的经历。远离了灯火通明的城市,夜空是那种深邃的黑。抬头望去,偌大的天穹除却几点疏星若隐若现,再没有任何光亮值得让我们的视线驻留。这不禁让人思考,人类的目光所及是否就是宇宙的全部?在深空的至暗之处会不会隐藏着一些我们看不到的事物?
故事要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说起。这一时期星系天文学刚刚兴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并不是宇宙的全部,在银河系之外还有众多其他的星系。一个星系通常包含几亿到几万亿颗恒星,然而我们谁都没有见过数亿恒星跃然于夜空中的壮阔场面,这是因为绝大多数恒星离我们非常遥远,它们发出的光传播至地球时已非常暗淡。实际上,夜空中肉眼可分辨的恒星最多只有六千颗,它们都在银河系内。对于银河系外的其他星系,它们整体看上去只是一片云状的亮斑,只有借助大口径的天文望远镜才能分辨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恒星。
正如恒星会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形成星系,星系之间也会在由于引力而结团形成更大的星系团结构。通过观察星系团中的各个星系的亮度和运动情况,人们可以推算出整个星系团的质量,这里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根据星系团中星系的数量和整体发光情况去反推星系团的质量,这被称为“光度质量”。第二种是去测量星系团中大量星系的运动速度,根据速度的离散程度,可以通过引力理论去计算星系团的质量,由这种方法得到的质量被称为“动力学质量”。如果星系团中的大多数物质是发光的,那么这两种质量应当不相上下。然而在三十年代天文学家Zwicky和Smith却发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某些星系团的光度质量实际上远小于其动力学质量。这反映出了一个难以置信的事实:宇宙中发光的物质可能要远少于不发光的物质。是的你没看错,并不是这些物质发光太弱以至于无法被我们观测到,而是它们根本不发光!换句话说,这些物质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人们只能通过其庞大的引力效应去感受它们。

图1 一个典型的星系团:CL0024+17。(引用自Front.Phys. 2017, 12: 1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