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起承转合吧,到底什么是起承转合?听到过好多人谈起承转合,要求剧本是这个结构,那么到底什么是起承转合呢?谈谈我的一点浅见。
起承转合这个结构首先是对诗歌创作方法的总结,后来在政论文中有运用,后金圣叹评西厢,从而被广泛借鉴。既然最初是对诗歌的总结,那么我们就免不了要追溯诗歌的源头,关于《诗经》的形成有“采诗说”,就是说诗歌是民间百姓劳动中创造。不管是怎么形成的,总之是离不开对感情的抒发,如《毛诗序》中: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所以对于诗歌的总结,离不开“到底怎么抒发感情?”这个问题。而起承转合这个观点,实际上说的是感情抒发强度的由低到高,由浅及深的变化。比如“起要平直,承要舂容……”。
说完诗歌源头再说说广播剧,广播剧我们首先确定它是戏剧的一种,而戏剧的起源应该可以追溯到巫觋文化,与祭祀相关,所以戏剧更多强调的是动作。关于戏剧本质有一种叫意志冲突说,戏剧的冲突本质是两种意志的对抗,是两个力量互动的结果。
那么看到这可能有人就会问了,难道戏剧里没有抒发感情吗?有。这种抒发是两种力量或者叫两种意志互相交流的抒发,这种交流可以是观众与作者,也可以是故事中的两个人,可以是对抗,也可以是赞美,总之它不是自我抒发的。而诗歌的抒发是自我抒发,这是二者本质的区别。
所以因为总结诗歌而提出的起承转合结构真的适合戏剧吗?不适合。如果我们拿这个结构当成金科玉律来写作,就会发现我们陷入一种自己的故事自己感动的稀里哗啦,但别人却无动于衷的尴尬境地。
所以我们可以借鉴,但是不能拿来当写剧本的金科玉律。
再说几句题外话,这个起承转合总结出来应该是在律诗以后,更多的是针对律诗和绝路的总结,但文学上任何格式的固定都会限制感情抒发,同时也让语言少了几分古朴。一些在格律诗出现之前的民歌反而更能打动我,比如楼主最喜欢的那首《江南可采莲》。简单的鱼戏莲叶间就是最打动人的话语。
一个故事可以没有开始,也可以没有固定的结局,不必拿一种模式来禁锢你的表达,这也正是审美的多样性。
一些个人浅见,与诸君共勉,一起努力。