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编剧吧 关注:19,660贴子:165,242
  • 18回复贴,共1

【交流】关于广播剧编剧一些浅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业余编剧,偿试着去学一些编剧知识,将一些学习心得抛砖引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12-16 22:41回复
    第一个问题,要想成为一个编剧,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广播剧。顾名思义,从“广播剧”这三个字当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两个信息,“广播”和“剧”。我没有开玩笑,广播指的是他的传播方式,这一点决定了他的审美方式。“剧”是指他的文学载体,这一点使他区别于别的文学体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12-16 22:47
    回复
      先说剧,广播剧无疑是戏剧的一种,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为了使我们更好的明确他的审美内涵。使他区别于散文诗歌小说等等。比如诗歌,当我们欣赏诗歌的时候在欣赏什么?可能有人回答是闻一多的“三美”,也有人回答是王国维的“三境界”。这些精神内涵统一构成了诗歌的审美意象。那么当我们在欣赏戏剧的时候到底在欣赏什么?关于戏剧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观众说”“激变说”“模仿说”等等。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戏剧种的人物通过动作的演绎,直接与观众达成情感的交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12-16 22:53
      回复
        这个动作不光指肢体动作,也包括语言动作内心动作等等。所以,既然我们认为广播剧是戏剧的一种,那么我们就要遵循这个使人物与观众达成情感交流的原则。
        那么戏剧种类那么多,是什么使广播剧在本质上区别于别的戏剧?说到这里,咱们就要说他的传播方式了,广播剧是通过声音传播,所以剧中的人物动作,不是直接呈现在我们眼前,而是通过我们联想再创造的一个画面。所以广播剧的本质审美是联想,正是这个本质审美,使广播剧区别于话剧舞台剧影视剧歌剧等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12-16 23:02
        回复
          现在我们明白了广播剧的本质审美特征,将广播剧与其他文学体裁与其他戏剧方式有了明确的区分。所以我们编剧在写剧本的时候便不会迷茫,知道写的是广播剧,而不是小说不是诗歌不是话剧不是舞台剧。我们为什么要明确这个问题呢?因为在我们写作的过程中可以指引我们所选择的写作方式,个人经验是以戏剧写作手法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说全部抛弃其他的写作手法应用。比如《喜读广播剧陈妙常》一文中提到的广播剧可以采用更加诗意的写作方法。这也是广播剧不同于舞台剧的点,那么为什么独独广播剧可以诗意呢?因为我上文中提到的广播剧本质审美特征,联想。而这也决定了广播剧在空间和时间上不受限制,场景灵活多样的特点。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12-16 23:12
          回复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呦呦青蒿》中蒙太奇的应用,开头由诺贝尔奖大厅直接进入剧情。再比如,猫耳上《等待》一剧中将父亲做饭的场景与女儿喝酒的场景混剪。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叙述方式,其魅力是舞台剧无法比拟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12-16 23:17
            回复
              说了这么多言归正传。之前看到吧中有人问怎么转场?用什么手段转场?其实出现转场困难的根本原因是戏剧结构与情节张力出了问题,与用什么手段关系不大。所谓的情节张力,就是指你一个情节带动其他情节的能力。最典型的戏剧结构就是网状结构,比如在《三国演义》中陈宫因为曹操说了不仁义的话,弃他而去,曹操讨伐陶谦,陈宫去劝不成,没脸见陶谦去投奔张邈与吕布相遇,与吕布一同袭击兖州导致曹操讨伐陶谦不成,而这又间接使得陶谦三让徐州于刘备…………。后面就不说了,只是举个例子,千万不要简单的理解成伏笔。言归正传,那么当你一个情节无法带动另一个情节的时候,你的转场就注定会出现困难,直接的表现就是转场之间没有关联性。这不是靠教你几个技术层面小手段就能弥补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好好考虑一下我们是否要重新设计戏剧结构,与重新梳理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12-16 23:40
              回复
                直接说实际问题,还有吧友说场景搭建紊乱,这个问题从根本上是审美形态与表达方法的矛盾。比如,你想要表达的审美形态是崇高,但是你的文字无法体现出力量感。或者比如你想要表达的是优美,但是你的文字很磅礴激昂。
                体现在直接层面就是你的人物情感与故事背景不契合。比如,人物情感无法在场景中得到伸展或深化,从而导致人物台词平庸,场景零碎等等问题。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人物形象上是否出现问题,而不是硬加情节,如果硬加情节不但不会使人物突出,反而会使这个矛盾更加突出。比如《雷霆战将》中八路军向护士飞眉眼。体现在广播剧上,最常见的就是转场过多,无法使场景集中,而一旦将场景集中就会发现人物无所言,对话进行不下去。现在好多剧都有这个问题,尤其以古风居多,一男一女在那尬聊,说的话毫无营养,都是类似于“你吃了吗?今天的桂花糕真好吃,桃花糕也很好吃”之类的话。这不是用将周围场景写进台词这个小技巧就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这十里桃林真是美极了”,“这南朝的古寺庙果然烟雨蒙蒙”,看似将周围的环境体现在了台词中,但是这个“十里桃花”美是你告诉我的,而不是我直接感受到的,这本身就走违戏剧的表达方式。也使广播剧本质的审美联想功能得到削弱。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12-17 00:04
                收起回复
                  想问问老师,os多的小说是不是根本不适合改编成广播剧?或者换一种说法,人物os多的小说改编成剧本最需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呢?怎么样才能不ooc的情况下添加删减台词呢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0-12-20 23:50
                  收起回复
                    第一个问题,关于内心独白和环境描写多的小说改编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之所以制作成广播剧有难度,是以前认为语言(也可以叫台词)才是广播剧的核心,而音乐和音效只起到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理论的发展,这种以语言为中心的想法无疑是浅显与落后的,最普遍的例子就是悬疑剧,以前广播剧也叫家庭剧,认为剧情不宜太过复杂,人物不宜太过复杂。得益于技术的发展,现在音效与音乐在剧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不再仅仅是衬托作用,比如表时间,比如推动情绪发展,比如调节节奏等等。音效不光只有真实一个要求,还有象征性,比如一个【蝉鸣声】然后接朗朗读书声,这里的【蝉鸣】便不是真实音效,而是象征夏天或平和。关于具体的应用,我们可以用特定的象征音效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比如【清晰可闻的手表声】,表现人物内心的还有节奏的变化,比如我们从紧张的场景进去舒展的场景。还有语言上的变化,比如一个人突然胡言乱语。还有音乐的消失,音效特写,审美风格的突然变化等等。我就不一一举例。这些手段的综合应用,会很好的表现人物内心动作。这些都是编剧在改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具体要看编剧的个人功力如何。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12-21 09:40
                    回复
                      蹲!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12-23 23:34
                      回复
                        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1-01-19 12:53
                        回复
                          今天说说起承转合吧,到底什么是起承转合?听到过好多人谈起承转合,要求剧本是这个结构,那么到底什么是起承转合呢?谈谈我的一点浅见。
                          起承转合这个结构首先是对诗歌创作方法的总结,后来在政论文中有运用,后金圣叹评西厢,从而被广泛借鉴。既然最初是对诗歌的总结,那么我们就免不了要追溯诗歌的源头,关于《诗经》的形成有“采诗说”,就是说诗歌是民间百姓劳动中创造。不管是怎么形成的,总之是离不开对感情的抒发,如《毛诗序》中: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所以对于诗歌的总结,离不开“到底怎么抒发感情?”这个问题。而起承转合这个观点,实际上说的是感情抒发强度的由低到高,由浅及深的变化。比如“起要平直,承要舂容……”。
                          说完诗歌源头再说说广播剧,广播剧我们首先确定它是戏剧的一种,而戏剧的起源应该可以追溯到巫觋文化,与祭祀相关,所以戏剧更多强调的是动作。关于戏剧本质有一种叫意志冲突说,戏剧的冲突本质是两种意志的对抗,是两个力量互动的结果。
                          那么看到这可能有人就会问了,难道戏剧里没有抒发感情吗?有。这种抒发是两种力量或者叫两种意志互相交流的抒发,这种交流可以是观众与作者,也可以是故事中的两个人,可以是对抗,也可以是赞美,总之它不是自我抒发的。而诗歌的抒发是自我抒发,这是二者本质的区别。
                          所以因为总结诗歌而提出的起承转合结构真的适合戏剧吗?不适合。如果我们拿这个结构当成金科玉律来写作,就会发现我们陷入一种自己的故事自己感动的稀里哗啦,但别人却无动于衷的尴尬境地。
                          所以我们可以借鉴,但是不能拿来当写剧本的金科玉律。
                          再说几句题外话,这个起承转合总结出来应该是在律诗以后,更多的是针对律诗和绝路的总结,但文学上任何格式的固定都会限制感情抒发,同时也让语言少了几分古朴。一些在格律诗出现之前的民歌反而更能打动我,比如楼主最喜欢的那首《江南可采莲》。简单的鱼戏莲叶间就是最打动人的话语。
                          一个故事可以没有开始,也可以没有固定的结局,不必拿一种模式来禁锢你的表达,这也正是审美的多样性。
                          一些个人浅见,与诸君共勉,一起努力。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1-03-18 04:12
                          收起回复
                            1,想请教一下老师,长篇剧本的创作中,如何把控节奏感?
                            这是我最近写剧本,遇到的最大的难点


                            IP属地:四川18楼2021-08-21 00:36
                            收起回复
                              首先说剧情的本质,在戏剧中,是动作的延展形成剧情,例如:他拔出刀,向她刺去。再比如:她将他压在床上。是人物动作的连续性形成了剧情。然后我们说的剧情节奏包括什么?第一,是动作延展的快慢,比如我们为了突出某一段场景,将场景中的人物动作放大,放慢,或许加快,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跳悬崖时候徐徐下落。第二,情感上的紧张与松弛,比如三体中罗辑自己挖墓穴以死威胁三体世界的时候,穿插着对往事的回忆,还有对墓碑上蚂蚁的描写。
                              我们明白了剧情节奏快慢的原因,然后再根据自己要表达的情绪和思想去取舍,就能把握住节奏的快慢。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1-08-21 01: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